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现象调查与对策

2015-06-05 06:04亢旭东卢勤
关键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亢旭东 卢勤

关键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性别角色冲突;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性别角色冲突是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内对女大学生群体性别角色冲突的研究却很少。用自编的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问卷》对成都市5所高校573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冲突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生源地的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女和非独生女的性别角色冲突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对她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关注其性别角色冲突特点,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育,引导她们正确认识自身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帮扶,同时还要鼓励男性参与到女性的性别角色教育中来,使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性别角色冲突现象并接纳灵活的性别角色观。

中图分类号:B84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3-0094-05

Key words: fe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gender role; gender role confli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bstract: The gender role conflic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females.However, studies on the gender role conflict of the fe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re scarce. A total of 600 female undergraduates in Chengdu were assess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of “Gender Role Conflict among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The results display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the gender role conflict in the fe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different origins and from families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children while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grades. Therefore, we sugges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der role conflict in female students, guiding and helping them in various forms to get the female undergraduates to understand gender role conflict and to accept the flexibility of the gender role.

一、引言

近年来,传统性别角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限制和束缚性影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自ONeil在1981年提出性别角色冲突(Gender Role Conflict)理论以来,有关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对男性群体的人格、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国内外对女性性别角色冲突的研究却一直被心理学研究领域所忽视,研究进展缓慢。不过随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传统性别角色对女性负面影响的相关研究也开始逐渐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性别角色冲突是指个体社会化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对自己或其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的心理状况〔1〕。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女性的性别角色冲突具有与男性不同的结构特征:1989年,Herb Goldberg研究发现,走向职场的现代女性主要会经历“追求卓越的焦虑”、“对负面情绪表达的恐惧”、“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三个方面的性别角色冲突〔2〕;2002年,Leora Pinhas等人通过访谈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女性所体验到的性别角色冲突具有与男性不同的关系导向性,其会随来自同伴和父母的压力的增强而加强〔3〕。国内的研究发现,性别角色冲突会对成年女性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2011年,李静调查发现,性别角色冲突会降低女运动员的活力、专注力和训练投入程度〔4〕;2013年黄平等人研究发现,性别角色冲突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女性辅导员身心健康的危机和职业倦怠〔5〕。由此可见,性别角色冲突是影响女性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父母期望带来的压力长期存在,女大学生在面临恋爱、婚姻等现实问题时会经受更多的社会压力与异性评价,面临着向传统女性性别角色回归的压力,更会感受到性别角色对于自身的限制和约束〔6〕。所以,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问题也将更为突出。

大学阶段是个体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了解这一时期女性群体的性别角色冲突是了解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的现状,为高校开展针对女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使用整群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四川师范大学、成都文理学院、成都学院、成都师范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5所高校抽取女大学生为被试;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3份,有效率为95.5%。

2.问卷设计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问卷》是在深入访谈、使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后,经专家修订最终形成的。该问卷包括16个测试项目,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法计分,内容涉及“限制性异性交往”、“限制性独立行为”、“学业、家庭与情感冲突”三个维度。其中,限制性异性交往维度所包含的题项涉及女大学生在与男性交往中所遇到的情感、需求表达等相关问题;限制性独立行为维度的内容大多涉及女性寻求独立所经受的困惑、焦虑等负面感受;学业、家庭与情感冲突维度涉及女大学生在处理学业、情感与家庭关系时的行为表现。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nch α系数都在0.7左右,整个问卷的Cronbanch α系数为0.762,问卷的信度、效度符合调查的要求(见表2)。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总体状况

由表3可知,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冲突各维度水平并不高。总体来看,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呈现出了限制性独立行为>限制性异性交往>学业、家庭与情感冲突的整体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女性期待的转变,“独立”女性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转型期“模棱两可的社会文化”对于女性的矛盾期待,即对“关怀”、“照顾”等传统性别行为方式的强调与对“坚定”、“独立”等传统男性行为方式的肯定。这种矛盾的信息阻碍了女性性别角色的发展〔7〕,处于这种境地的女性往往既想寻求独立,又担心会与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认识相悖,因而感到困惑、焦虑等。大学阶段是女性与异性交往的重要时期,而异性交往对女性性别角色认同具有重要作用〔8〕,因此,女大学生对异性交往过程的负面体验会更为敏感。

2.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1)城镇女大学生与农村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女生在性别角色冲突总分上差异显著: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总分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在限制性异性交往、学业、家庭与情感冲突两个方面的得分也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而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在限制性独立行为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见表4)。

文化对于个体性别角色冲突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农村女大学生更易受到自身所处的保守文化和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在与异性交往中主动性不强〔9〕。因此,在进入大学后,农村女大学生感受到的性别角色文化对异性交往的限制更多。而且,农村女大学生对家庭关系更为关注,所以当她们遇到情感和学业产生矛盾时,冲突就更为激烈。而在城镇中生活的女孩因竞争环境更为激烈,她们的父母会更重视女孩独立意识的培养,因此,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更关注自身的独立,当身处限制自身独立发展的环境时会更多的感受到被限制、束缚。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我国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期望有关。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更强调对子女“独立”、“坚强”、“勇敢”等工具性人格特质的培养,父母期望子女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以便为以后的经济独立做准备。因此,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女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学习生活中会感受到更多的家庭压力,在限制性异性交往和学业、家庭与情感冲突中冲突水平也较高;而非独生女生长的家庭因为有兄弟姊妹的存在,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更加强调照顾、关爱他人等社会对女性所要求的传统性别特征,因而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女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更顾及他人的感受,在寻求独立的过程中也更容易体验到矛盾和冲突,在限制性独立行为方面的冲突水平也更高。

(3)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的差异比较

由表6可知,虽然在限制性异性交往和学业、家庭与情感冲突方面的得分随着年级有增长的趋势,但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在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总分及其各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

本研究中被试的年龄差异不大,均处于青春期,在性别角色社会化上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因此本研究并未发现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缓解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的对策

尽管当代女大学生有更开放的性别角色观念,但是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女性仍然处于父权制的文化氛围中,女大学生依旧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种种限制和束缚,性别角色冲突对女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认为缓解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的教育对策可以有以下5种途径:

1.关注女性的性别角色冲突特点,引导女大学正确认识自身问题

女性比男性更易感受到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而且女性归因灵活性相对较差,更倾向于对自身的负向归因,将问题都归于自身的问题〔10〕。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从女性的性别出发,关注女性性别角色现状,了解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引导她们正确认识所处的性别角色环境,将问题放入社会文化背景中去思考,从而避免对自身的负向归因,并激发出女性自身的力量。

2.把握女大学性别角色冲突的特点,分类指导、重点帮扶

各年级的女大学生都面临着性别角色冲突问题,而且对这个问题的表现有很多共同之处。教育工作者可以对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开展集体教育,以增进不同年龄女性的交流和对性别角色的理解。不同生源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间的性别角色冲突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时,应该考虑生源地和是否独生这两个重要因素,开展重点帮扶工作:对于来自农村地区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女大学生的情感和学业问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树立女性榜样来展现更具灵活性和有效的问题应对方式;而来自城镇和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女大学生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传统性别角色对自身独立行为的限制和束缚,对于这部分学生应适当结合现实社会环境鼓励独立行为,并在她们遇到内心冲突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情感支持。

3.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开展性别角色教育时,应注意关注女性行为的积极层面,开展现实环境下积极、富有弹性且多样的应对方式。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女大学生认同自身的性别特征,主动吸收男性具有的优秀的性别特质,发挥自身潜能,从而促进女大学生人格的充分、完整发展。在对女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1)多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女性进行辅导,帮助女性认识到性别角色冲突的问题;(2)树立女性榜样,使更多女性能够展现多样性的性别角色,以减少自责和错误的归因行为;(3)此类课程应契合女性自身特点和现实状况,在内容上应设置面对各种角色冲突时的实际、具体、灵活的应对策略,从而增强女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4.鼓励男性共同参与女性的性别角色教育

近30年的男性性别角色冲突研究发现,传统的性别角色也会对男性的人格、情绪、人际交往等造成负面影响,男女两性都是父权制文化传统的受害者和共谋者。女性的性别角色冲突具有人际关系取向,异性评价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水平具有很强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对女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鼓励男性积极参与到性别角色教育工作中来,在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多设计男女两性共同参与的活动,以增进两性的交流和认识,从而共同应对性别角色冲突问题。

5.接纳更具弹性的性别角色观

解决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负面影响的关键是社会能够真正接纳灵活、弹性的性别角色观。所谓真正的接纳不是要放弃女性自身优秀的性别特质,将女性变成“女汉子”,而是吸取男女两性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健康的个性特征,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模式发展。因此,在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教育形式逐渐消除个性特征和人格培养模式上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增加女性发展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促进两性的和谐发展。

解决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冲突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以促进女大学生健康、灵活、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1〕

James M.ONeil.Patterns of Gender Role Conflict and Strain:Sexism and Fear of Femininity in Mens Lives〔J〕.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1981,(12):203-209.

〔2〕赫伯·戈德伯格,汉瑞特·布莱卡.阴阳合璧,男女之间——新型男性和现代女性的困惑〔M〕.韩齐之,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235-238.

〔3〕Leora Pinhas,Harriet Weaver,Pier Bryden,Nagi Ghabbour,Brenda Toner.Gender Role Conflict and Suicidal Behaviour inAdolescent Girls〔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Brief Communication,2002,47(5):473-476.

〔4〕李静.我国女性运动员性别角色冲突状况及对训练投入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2):152-155.

〔5〕黄平,王征.地方高校女性辅导员性别角色冲突及影响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9):117-120.

〔6〕徐振华,刘电芝,黄颀.大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研究:双性化与未分化个案的对比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1):219-222.

〔7〕劳伦斯·斯滕伯格.青春期(第七版)〔M〕.戴俊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363-364.

〔8〕王磊.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4):916-919.

〔9〕周华珍.城市近郊青少年异性交往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7):50-55.

〔10〕祁珍华,陈瑨,江虹,张红静.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2012,26(4):310-314.

(责任编辑:杨珊)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女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及探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