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持股助华远二次创业

2015-06-05 21:38何艳
现代国企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任志强所有制混合

何艳

2014年10月,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600743)启动董事会换届,董事长任志强不在董事候选名单。11月24日,华远地产股东大会选出新一届董事会,任志强称“我终于卸任了。从宣布临时股东大会结束,走出会场起,我自由了”。自由的背后是,他身家过亿,这在国企高管中非常少见,而这得益于发展混合所有制,尤其是员工持股:助力企业“二次创业”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国资、员工等获得共赢。

不后悔的错过者

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受益者,早先任志强是混改的“错过者”。

1983年成立时华远集团的注册资金并非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出的,而是从区联社这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借的,任志强次年入职华远。他称,一年后连本带息全部偿还后,公司名义上带着全民所有制的“红帽子”,却没有全民的资本注入,也从来都是自己在市场上找食吃。

1992年,华远集团发现自己没有级别,没有在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列编,属体外循环的个体户(任志强语)。次年,很多人提议华远集团不应是国有企业,可以名正言顺实行私有化,总裁任志强坚持注册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96年,进行国有资产清查登记时,华远集团仍然无法成为国企,因为没有国有投资。任志强坚持华远集团应成为国资,并说服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用减税、退税的方式向公司注入国有资本金,使公司名正言顺成为真正的国企。由是,华远集团成为了“真正的”国企。这背后是任志强的理念:“当联想私有化之后,当无数同时代创业的红帽子企业都私有化之后,许多人对我当年的坚持表示怀疑和不解,似乎是走错了一步。如果当年我顺理成章地摘掉红帽子,也许今天我早已是个富豪,华远也早就不是今天的发展规模了,但我从来不为此后悔。也许是我的父母和家庭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当华远立业之初将‘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当作宗旨时,我就始终坚持认为华远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

目前,华远集团仍然是北京西城区国资委旗下的国有独资企业。

员工持股身家过亿

错过了华远集团的混改后,任志强领衔促进了集团旗下华远地产的混改,特别是实施较大力度员工持股,给起步时相对困难的“二次创业”注入了很大的活力,成效不小。

华远集团的支柱业务是地产,分为老华远和新华远阶段。集团旗下华远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即老华远,1993年成立,任志强任董事长)完成中外合资、境外间接上市,获得大发展,至2000年,公司总资产达80亿元,净资产达30亿元,为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有“南万科、北华远”之誉。然而,由于发生矛盾,华远集团和老华远的大股东华润集团“分手”:华远集团卖掉股权、退出了老华远。2001年,在比较艰难的情况下,任志强领衔开始二次创业:华远集团联合华远旅游等,创立了华远新时代房地产公司(即新华远),华远集团占股80%,一股独大明显。

关键的改变即员工持股发生在2002年:华远浩利出资6700万元,成为华远地产的新股东,公司前两大股东变为华远集团持股降为51.66%、华远浩利持股13.4%。华远浩利成立于2002年,为华远集团员工持股机构。华远浩利股东由220名自然人组成,持股比例最大的股东为任志强(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持股21%,其他股东持股比较分散。全部220名自然人股东均为华远集团(包括下属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华远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全部在华远浩利中持有股份,华远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任志强、陈康、杜凤超在华远浩利担任董事,刘丽云在华远浩利担任监事。即,这次混改,保持国资绝对控股的同时,员工成为重要股东(第二大股东,持股13.4%),任志强领衔,按持股计他出资1407万元,力度可谓很大。

事情的另一面是,当年老华远的发展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全国最大的房企之一,突然间华远集团因股东矛盾而退出,无疑是很失落的,而且“二次创业”的难度不小。反过来说,这需要任志强为首的创业团队具有非常强的内在动力、压力,较大力度的员工持股正匹配了此种需要。因而,华远地产此次引入员工持股,极大优化了股权结构,有利于激发活力、创造力,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股权是创业的关键动力,他们的核心财富来自持股,利益及命运同企业深度捆绑,竭尽全力做好企业是理性选择。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持股、中长期激励等,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不少国企非常缺乏活力、创造力,高管行为短期化。央企混改先行者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在开展员工持股和引入机构投资人之间,应是员工持股优先,打造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是企业持续而强大的发展动力。华远地产在员工持股方面走在了前列,并收获了。

其后,华远地产快速发展。2008年,华远地产完成借壳上市,优化了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华远集团、华远浩利居前两大股东至今。华远地产2013年营收47亿元、净利润6.5亿元、净资产收益率21%,近6年净资产收益率均超过20%:起步艰难的二次创业颇见成效。

截至2014年9月30日,华远集团、华远浩利分别持股华远地产46%、10%,即国资相对控股的同时员工持股较多。2014年10月,宣布卸任董事长后,任志强谈及当年和华润分家、二次创业时称,“我觉得二次起家能爬起来的大概就我一个,我们是从零开始,一寸土地都没有。我不觉得我有什么可耻的地方,我觉得我还挺棒的。”从艰难中爬起来,关键的内在动力是持股。按其退休当天11月24日的收盘价,华远浩利持股市值7.1亿元,任志强占1.49亿元,是当年出资的10倍,增值部分超过1亿。身为国企高管,因持股所任职的企业而身家过亿,在中国很少见。同时,华远浩利还多次展开和华远集团、华远地产的合作,如华远浩利今年借了2亿元给华远地产,为期两年,年利率10%——这让任志强等员工的利益更深度地与上市公司利益捆绑。显然,任志强等华远地产高管是混改的巨大受益者。

同时,二次创业成效不小,华远集团的投资回报超过10倍,也是受益者。意即,华远地产的混合所有制,做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的“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其中一个关键的启示是,混改方面,理应解放思想、积极推行、做好员工持股。

在路上

在公司2013年业绩说明会上,任志强表示华远地产已经是混合所有制的上市公司。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万事万物均有“名”与“实”的问题,名不副实现象不少见,混合所有制同样如此。如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2014年5月所言,混合所有制不仅是股权结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元的股权结构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股权结构上已有混合所有制之‘名,但尚未完全达到混合所有制之‘实,离充分市场化、商业化的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尚有较大差距。比如在公司治理上,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董事会的决策功能不足、内部制衡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加以完善”。

国企即使混改、上市了,在国资控股的情况下,往往依然参照传统国企管理,现代企业制度未能健全。国资控股的华远地产同样如此。一个可以管窥的例子是薪酬。卸任华远集团董事长之前,任志强作为华远地产董事长的薪酬受到限制。“报纸上登我的工资是700多万,按照国有企业管理规定,实际给我的十分之一工资都不到,国资委发个小条告诉我60多万或者70万,我只能拿那么多。现在国资委正式通知我,以后你爱领谁的工资就领谁的工资,我不给你发工资了,可能拿上市公司的工资,如果按上市公司工资我今年应拿800多万”——这是任志强2011年4月离职华远集团后的演讲。按宋志平的看法,混合所有制企业,无论国有股份比例占多少,只要引入社会资本就应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去管理和运作,不应该再戴上“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帽子,应给予完全市场化的身份。混合所有制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运作,正如牛锡明所说“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加以完善”。

值得关注的是,任志强对混改有着不同的声音:“混合所有制要不然就是私有侵吞国有制财产,要不然就是国有侵吞私有制财产。你不可能完全做到平衡。就像一股独大的时候能平衡吗?永远不可能公平。好在上市公司小股东可以跑。但是非上市企业跑都跑不了。所以我们认为混合所有制是不行的”。这种对混合所有制的担心(特别是国资、民资之间的互相侵占)是有道理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类似案例。由是,需加强制度设计,确保合法依规,本着合作共赢去混改,尽可能降低一方违规侵占另一方利益的风险。至于任志强称“什么叫混合制,你定义是什么呢?有1%是不是算混合?混合制的好处就是可以‘化装逃跑。国有企业现在最讨厌的就是国资委的管理了,党委的管理了,你们现在就想借混合制的名义把他们都轰走。这是很典型的要摆脱党和上级领导,同时又自己能指挥国有资产,借产权的变化而改变治理结构”——本质上,混合所有制促进公司治理市场化、国资委做干净出资人,这符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共赢之举,并非轰走谁、逃跑。

整体来看,任志强对混改的质疑不无道理,却很失偏颇。说到底,混改是国企的正道、大道——宋志平认为,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的主旋律,大规模推行混合所有制将是一场迄今为止最深刻的变革,是国企改革深水区的一场攻坚战。正如中国诚通集团董事长马正武所言,混合所有制最终要在公司治理上下功夫。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公司治理能否健全、市场化,是判断混改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准。在这个意义上,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华远地产的混改显然还“在路上”。

猜你喜欢
任志强所有制混合
“混改”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运算大篷车
肖亚庆:2017年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口
任志强:从“人民公敌”到“大众情人”
混合咖啡
婚姻美满的秘诀
任志强 从“人民公敌”到“大众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