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P联合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2015-06-07 05:55陈永翔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动脉血血气

陈永翔

广东省徐闻县妇幼保健院,广东 徐闻 524100

CPAP联合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陈永翔

广东省徐闻县妇幼保健院,广东 徐闻 524100

目的:观察持续正压通气 (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疗效。方法:以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征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采取CPAP联合PS治疗,对照组(30例)采取CPAP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PH值、PaO2、PaCO2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AP联合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血气改善效果明显,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基层医院应用。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CPAP;PS;临床观察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的危重症,多发于早产儿,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具较高的病死率[1]。持续正压通气是新生儿病房支持呼吸的主要手段,肺表面活性制剂可弥补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我医院联合CPAP与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征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征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胎龄30~34周,平均(33.6±1.2)周,出生体重1.6~2.4kg,平均(1.9±0.4)kg,胸片分级:Ⅰ~Ⅱ级24例,Ⅲ级6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胎龄30~35周,平均(33.5±1.1)周,出生体重1.5~2.5kg,平均(1.8±0.5)kg,胸片分级:Ⅰ~Ⅱ级25例,Ⅲ级5例。两组间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胸片分级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患者家属均自愿接受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采取保暖、补液、预防感染、多巴胺改善循环等综合性措施,对照组单纯采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氧浓度0.25~0.6,流量6~10L/min,压力4~9cmH2O,治疗过程中对动脉血气进行监测,根据血气结果调整氧浓度。观察组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基础上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使患儿处于仰卧位,通过气管插管将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到新生儿肺部,剂量为100mg/kg,持续时间6~8s,给药6h内不进行吸痰动作。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治疗后新生儿呼吸困难症状消失,呼吸状态稳定,血气分析正常,X线检查肺部纹理清晰;好转:治疗后呼吸困难症状显著改善,呼吸状态基本稳定,血气指标改善明显,X线显示存异常阴影;无效:治疗12h后症状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pH值、PaO2、PaCO2。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 (±s)表示,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治疗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治疗前组间血气指标PH值、PaO2、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组间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PH值组别PaO2/mmHg PaCO2/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7.22±0.02 7.33±0.04 42±5 78±6 60±6 50±5观察组 7.23±0.03 7.38±0.04* 43±6 90±5* 59±6 42±4*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是常见儿科疾病,研究证实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是主要致病因素[3],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从动物肺表面提取天然肺表面活性物质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征,以此来降低致死率。该物质的主要分是特异性蛋白和磷脂,主要作用是防止肺泡塌陷,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临床上一般选择使用气管给药,这样短时间内在新生儿体内达到较高浓度,从而改善肺功能,提高非组织顺应性。相关报道[4]指出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将病死率降低34%。对照组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未出现死亡病例,呼吸困难症状得到较好的改善。持续正压通气在该病治疗过程中主要用于提高呼气末正压,可进一步稳定肺泡容积,预防肺泡萎陷,减少肺泡内液体渗出,通过改善肺部分流,提高氧分压来提升血气交换和弥散功能,该方法无需气管插管,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其简便、安全性受到多数患儿家属的青睐。通过疗效评价可以看出CPAP联合PS提高了治疗效果,对动脉血气的改善效果更佳。PS是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常规药物,CPAP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两者联合应用对本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另外,临床上在处理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时应重视支持治疗,保证体温和呼吸道的通畅,以利于新生儿早期的生长发育[5]。

综上所述,CPAP联合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血气改善效果明显,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基层医院应用。

[1]陈飒英,蓬蕊,杨凌,等.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不同胎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4):1099-1100,1107.

[2]周国兵.固尔苏联合CPAP与单纯应用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2013,2(上):583-584.

[3]姚大洲.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2):122-123.

[4]李玉莲,高德玉,刘再亮,等.县区级医院应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5):375-377.

[5]周媛,杨静,王岩岩,等.早期联合应用NCPAP和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7):1238-1239.

R722.19

A

1007-8517(2015)20-0051-02

2015.08.19)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动脉血血气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勘误声明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NIPPV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呼衰患者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的临床效果分析
浅谈急诊科POCT血气分析仪及血气标本质量控制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
黑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