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南实行多党制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必要性

2015-06-10 23:02黄海峰
世纪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黄海峰

摘要:深入地剖析前南共盟被迫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亡党亡国,包括西方敌对势力分化、瓦解和压制、前南共产党自身建设出现问题、人民对前南特色社会主义不自信等因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为必须牢牢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才能自觉抵制多党制的危害,最后提出坚持独立自主、搞好执政党自身建设、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是树立制度自信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前南;南共;多党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5-0017-02

上个世纪90年代前南斯拉夫(本文略称前南)共和国解体被喻为是与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世界最重要地缘政治灾难之一,前南地区陷入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内战四起、经济倒退、人民流离失所的混乱局面。中国作为一个与前南斯拉夫一样的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如何从悲剧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前南解体表面上看似因为民族问题导致,事实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前南共产党放弃了领导权和主导权转而实行多党制造成的恶果。正如已故南斯拉夫领导人米洛舍维奇生前曾数次说过的,中国要吸取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训,不能搞多党制,共产党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坚持中国独特的多党合作制。[1]

一、前南实行多党制的原因剖析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分化、瓦解和压制结果

二战结束以后形成的冷战格局是20世纪中后期主导世界形势走向的根本格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相互分化、瓦解和压制,尖锐对立不但使两大阵营里面的中小国家甚至是不属于两大阵营的其他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其中的斗争当中。二战结束以后,前南斯拉夫在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带领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从本国实际国情出发,经过三十多年艰难探索,建立了具有南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度。这期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赶上一些西方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政治上始终坚持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对外政策,东西方两大阵营都时刻虎视眈眈,利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分化、瓦解、压制、渗透和拉拢,导致处在“铁幕”最前沿和夹缝中间的南斯拉夫无时不承受着巨大外来压力。不幸的是,在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仿佛陷入了“六国无主”,东方的苏联正在走下坡路,无暇西顾,这给西方反社敌对势力带来了难得的可乘之机。利用南斯拉夫国内经济出现的暂时困难,挥舞着经济大棒作为诱饵,以民族问题作为导火索,拉拢各种反共势力向南共逼宫,要求南共放弃共产党一党专政,实行多党制和议会制,颠覆南共领导。在内困外交的不利形势下,最终允许在国内实行多党制, “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走向了亡党亡国之路。

(二)是前南共产党自身建设出现问题的结果

如果说西方敌对势力分化、瓦解和压制是导致前南实现多党制的根本外部原因,那么前南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则是内部原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堡垒总是从内部开始被攻破的”,古希腊特洛伊木马故事发人深省。前苏联共产党是一个历史悠久、党员人数众多(1991年达2 200多万)的老党、大党,因为在自身建设方面出现问题,日益脱离人民群众,最终还是走向亡党亡国。前南共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一是党中央权利分散。铁托执政时期,依靠个人威望和强势压制各种不同异己声音,把党政军经大权牢牢掌握手中,“个人独裁”统治不利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但暂时表面上稳定住了党内国内局势。铁托逝世后,党内权力重心失去平衡,设立联邦总统团,轮值主席为国家元首,由各加盟共和国选出代表担任,各加盟共和国在党内的话语权份量逐渐增加,这样权利就分散了。二是不注重新党员队伍建设。前南共之所以在政治强人铁托逝世以后会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局面最根本原因之一还是不注重新党员特别是干部队伍培养建设种下的恶果。前南共产党党员数量自二战结束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可是许多久经考验的老党员不断遭到铁托压制甚至清洗,新鲜血液虽然一直在注入,但是在党内相对压抑的气氛下很难获得成长机会,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三是党内反腐不力。在铁托时期,南斯拉夫共产联盟利用一党专政优势,在国家政治和经济领域多数重要岗位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少数统治集团上层掌握了大量国家资源,把所获得的暴利收入来供自己吃喝享乐,导致党内的腐败现象非常盛行,使党群关系非常紧张,铁托后时代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已经变得非常薄弱,被迫放弃一党专政。

(三)是人民对前南特色社会主义不自信结果

前南斯拉夫人民对所走的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自信的原因:一是受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影响。前南地区人民主要持三种宗教信仰,据不完全统计,在前南地区近2 300多万人口中,大多数都有宗教信仰,包括750万东正教徒、650万天主教徒和300万伊斯兰教徒,加起来有1 700多万宗教信徒,占总人口近74%。宗教思想与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大多数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硬伤。二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界限不清。南斯拉夫一开始就实行与前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不一样的公有制形式——工人自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即与某种程度的自由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企业工人自治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这种经济体制一方面拒绝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另一方面又要广泛地使用分散化的市场价格机制。决策权从中央政府移交到下级政府单位(公社)和企业;在企业内部,工人委员会成为权力象征。这种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到后来随着经济不景气逐渐产生动摇。三是人民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差距导致。前南斯拉夫是有过一段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东欧国家中名列前茅,甚至赶上了西欧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人民那个时候对社会主义还是充满自信的,但后来经济不景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人民逐渐失去自信,倾向于多党制和民主制。

二、坚持制度自信是抵制多党制危害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多年的艰难实践探索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并被不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理想政治制度,我们不单要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同样也要坚持制度自信,[2]它是抵制西方多党制危害维护人民民主专政,即中国共产党专政的根本保证。

(一) 独立自主是坚持制度自信的前提条件

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它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前南之所以被迫实行多党制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本国原来独立自主的政策和地位发生改变。铁托在前南建国之日前就意识到一个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小国如果不能坚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和政策就会处处受制于别人,因此,前南之后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提倡和践行不结盟的外交主张,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声望。可是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前南在外交是坚持独立的,却忽视自己是小国的这个最大实际,世界上从来就是以大国外交为主,小国想出头只能是处处碰壁。中国与前南最大不同之一就是我们是不折不扣的大国,必须也具备实现独立自主的主客观条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领导人在一穷二白、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排除一切万难,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了独立自主的底气,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正是建立在这一强大、可靠、坚实基础之上的。

(二) 党的建设是坚持制度自信的坚固堡垒

前南之所以在压力之下被迫实行多党制很重要的一个内部原因是自身建设出现严重问题,我们党应该吸取前车之鉴的教训,从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加强建设,从而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堡垒。思想方面,必须加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每一位党员同志都不应该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现在不少党员干部受西方多元化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享乐主义观念腐蚀,逐渐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什么理想信念、政治信仰都被抛诸脑后,整天想的都是升官发财、金钱美色之类的东西,长此以往,肯定会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击中。只有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从思想上自觉抵制反动腐朽思想的诱惑。组织方面,必须加强党员干部建设,严把党员进入门槛,宁缺毋滥。作为一个拥有8 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党,现在缺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只有把我们党打造成一个思想先进、作风优良、战斗力强、人员结构合理,特别是年轻优秀党员不断涌现的党组织,才能从根本上制度自信的坚固堡垒。

(三)经济建设是坚持制度自信的根本保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归根到底还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任何国家、地区或政党如果不能把经济建设搞好,那么不管是广大老百姓还是党员同志都很难对现行的执政党、政治制度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信心的。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加应该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党和国家生活的中心地位,否则就会最终走向亡党亡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也曾经因为大搞阶级斗争而走过弯路。在当前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3]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他们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的“中国梦”伟大目标不断奋勇向前。

参考文献:

[1]李满长.从南斯拉夫分裂看多党制的危害[J].红旗文   稿,201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新华网,2012-11-08.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国企改革莫忘“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