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青海抗日猛将曾国佐将军

2015-06-11 17:40许籍尹陈奇
党的生活·青海 2015年9期
关键词:大刀将军青海

许籍尹 陈奇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承受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回顾“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看到了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暴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中流砥柱作用,也看到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国民党有志之士的英勇无畏,更体味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感召力。

青史如鉴!从陷入深重危机到走向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历史的转折点。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矗立在这一历史转折点的精神丰碑。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最深刻的文化记忆,我们须臾不能离开。

今天,我们缅怀昔日的英雄,是为了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并从中汲取不竭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

捐軀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王月邦,青海互助人。说起曾国佐,他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我从小就会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歌曲对于中国人简直是脍炙人口、人人皆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那是一个叫曾国佐的青海人,于1933年率部在喜峰口夜袭日军,用大刀拼杀日寇,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因此有了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七七”事变后,就是他率领将士坚守宛平,在卢沟桥打响了抗战第一枪!

跟随他的讲述,我们走进了曾国佐的故乡互助县曹家堡村,探访这位抗日名将的传奇之路。

这一天,高原的空气异常湿重,溽热难熬,天空似乎正在酝酿一场风暴。大雨欲来,雷声发出阵阵巨响,像要把这个世界炸开似的。这雷声就像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炮火,低低地从屋顶上隆隆滚过……伴着阵阵雷鸣,王月邦徐徐给我们讲起那个黑云压城、山河破碎的战争年代……

1931年,中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3年,日本的侵略魔爪又伸到长城一线,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当时担任第29军第222团团长的曾国佐奉命开赴长城前线,防守于兴城、铁门关到翘子岭一带。日寇凭借占领的有利地形和18门野炮,向曾部狂轰猛冲,曾国佐以大刀砍地,慨然而誓道:“此次战斗,关系国家存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军人守土有责,只能进,不能退!”全团战士在他的激励下,个个义愤填膺,手持低劣的武器与日寇拼杀,日军几次扑到阵地前沿,曾国佐率大刀队短兵相接,血肉相搏,将凶恶的敌人杀退。深夜,曾国佐又率大刀队奇袭敌营,重创敌军。遭袭后的敌营里,到处是敌人的尸体,不少人半夜被惊醒,“大刀队来了,快跑呀!”此后,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觉,脖子上还要戴上一个自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在他的严防死守下,敌人始终未能占到便宜。不久,以曾团为主力组成的右侧支队,在战斗中发挥了更大的威力。日寇窜上老婆山,曾国佐立即指挥部队攻击,将敌全部消灭,夺回了老婆山。由于曾国佐等将士的浴血奋战,终于将进犯的日寇全部击溃,大获全胜。这就是著名的喜峰口战役,战士们用大刀、手榴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曾经有一本宣传抗日的小册子里这样写道:“曾师长,青海人,杀倭寇,立功勋。”这个曾师长,就是曾国佐将军。当时23岁的年轻作曲家麦新听到曾将军所在的29军大刀队的事迹后心潮澎湃,突发灵感,产生创作冲动,一首脍炙人口的《大刀进行曲》就此诞生。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历史奔流至此,瞬间迅猛改道。枪声来自京郊宛平城,卢沟桥。卢沟桥和宛平城是出入北京的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守住卢沟桥就是守住北平与中原的通道。曾国佐怎么也没有想到,在那个不寻常的夏天,这座桥与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永远联结在了一起。作为副旅长的曾国佐率部打响了抗战第一枪,为国家民族大义奋不顾身赴汤蹈火。此后,他率部坚守宛平至八宝山一线,多次给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卢沟桥阵地岿然不动。北平失利后,作为少将副师长的曾国佐率部沿大运河阻击日军,随后转战河南、湖北,并参加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予敌以重创,青海籍官兵亦伤亡殆尽。后因不满国民政府的退让政策,曾国佐受到排挤,到宁夏担任军职,抗战胜利前夕因病去世,以军功受到追晋,遗骨于翌年归葬故里。

位卑未敢忘忧国

“时势造英雄,曾国佐是我们青海的抗日名将。但是长期以来,有关他的抗战事迹被尘封淹没,即使在我们青海省,许多人还不知道他的名字。起初,我只是想把曾国佐作为青海籍抗日将士的优秀代表写出来。后来随着对材料研究的逐步深入,我终于发现这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以及义无反顾杀敌报国的浩然正气,穿越了时空的重重迷雾,直到今天仍为我们所感佩和敬仰……”英雄的故事让王月邦心潮起伏,他决心写下来,让后人不要忘记,于是有了长卷《曾国佐将军》。尽管这本书是他两年前写就的,尽管它曾在孤独中经历过岁月的尘埃,但至今回想起来,依旧是不忘初心。

为了收集资料,王月邦无数次地走访曾国佐的后人和族人、翻阅当时的战斗日记、查看有关回忆录。此后,他又用了2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精益求精地反复修改,最终完成了这部厚重、深刻的巨著,可见其费力之大,用情之深。如果不是办公室的同事不时找他商量工作,记者几乎就错把他当成一名专业作家了。写作只是王月邦的业余爱好,他是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的一名干部,从事组织人事和思想政治工作,平时工作的繁忙程度亦可想而知。

《曾国佐将军》卷帙浩繁,是一份厚重的文学读本。难以想象写这本书,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从月朗星稀到东方既白,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即便有时候参加朋友聚会灵感触发,他也会毫不迟疑地停杯投箸,记录下来。

“辛苦,但这是一种责任,既然扛起来了就不能放下。”王月邦说:“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青海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认识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让曾国佐被更多的人知晓和传颂,并且在英雄的鼓舞下,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美哉!位卑未敢忘忧国,责任和使命,让王月邦甘愿接受这艰苦的精神跋涉。

守护精神坐标

革命战争年代,炮火震耳欲聋,人命细弱琴弦。正是那些舍生忘死、血染沙场的英雄,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中浴血奋斗的捍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当我们一次次聆听父辈们讲起那峥嵘岁月的往事,一次次捧读写满苦难与辉煌的历史教科书,一次次重走那洒满烈士鲜血的红色征途,一次次与先烈目光凝视和心灵交流,心中便充满难以抑制的激动和感动。是你们的出生入死,让我们学会勇敢刚强;是你们的大义凛然,让我们学会无私奉献;是你们的殊死搏斗,让我们学会自強不息;是你们的卓著功勋,让我们学会爱岗敬业。

史家说,历史不是站在今天看昨天,而是站在明天看今天。铭记,才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传承,才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一代人的爱国情怀,几代人的爱国情怀,千秋万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融汇贯彻,生生不息,如无声的命令、隐隐的号角,催促着我们继续奋发努力……

今天,守护精神坐标的重任就落到我们肩上,我们更应该珍惜这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把英雄精神深深融入民族的基因血脉里,扎根高原,热爱青海,在“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感召下,以不负昨天、无愧今天、拥抱明天的磅礴力量开发青海、建设青海、开创青海美好的未来。

@高原人:岁月的潮汐冲刷不了历史的痕迹,高原儿女永远铭记着曾国佐将军的不朽英魂。

@祝你平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用有情怀而又不失理性、有态度而又不失温度,用更容易接受、更为符合事理逻辑的方式讲好英雄故事,赋予主流价值观更多切身感和时代感,就能营造弘扬英雄精神的强磁场。

@黑色骑士: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三年过去了,孩子高中都毕业了。三年前,孩子初中毕业,我们首次一路向西,在青海湖边画了一个圈儿,今年准备再次一路向西,大致沿着长江,探访抗战故地,缅怀抗战英烈。

@西北偏北:毛泽东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爱国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和平时期,尽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做贡献,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西北狼:一个国家的正气不仅仅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还在于国人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现在网络上,一些人以发表丑化国家的言论为乐,有些活跃在网络上的所谓“公知”“大V”“意见领袖”摆出一副清高的姿态,带着他们伪善的面具,不仅没有给社会传递正能量、好风气,反而成为散布、传播各种虚假、负面信息的接力手。所以爱国就应该大声说出来,爱国就应该勇敢站出来。

@闪闪的小红星:抗日救国的英雄就出在我们村里,可是不见英雄墓,政府和人民应该郑重为将军立一块墓碑,这对于教育孩子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挑战:青海历史不应该忘却半个多世纪以前跨越湟水,走出高原,走向血与火的战场英勇抗日、屡建功勋的曾国佐将军。也应当给将军保留一份故土念想,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这也是我们对历史和后人最起码的交代吧。

@婷婷:有人说,“安逸的日子,有时是一种腐蚀剂。”这话不无道理。远离了战火硝烟,有些人就会逐渐淡忘为国捐躯的大义凛然;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有些人就会忘乎所以、精神空虚。

@无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家国,国与家的命运是相连的,有一个词叫:“国富民强”,还有一个词是“国破家亡”,有了大家才有小家,当然“小家”的欢乐富足也代表了“大家”的繁荣兴旺。

@阳光:《曾国佐将军》一书把这位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战斗过程、人生难题、重大抉择,以及他的内心波澜写得淋漓尽致。作者以严肃的态度投入,以真诚的心面对,以新闻人的辛苦奔走,以历史的眼光去搜集整理,以文学的手法去刻画人物,写作态度的虔诚是值得称道的。

@我是英雄:由于历史原因,多半个世纪以来,青海人参加抗战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被淡化,青海人为抗日烈士立的丰碑被毁坏,就连抗日名将曾国佐的事迹也被尘封湮没,他的名号也鲜有人知。《曾国佐将军》这一长篇纪实小说,让这位抗战英雄在自己的家乡重新站立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曾国佐。

猜你喜欢
大刀将军青海
健身百态
关公面前耍大刀
我家的“将军”
大美青海
将军
将军驾到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大刀进行曲
听爷爷讲述大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