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

2015-06-11 18:47于生妍
党的生活·青海 2015年9期
关键词:严三实书记同志

于生妍

可以用很多词来形容尕布龙——高尚、奉献、清廉、朴素、两袖清风……但却没有一个是完全合适的,即便是把所有这些词都组合在一起,也不能完整地形容他这样一个人。所有的歌颂和表达都因一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而语塞。可是,也许他的心里从未出现过这其中的任何一个词。因为他所追求和看重的,绝不是人们的爱戴抑或赞扬。他所做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作为一个人民公仆应该做的再普通不过的事了。并且,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去看待这样一个平淡又不平凡的老人所做的无数件令人动容的事和他所经历的坎坷又坚韧不拔的一生,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沿着他走过的路,在他所给的这片广袤的精神高地上,做好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

在艰难的日子里

2015年8月,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旗大草原一碧千里,在这个如今被称为“亚洲第一牧场”的草原上,人们生活安逸,静谧中透着生机。记者来到了河南县优干宁镇,采访了1962年至1983年担任优干宁镇阿木乎村党支部书记的81岁的洛改老人。

1954年建县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样特殊历史环境中,由于地域的限制,经济发展极其落后。建县之初,尕布龙调任河南县担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副书记、副县长。

“尕书记是个很杰出的人。”见到老人,说明来意后,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

在平常的工作中,像尕布龙这样的人很少,日常生活中他总会教育大家好好工作和学习,时常和身边的人谈心。他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嘴上说的和实际行动是一致的。任何时候都会跟干部们说,共产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不是高高在上的,是为人民群众一心一意服务的。要号召所有的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和群众在一起,踏踏实实工作。

洛改回忆起很多与尕书记共事时的往事。“他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大队里和每家每户中,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心声,关心群众的日常生活。”

有次他召集乡干部开会,在县政府的大院里支了一个用布织的类似于小帐篷的破烂棚子,他说你们大家看看,这是从一个大队里拿过来的,是他们村的一个特别贫困的五保户老太太住的帐篷。差不多两三年前我就跟队里的书记说了好多次给老太太换一个棚子,但是那天我去下乡看到还是这个样子,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落实,这就是他干的工作。然后质问道,你到底是无产阶级干部还是资产阶级的干部,严厉地批评了他。

洛改老人说,我还见过很多次,他经常到孤寡老人、贫困户家去,关心他们,直接指名道姓地让主管领导去解决这家这户的困难。过段时间又会去检查落实情况,不是嘴上说一次,而是一定要落实到底。

除此以外,见到贫困老人,除了给钱还把他自己的糧票都给别人。有一次开会时遇到尕书记,我找他聊天的时候问他,尕书记,你自己的钱不够用吧?他说钱够不够没关系,主要是粮票不够用。他从来没有官架子,遇到困难的人便解囊相助,没有具体的数字,只要看见了就会给。

古语云:非知之难,行之唯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尕布龙将这些“小事”坚持做了一生。

文革期间,尕书记遭到严重批斗,职务全部被免,当时正好尕书记的关节炎犯了,腿很疼,批斗时就给他了一个板凳让他坐着,但没想到那是一个瘸了腿的板凳,这时有人上来一把推倒了尕布龙,他住院了。洛改去看望尕书记,他说,当时我没什么可带的,就煮了一块肉,揣到怀里。见到尕书记时他很憔悴,脸也是肿的,临走时候他给了我一本藏文的学雷锋书籍,告诉我别失望,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为群众办事,为人民服务,一切都会过去。平反后的一天,那个推倒尕书记的人来了,尕布龙依然很平静地在和那个人交流,像是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几年后的一天,洛改的女儿生病了,他带着女儿和另外一个生病的老人到西宁看病,住在了河南县办事处,偶遇曾在河南县工作过恰好来办事处办事的老王,聊了几句后老王走了,没过一会儿他又回来了,说尕书记说让他把他们三个接过去,住到尕书记家里来,省些钱。来到了尕书记家,看到他家里屋子里都是地铺,一次能住十几个人,来来往往的全都是农牧民,只要认识的都住在他家里。他说:“以后不要去旅馆住,今天刚走了宁塔乡的几个人,这里地方大,你们就住在我家里。”并不是因为认识洛改才这样,他不想让老百姓多花钱,对任何人都是这样。他的家就是一个招待所,他说今天晚了你们先住下来,好好休息,我明天早上还有其他事,事情办完后把你们送到医院去,你们听不懂汉语,交流也有困难。第二天早晨洛改带着女儿和老人就去街上转了,等他们回去后尕书记已经回家了,当时来的时候他们带了酥油,尕书记怕酥油放坏了就都拿出来,全都炼好放在一个个小盆子里,晾在墙角。还有他们带的生肉熟肉,处理好以后在一个大桌子上分类放好,尕书记说这些东西坏了就浪费了,很可惜。他对每个人都是如此。聊天时看到尕书记家对面有个三四层的楼,他说本来那里面给我分房子了,但我就要住在这里,那儿有警卫要登记,群众不识字进不来,我就没去那边。“后来我又去过很多次,他还是住在那里,要是一般的人,一定愿意住条件好的。”

采访结束时,老人对我们依依不舍,他不舍的,是对我们回忆尕书记、讲述往事的两个小时,更不舍的,一定是对尕书记的那份思念。我想,这样的采访即便持续几天时间都不会结束,他想讲述的关于尕布龙的故事还有很多。

河南县优干宁镇的大街上,宣传栏里贴着尕布龙同志的照片和他的生平事迹,来来往往的农牧民长久地停留下来驻足观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是河南县人民心中永远的牵挂和守望。

“三严三实”的典范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尕布龙用一生跋涉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共产党员的标准画像,也为我们学习和践行“三严三实”指明了方向。

学习尕布龙同志如何对待组织,他为我们高举起严以修身的明灯。“我本来是个放羊娃,是共产党把我培养成了一个省级领导干部……”他用实际行动从一个共产党员的灵魂深处回答了“信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时代在变,但只有信仰之灯才能指引我们的人生航船劈波前行。这条路,他在用一生的每个时刻去行走和实践。

学习尕布龙同志如何对待权力,他给我们解读了严以用权的准确含义。“他却从不为身边的人的私事说一句话,尽管他会为一个素不相识的贫困百姓去奔走相助。”他的养子一直是一个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儿媳下岗之后自己摆了个地摊、做点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养女至今仍在草原上放牧。他的妻子,一生都在草原的帐房里和女儿相依为命,直到去世尕布龙都没有告诉家人以外的任何人。

学习尕布龙同志如何对待自己,他为我们树立起严以律己的标杆。每天都抽着廉价的香烟,一年到头都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住着简陋的房子,不舍得喝茶叶,一直用山上自己种植的黑刺的叶子充当茶叶泡水喝……作为一名省级干部,他的生活之简朴让人难以想象。

学习尕布龙同志如何对待群众,他是我们做人要实的生动榜样。“可不能忘了那养育了自己的草原和牧民群众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坚持操办了30年的“牧民店”就是最直接的例子。无论处在哪个位置,群众的生活饱暖永远是他的第一牵挂。群众是共产党的根基和事业。“我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那么,我们不做这些事,由谁来做呢?”

学习尕布龙同志如何对待两山绿化,我们看到了谋事要实、创业要实的韧劲。“组织信任我,让我把两山绿化好,我要一心为党的绿化事业再出最后一點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十多年的默默坚持和守候,他究竟付出多少艰辛和心血,不为我们所知。但“那日益壮大的绿色林莽已将他的故事深深珍藏……”今天这绿树成阴便是实干的最直接证明。

开封市包公祠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我想今天用来缅怀尕布龙同志,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他,践行“三严三实”,也同样适用。

本刊尕布龙专题报道连续刊发后,读者和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自己对尕布龙同志的由衷敬意及向尕布龙同志学习的决心。以下摘录几篇留言,以飨读者。

@大美青海:

8月9日,我在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看到了“高原公仆尕布龙——省城里的好乡亲”的报道,感慨万千。尕布龙同志的生平事迹和故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除了敬佩和赞叹,还有感动。每年春节,他都会回到老家,带着村里的干部,替乡亲们放上几天羊,这个习惯他坚持了几十年。就是这每件都要坚持几十年的小事,串联起了尕布龙辛劳又朴素的一生。“成为百姓的乡亲是干部最大的成功”,他是一盏明灯、一面明镜、一盆清水,将长久地滋润我们的精神家园,他对党的至真,对老百姓的至爱以及他心中那份执着的守护,永远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坐标。

中共湟源县委宣传部毛馗:

在历史上,北宋时期的赵汴是与包拯、寇准齐名的清官,世称“铁面御史”。他赴任虔州时,仅“以一琴一鹤自随”,苏轼称赞他“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赵汴身为殿中侍御史,官居显位,但“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像这样能独操其守、以清贫自持的,堪称古代为官党政者之典范。当今,又一位鲜活的人物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他就是已故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同志,他书写着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伟大篇章;他既是一部学不透的教科书,又是一头俯首甘做人民的老黄牛,他可以说他是现代版的赵汴。亚圣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觉得这段话应该算是对学习尕布龙精神的最好诠释。

@雕刻时光:

曾听到过这样一个关于尕布龙的故事:1986年左右,尕布龙从罗家湾机场接朝鲜空军司令一行去青海湖,由于道路修葺,一路泥泞不堪,车辆通行不畅,尕布龙就下车将“挡道”的石头搬走,这位朝鲜将军惊呆了,回去汇报后金日成并发来邀请函,同样澳大利亚总理也发来过邀请函。他这种品质和人格魅力感动了国际友人,对他这样职务和身份不相匹配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也许在他看来这是任何普通人都能有的行为,也正反映了尕布龙没有官架子,平易近人的一面。今天我们学习“三严三实”,每一个“严”和每一“实”,他的所有行动都能诠释,他是我们学习的生动榜样和前进的动力源泉,今天的党员干部就应该像他一样,用实际行动说话,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

@子迁:

最近在了解学习了尕布龙同志的事迹后,着实为这位清正高洁的老人心生敬仰。作为一名下派的驻村干部,我深深理解基层工作的复杂和不易。尕布龙同志从基层干部一直干到省部级领导,始终保持坚定的信仰和倾心为民的态度,从他身上我感受到,要取得群众群众的赞赏与支持,必须要深入他们生活当中,通过与群众做真心朋友,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实际需求,进而可以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现阶段学习践行“三严三实”新要求的时候,尕布龙同志的事迹便是一座为民、自律和担当的精神丰碑,这般务实的为官境界必将引领一批又一批充满伟大理想和无私奉献的干部们继续做好人民公仆,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成绩。

猜你喜欢
严三实书记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读书记
集书记
严良堃同志逝世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践行“三严三实”要把“修为”落到实处
践行“三严三实”要念好“六字经”
在“反躬自省”中践行“三严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