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应理性选择国货

2015-06-11 10:56冀浩
消费者报道 2015年5期
关键词:国货理性机构

冀浩

但现在,在同等价格下,不同产品的质量应该说是没有明显差异的。从性价比、质量保证以及售后服务综合考虑,国货未必会比国外名牌产品差,因此消费者应该理性消费。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技术中心”)承担着广东地区大部分出入境产品的法定检测任务、各类委托检测任务以及科研任务。作为该中心主任,郑建国在商品质量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

4月20日,郑建国接受《消费者报道》记者专访,对技术中心近况和第三方检测市场进行了阐述,并对理性消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消=《消费者报道》郑=郑建国

权威的第三方检测

消:请从资质、权威性以及与政府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介绍下技术中心。

郑:技术中心是检验检疫执法机构的事业单位,是全省进出口法定的检验、检疫、检测的技术保障机构。

同时,技术中心还承担了公益检测的相关工作,目前是广东省进出口消费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也是广州市纺织品、电子电器等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海事局、工商局、食药监局、海关等政府部门,以及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在保障法检和公益性服务的前提下,我们为企业、消费者、贸易方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

一直以来,我们对资质认定工作非常重视,拥有十九个国家级检测重点实验室。这些重点实验室在九个专业实验室中均有覆盖,且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认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与运作。同时,拥有近30个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标准机构、专业组织及大型企业的认证认可资质,确保技术中心以与国际同步的技术水平提供高水准的专业服务。

消:技术中心是第一批成为《消费者报道》雜志战略合作伙伴的检测机构,对此你怎么看待这一合作?

郑:技术中心非常看重与《消费者报道》的合作。《消费者报道》能根据检测数据,针对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面向消费者作出权威、公正的报道,这样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消费者报道》在前面有平台,而技术中心在后方能提供技术支撑,使用标准信息、检测数据及质量分析报告,通过众多技术资源支撑整个平台。两者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加权威、更加准确、更有说服力的报道。

《消费者报道》和技术中心的工作不同,但工作性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在为消费者服务,保护消费者权益,倡导消费者理性消费。这样的合作对推动消费品质量安全提升的作用更大,有很好的前景。

消:近两年来,政府逐步放开检测机构行业准入和竞争,在市场化的方向下,技术中心是否有强强联合或者兼并重组的计划?

郑:技术中心目前一直在做内部资源的整合,本身就有相当完整的专业能力覆盖,这是绝对优势。经过整合后,原本还相对独立的实验室,可以有更多互动与合作,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到成品,可以提供一站式检测服务。

今年还会对全省各个口岸共125个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优胜劣汰,形成更加接地气、更加合理的检测机构布局,统一质量管理体系,统一标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提高检验检疫的效率。

消:随着第三方检测行业近年的迅猛发展,这些新机构对于原有的机构是否造成了冲击,你们有什么应对策略?

郑:仅广东地区第三方检测机构就有数千家,但小机构占了绝大部分,这些机构的实力参差不齐,没有办法保证检测的权威性。

技术中心首先要保证执法的权威性,以保证质量和品牌为前提。

机构之间确实是会有竞争。面对竞争,我们更注重品牌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成本,缩短周期,强化内部体系管理。

同时我们也会加强与国际大型检测机构合作,进行资源互补,优化检测流程,实行结果互认。这样可以降低生产者和贸易方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者也会得到实惠。

近年我们也开始重视品牌推广,比如与《消费者报道》的合作。但归根到底,我们还是是要通过检测实力来树立品牌。

消:怎么看待和理解“第三方检测”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你们在未来会有怎样的举措?

郑:消费者对第三方检测没有直接的需求。比如说买了一双鞋,消费者不会把这双鞋送去检测,以判断产品的品质,但可以根据产品是否通过了某种认证来判断其质量。而实施认证检测的可以是第三方检测机构,这样的认证检测对检测机构的权威性有很高的要求。

我们近期也有相关设想,即评价产品质量,并发布产品的评价结果。消费者会越来越关注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检测信息。

理性选择“中国制造”

消:从新西兰的奶粉到日本的电饭锅,似乎外国制造就是质量的保证。从技术中心以往检测结果来看,“崇洋媚外”明智吗?应如何看待这种消费观念?

郑:从近年来对进口产品质量抽查结果来看,进口产品不是全部合格的。事实上,国货的质量完全经得起考验。国内商品的标准有很多是等同于,甚至严于国际标准,所以一味追求进口产品是没有必要的。

我个人也不赞成“崇洋媚外”,希望通过《消费者报道》和技术中心的合作,更好地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消:目前不少消费者认为,出口商品的品质比非出口的更好。根据技术中心的检测和观察,事实是否如此?

郑: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们要求且执行的标准是一致的,出口和生产的标准是一致的,不存在标准差异的问题。而且,政府对国内流通产品的监管也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没有根本上的差异。

消:消费者该如何认识这种不理性的消费观?

郑: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确实是存在进口产品质量更好的情况。但现在,在同等价格下,产品质量应该说是没有明显差异的。从性价比、质量保证以及售后服务综合考虑,国货未必会比国外名牌产品差,因此消费者应该理性消费。

近几年,中国抓产品质量花了很多精力。随着质量兴国,中国的制造业正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使国货不仅有“中国质量”,更有“中国品牌”。只要是通过合法渠道购买的,由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正规标示的产品,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猜你喜欢
国货理性机构
千年国货奶茶店
路上那些记忆中的国货老物件
国货之光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