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5-06-12 18:31王玉喜
甘肃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语段语感文字

王玉喜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语段;语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識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8—005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确,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人感受语言之精妙,洞见语言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而且能使人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从此处可以知道,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怎样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和积累呢?

一、诵读语段,增强语感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重视诵读,原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读书!“书声琅琅”应该是学校的特征,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可是充塞于语文课堂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这些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精彩的语段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吟诵中,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再创造,提高对语言审美的感受能力。吟诵,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普通话标准,但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这种吟诵的读法,是体会文章意蕴情感的桥梁。

二、研读文段,体味语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而认真研读文段,“分析语境”正是“揣摩”的有效办法之一。通过反复研读,勾画圈点,多问几个为什么,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失去了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如《故乡》,认真研读文章开头,鲁迅先生这样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文句中一“横”字,本是极平常的字眼,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这段话后就产生顿悟,平常“横”字不平常,着一“横”字就活画出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图,渲染了气氛,为闰土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抓住这些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及人物的个性、心理、素养、处境氛围、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进行比较、揣摩,来感知其特殊的语境含义。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自己对父亲的内疚之情:“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其中“聪明”一词含有讽刺意味,父亲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我不但不理解父亲的这种爱子之心,反而认为父亲有点“迂”,这是“不聪明”、“糊涂”和“幼稚”,这样褒词贬用,表露自己的歉疚之情,比直说要高妙得多。

三、理解语言,重复阅读

培养语感,学生还必须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务必切实加强语言教学。对语言的理解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分析、比较、揣摩等。但是,理解了,懂得了,还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结,恰恰是学习语言的开始。因为理解了,并不等于化为己有,成为语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重复,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才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才会在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才会出现技能化、自动化,于是语感才会形成。没有重复,也就没有语感。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语段语感文字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种出来的“逍遥居”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