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康”为“生态水城”添魅力
——水城县将生态文明融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015-06-13 05:02文丨张周虎
当代贵州 2015年18期
关键词:水城县水城着力

文丨张周虎

“多彩小康”为“生态水城”添魅力
——水城县将生态文明融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文丨张周虎

水城县在同步小康创建过程中,围绕“中国凉都·生态水城”战略部署,切实将生态文明融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个方面”,以转型升级为重点打造“金色小康”,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打造“红色小康”,以“生态水城”引领“多彩小康”,为“生态水城”添魅力的生动局面。

以转型升级为重点打造“金色小康”

水城县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作为同步小康的主要路径,以“四化同步”为载体,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一手抓经济总量扩大,着力做特农业产业、做强工业经济、做足城镇实力、做实信息创新;一手抓结构调整,着力加快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围绕“一个引擎、九大龙头”优化产业布局,围绕大力发展以煤为主的循环经济和以产业相配套循环经济,切实加强水城经济开发区、发耳工业园区建设,围绕农业“七大特色产业”,切实加强富硒茶产业园区、猕猴桃产业园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红豆杉产业园区和以刺梨为主的精品水果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扎实推进经济强县建设,大力提升同步小康“含金量”,着力打造“金色小康”。

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1.11亿元,增长15.8%,总量超“十二五”规划目标20.11亿元,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完成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0.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6亿元、财政总收入28.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5亿元。

以社会管理为抓手打造“和谐小康”

水城县坚持把建设幸福和谐的“社会生态”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党风廉政督察巡视制度和信访督察巡视制度,坚持不懈开展信访矛盾化解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大包案、大化解“五大行动”,驰而不息地落实夜间联系服务群众夜访、夜学、夜谈、夜议、夜巡“五项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行以“耐心服务,让群众办事更舒心;尽心服务,让基层工作更顺心;倾心服务,让企业创业更安心;贴心服务,让客商投资更放心”为主要内容的“四心服务”,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同时,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着力织牢“互助联防网”、“矿区和谐网”、“楼群服务网”、“街面管控网”、“校园净化网”、“机关守护网”,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全面构建党内和谐、民族和谐、干群和谐、矿群和谐、村寨和谐、社区和谐、治安和皆、邻里和谐等处处和谐的生动局面,全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5.21%,排名六盘水市第一位。

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打造“红色小康”

水城县坚持以构建繁荣发展的“文化生态”为主题,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优势,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境内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等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大力发展红色经济,全力打造“红色小康”。

目前已在龙场乡碗厂村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出版有197幅连环图画、3万余字的《血洒碗厂——水城县碗厂村革命斗争纪实》连环画册,修建占地5亩的碗厂村“红军烈士陵园”,建立了占地80平方米的“革命活动陈列馆”,为“文化生态”增添了新活力、凝聚了正能量,为全县同步小康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龙场乡碗厂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现已成为全市、全县红色教育基地,全县各级各部门党组织利用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到基地开展红色教育达10余万人次,有效激励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干事创业、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坚定全县各族群众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起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精神高地。

以群众幸福为目标打造“民生小康”

水城县坚持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大力实施“七有”民生工程,切实把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钱花、有学上、有医就作为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按照“三个不能代替”要求,全力打造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社会广泛认可的“民生小康”。

着力解决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的问题,集中力量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和“六项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对口帮扶、集团帮扶、定点帮扶工作,2014年共实现6个乡镇“减贫摘帽”,减少贫困人口55933人。

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右一)在营盘乡调研(何思鸣/摄/)

着力解决群众“有房住”的问题,切实加强“小康房”建设,全面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累计实施特色民居建设及改造98016户。

着力解决群众“有钱花”的问题,扎实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2014年新增城镇就业13550人,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19002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6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0元。

着力解决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建成公办幼儿园14所、学生宿舍16所、乡镇教师公租房480套,完成市七中、市八中等高中建设项目19个,城乡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着力解决群众“有医就”的问题,切实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大力提升新农合参合筹资水平,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99.25%,基本实现病有所医、费有所保。

以绿色行动为引领打造“绿色小康”

水城县坚持以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全面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打造“绿色小康”。

全面落实“绿色行动”,启动实施“矿山复绿”工程, 坚持不懈地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完成森林管护面积198.09万亩、营造林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4.48%。

坚持不懈地优化水生态,启动实施和续建水利工程71处,完成投资13.29亿元,双桥水库、观音岩水库建设扎实推进,善泥坡水电站、毛家河水电站和金狮子水电站建设加快推进,河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农田水利等工作全面推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7.9万人。

坚持不懈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认真落实“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行动,严格督促环保设施不完善的企业落实整改措施,依法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和企业,各类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达标率达99.3%。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目标要求,以水城经济开发区和发耳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围绕“大健康”主题,切实加强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生、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切实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努力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以美丽乡村为路径打造“魅力小康”

水城县按照靓化、美化、硬化、绿化、文化“五化”要求,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一批特色民族村寨,着力打造“魅力小康。

坚持宜居宜业宜游原则,围绕山体、水体、文化、居住、产业、就业、旅游等重要元素,搞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布局,打造一批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山水、留得住文化、富得了百姓的特色小城镇,扎实推进玉舍和发耳两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全面启动南开、陡箐、保华、龙场、花戛等12个小城镇建设。

按照“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切实加强全县33个乡镇所在地、村委会所在地、集贸市场、河道沿线、公路沿线、学校周边、村寨周边卫生的集中整治,坚持不懈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改变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不良习惯,让群众生活环境真正美起来、亮起来。

立足山地特色,按照人文美、景观美、民居美、生态美、功能强、产业强“四美双强”要求,全力打造具有水城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成补那、格支、倮么、海坪、法那等一批建筑风格各异,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建筑群落,呈现出一幅幅“青山伴绿水,村庄入画屏,家家民居美,村村气象新”的美丽乡村画卷。

(作者单位:水城县小康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水城县水城着力
着力谱写侨务新篇章
水城会客厅-南昌蔚来“牛屋”
水城扬州
着力破解三大难题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四个着力”让人大履职更出彩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