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预防矫正

2015-06-13 14:42王越
亚太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成因

作者简介:王越(1991-),女,汉族,四川广元,西华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学前教育学。

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不仅影响儿童本身人格和品德的发展,也对社会具有潜藏的危害性,对于带有攻击性特点的儿童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其表现特点,从生物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四个方面总结归纳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从而提出预防阶段和纠矫正阶段的策略。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成因;预防矫正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010-01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有: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总体来看有强调环境与生物因素影响的挫折攻击理论和攻击本能理论;还有之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生物生理因素影响。生物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因方面,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可能导致冲动、侵略和暴力行为的倾向。在遗传基因方面,对攻击型幼儿的父母进行测试,其中有73.7%性格特征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双亲都性急的占36.67%。①

(二)社会因素影响。儿童在处理人际冲突和人际矛盾方面的策略欠缺,在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常出现同伴接受困难,甚至产生敌对态度,导致攻击性行为。另外,现在电视与网络的普及,这些媒介无疑会向儿童传递暴力信息,使儿童习得攻击性行为。

(三)家庭因素影响。一方面,父母对待儿童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出现与否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父母之间的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情绪的好坏。父母间关系好的孩子性格开朗,待人友善,反之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性格较压抑,有更强的攻击性。

(四)个体认知发展状况。儿童阶段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他人意图的信息加工可能出现偏差。制约行为产生的内因是认知,认知偏差的结果会导致行为出现偏差。有相关研究从信息加工角度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且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符合实际,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在儿童还没有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之前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

(一)对儿童进行移情训练,培养亲社会行为。通过移情可以对攻击性行为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双重抑制作用。对儿童进行移情训练,首先要加强儿童的情绪情感识别能力,对儿童进行人物表情识别练习。其次要培养儿童对他人意图的认知能力,可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加以训练,再次就是运用角色扮演法训练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反应能力,有目的的组织多种角色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增强情感体验的能力。

(二)树立榜样示范,发挥榜样作用。一方面,多让儿童观看正面的阳光关爱题材的电视电影,多接触亲社会行为的作品,有助于避免儿童暴力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要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榜样,注意言行举止。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给儿童树立一个同龄的非攻击性的榜样,对榜样的利他行为给予表扬,让儿童能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利他行为的积极引导。

(三)对儿童进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教育,引导其正确避免冲突。前面提到由于儿童对他人意图认知的偏差和社会性问题解决策略的欠缺,在发生人际关系矛盾时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作为家长和老师可以教给儿童建立友好人际关系的策略。比如,开设情商教育课程、提供相关卡通读物。

(四)父母给予儿童情感温暖与理解,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作为父母应该更加关心儿童情感的满足,为儿童创设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杜绝“棍棒出孝子”的教养方式,为儿童提供一个远离暴力影视作品的家庭环境,建立民主的家庭氛围,儿童才能健康的成长,才不会形成敌意扭曲的性格。

当发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对其进行矫正:

1.马上干预制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儿童出现了攻击性行为,家长或教师不马上给予制止和批评就会强化这样的行为,儿童只图一时情绪释放不考虑行为后果更意识不到这种行为的不对,那么他以后还会出现类似攻击性行为。因此,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应及时制止和批评,使儿童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并对其进行教育和行为指导。

2.对儿童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其合理宣泄情绪。在对儿童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儿童选择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比如通过面对面倾诉;通过运动排压的方式;通过呐喊的方式,或者可以将情绪宣泄到那些无生命价值、安全无公害的物品上。学校或家庭可为儿童提供棉被、沙袋等进行情绪的宣泄,也可以转移注意力,让儿童投入到感兴趣的游戏中,在游戏中淡化儿童的攻击性情绪。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注解:

①王馥琤:《幼儿攻击性行为调查研究》,载《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沈鉴清,吴惠娟,陈红卫等.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744-745.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06.08.032.

[2]任朝霞.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73-77.DOI:10.3969/j.issn.1001-9839.2002.04.017.

[3]吴汉荣,余毅震,徐学俊等.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281-282.DOI:10.3969/j.issn.1000-9817.2000.04.027.

[4]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教育探索,2002,(8):71-73.DOI:10.3969/j.issn.1002-0845.2002.08.037.

[5]魏晓娟,岳慧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5(4):52-55.DOI:10.3969/j.issn.1671-0916.2002.04.019.

[6]贾守梅,汪玲.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79-381.

猜你喜欢
成因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
山东主雨季突变特征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