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由“黑”变“绿”的生态“逆袭”

2015-06-15 14:43
当代贵州 2015年28期
关键词:六盘水市六盘水生态

六盘水:由“黑”变“绿”的生态“逆袭”

文丨何远竹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万里

“村容村貌变了样,农民致富有方向。”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养生谷景区村民周芙瑶感叹,过去种玉米土豆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搞乡村旅游在家门口就能拿高薪。

月照养生谷是六盘水市全力打造大健康旅游目的地的一个缩影,景区集休闲养生、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农耕体验为一体,每个周末接待游客量达5000余人次。

“曾经因资源开发欠账生态的‘江南煤都’,正在由‘黑’变‘绿’的生态建设路上奋力前行。”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说,六盘水不要污染的GDP,要力争把煤炭之城变成休闲之都。

“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这座因“三线建设”而成立的老工业城市,正跳出“资源陷阱”,突破生态转型,打造旅游产业发展“升级版”。

转型变革以“绿”改变“煤都”印象

走进六盘水市区内的明湖湿地公园,只见绿树成荫,栈道干净整洁,游人笑逐颜开,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欢”的宜人景象。

绿色,一直是六盘水最向往的颜色。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六盘水依托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六盘水市的GDP和财政收入连增数倍,初步实现由落后地区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跨越。

环境污染也伴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加剧。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发展方式粗放等原因,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水质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1990年六盘水的煤矿和其他的非煤矿一共有2700多亩,私挖滥采现象十分突出,土法炼焦遍地开花,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森林覆盖率只有7.5%,水土流失面积达80%以上。

如何才能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六盘水给出的答案是: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必须把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走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路子。

严峻的形势逼出一系列“狠招”: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不上;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退出。

观念一变天地宽。保护生态环境、开展植树造林、加快转型变革成为六盘水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围绕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业目的地城市目标,生态六盘水摆上了突出位置。

此后,《“三线六带”产业发展规划》、《贵州屋脊·中国凉都三地同城化重要节点山体绿化规划》等九项林业绿化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2012年开始,六盘水加快建设城市绿道、环城林带、山体绿化、交通绿色长廊、河流水源涵养林、工业园区绿化缓冲区等生态景观建设,构建区域绿色生态体系,“煤都”反转演绎了“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园林生活。

“十二五”以来,六盘水投入绿化资金数亿元,实施退耕还林44.3万亩,石漠化治理54.2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6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4%,连续三年保持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

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城市场所和公园绿化面积不断提高,形成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立体绿化景观效果,六盘水正用“绿”改变着“煤都”印象。

六盘水市水城县野钟乡梯田美景(王述慷/摄)

产业升级工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2014年春节期间,一则由贵州省旅游办群发的短信通报吸引了外界的注意:六盘水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滑雪场“爆棚”,劝告游客错峰前往。

一直默默无闻的六盘水玉舍滑雪场第一次被外界聚焦。

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发展委主任周应寿笑言“这并不意外”。他说,玉舍滑雪场是中国纬度最低的高山滑雪场,对于南方地区来说,滑雪本就比较“稀罕”,更何况是在负氧离子聚集区。

从劣势中寻找优势,打造“唯一”,雪上运动并不是六盘水的个例。

“三线建设”时期成立的老企业——水钢,近年来也结合自身实际,开辟了三线工业旅游,让游客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好。”煤老板邓少芬放弃见效快的煤矿生意,转而在六枝特区岩脚镇投资建立了一家度假酒店,主打休闲避暑牌,规划修建起养老公寓、温泉、冲浪等休闲养生设施。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传统行业一方面“腾笼换鸟”,引入更符合未来产业方向的项目;另一方面,向旅游看齐,将废弃的煤矿、厂房等等重新“包装”,打造具有“唯一性”的体验式旅游项目。

在黔桂公司,煤电化材一体化项目跳出煤发展煤,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煤—电—焦—气—化—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可将每吨原煤价值至少提升3倍以上。

产业升级,因“绿”而焕发蓬勃活力。

红豆杉产业,是六盘水做足生态文章、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的生动一笔。

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红豆集团落户六盘水,红豆杉基地、生物制药、红豆酒业等相继开工,一个集红豆杉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初现端倪。

红豆杉只不过是六盘水实现生态与产业融合“双赢”的一个产业,在六盘水生态产业布局中,猕猴桃、刺梨、蓝莓等均是“前端有基地、后端有产业,价值再造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盘县境内,满山遍野都是刺梨,2014年,盘县种植刺梨13万亩,今年将达到21万亩,并引进天刺力公司进行深加工,每亩可实现产值4000元,仅此一项就可带动39万群众致富。

六盘水围绕“5个100工程”平台,结合当地气候优势、土壤优势、山地优势,出台了实施特色农业“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决心用5年时间发展猕猴桃、茶叶、核桃各100万亩和蔬菜、中药材、刺梨、红花油茶、草食畜牧业各50万亩。

2014年,全市实施特色农业88.98万亩,其中刺梨20万亩,红豆杉及中药材8.36万亩,猕猴桃6万亩,核桃20万亩,茶叶14.42万亩,调减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30万亩,实现一产增加值增长7%。

以煤“起家”的六盘水,正在努力转型升级,力争让工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旅游突破大健康休闲之城呼之欲出

水城县补那布衣村52岁的向媒琴开了家农家乐,一到周末游客就爆满,只好请亲戚来店里帮忙打理。

向媒琴还联合十几家村民成立了布依族服饰合作社,手工制作的服饰备受游客喜欢,游客不仅可以购买现成品,也可以请村民量身定做,甚至可以亲自体验刺绣过程。

旅游历来都被认为是六盘水的“短板”,可细细梳理,六盘水却从来不缺旅游资源。从北向南,喀斯特自然风貌、古文化遗址、30多个民族灿烂的民俗和民间文化,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乌蒙大地。

“藏在深闺无人知”,如何补齐旅游“短板”打造“贵州屋脊·中国凉都”旅游升级版?六盘水巧妙地在“短板”上嫁接了“新枝”。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高端定位、高位起步,高标准规划、分期实施,制定好住宿、景区安全、道路安全、食品安全标准,让‘贵州屋脊·中国凉都’风行天下。”六盘水市市长周荣说。

自2005年获得“中国凉都”称号之后,六盘水一直都在气候上做文章,并以此为突破口,把“煤炭之城”变成“休闲之城”。

六盘水把休闲和度假作为旅游产品的主打元素,提出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目标,按照“100年不落后”的要求,努力构建“全景域旅游、四季休闲度假”产业体系。

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六盘水步子迈得坚实。通过举办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滑翔伞邀请赛,推介野玉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乌蒙大草原、哒啦仙谷、妥乐古银杏之乡等旅游景区,借赛促游,借景引人,使“中国凉都”知名度越来越高。

2014年,六盘水接待游客10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27亿元,增长29.1%,旅游收入增幅名列全省第一。

如今的六盘水,天蓝水碧,公园棋布,绿带纵横,花岛点缀。这座曾因资源开发欠债生态的老工业城市,正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一路高歌,向“绿”前行。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六盘水市六盘水生态
一线光阴入洞中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山的国度
My Room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诗书画苑
艺术风味-我的人生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