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合 三转变 三对接
——贵州农信社实施金融精准扶贫做法及思考

2015-06-15 14:43
当代贵州 2015年28期
关键词:农信社金融服务贫困地区

三结合 三转变 三对接
——贵州农信社实施金融精准扶贫做法及思考

文丨宋 锐

贵州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近年来将金融服务与扶贫开发深度融合,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有力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目标实现。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并强调,“目前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必须要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近年来将金融服务与扶贫开发深度融合,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有力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目标实现。

做法:以“三结合”取得重要成果

在贵定联社积极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云雾茶场(刘锦鸿/摄)

与农村信用工程相结合,为广大农户获得贷款开辟了绿色通道。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以来,把农村信用工程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以农户建档评级工作为基础,根据资信调查情况进行量化评级,开展信用农户的评定和信用村组、信用乡镇及信用县(市)的创建。截至2015年3月末,已评定信用农户689万户,创建信用组77613个、信用村9599个、信用乡镇622个、农村金融信用县13个,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信用工程体系。

一是为贫困农户获取贷款创造条件,有效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农信社通过信用工程这一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建设,成功创建信用共同体,开拓农民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的融资途径,为农户获取信贷资源提供可能。截至2015年3月末,全省农信社已累计向672万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3883亿元。

二是精准定位信贷资金投放,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农信社将信用工程建设与政府扶贫开发工作对接起来,通过农户信用信息和扶贫信息的结合使用,以信用评级“联姻”精准扶贫,让涉农贷款得以精准投放。截至2015年5月末,全省农信社累计向401367户农户发放扶贫到户贴息贷款72亿元,扶持绝对贫困户21.3万户,扶贫贷款覆盖9388个贫困村,在全省71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贷款余额达1958亿元。

三是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激励农户生产积极性。为确保信用工程建设质量,农信社定期开展年检工作,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对农户信用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农户可以通过提高信用等级来提高贷款额度。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带动下,全省13个农村信用县的贷款余额从2010年的125.56亿元增长到2015年末的348.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增长幅度达168%。

与实施普惠金融相结合,最大程度地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便利。

当前,全省农信社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营业网点2194个,“信合村村通”服务点近2万个,布放ATM机具3093台,机构网点覆盖城乡,金融服务通达村寨,构筑起辐射全省的服务网络。

一是畅通支付结算渠道,提升涉农服务水平。2012年起,全省农信社大力建设“信合村村通”工程,确保贫困地区群众享受到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截至2015年6月末,全省农信社已无偿代理兑付中央和省安排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涉农补贴资金400多亿元,“信合村村通”累计交易263.6万笔。

二是建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为农民工创业就业提供支持。全省农信社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地设立了13个驻外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帮助农民工获得各种赔偿、补偿1833.99万元,并引导3.69万户农民工返乡创业,发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17亿元,带动39万贫困人口就业。

三是围绕民生工程建设,为扶贫开发提供信贷支持。全省农信社围绕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建设,以支农支小为重点,仅今年就已发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贷款36亿元,贷款余额为296亿元;累计投放农村建房贷款225亿元,惠及农户79万户,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贷款39亿元,惠及农户12万户。

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为贫困地区农户夯实脱贫致富支撑。全省农信社结合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扶持地方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促进专业合作社及农户生产规模的扩大;以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激发农户的生产和创业热情;以企业、合作社、农户、银行的多方联动推动地方特色产业链的形成。

一是因地制宜,因户施法,结合地方实际助推产业发展。全省农信社围绕产业发展这一重点,瞄准“三大连片特困地区”的地方特色产业,探索建立链式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结合“三农”、小微企业和扶贫开发的资金需求特点,大力推进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作。全省农信社结合“三农”和县域经济特点,相继推出“致富通”、“金纽带”等系列共90多个符合自身特点、农民喜爱的服务产品,极大地满足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户及小微企业在发展特色产业上的信贷需求。同时,积极创新抵押担保机制,推动建立各类涉农融资担保基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增信模式,解决农户大额贷款担保难问题。

三是围绕发展规划,以信贷投放带动产业发展“蝴蝶效应”。农信社作为“3个15万元”政策的主办银行,发放了全省95%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全省农信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067亿元,大量小微企业在农信社的支持下成长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农信社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信社”等运营成熟的链式金融服务,大力支持特色农业、新型农业、科技农业等产业发展,围绕园区建设,累计发放“5个100工程”贷款179亿元,余额573亿元。

思考:以“三转变”提高精准扶贫成效

全省农信社以基础金融服务为支撑,结合“三农”和县域经济特点,不断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以金融支持力促扶贫开发,切实增强贫困农户的自我脱贫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三转变”提升金融扶贫开发精准度。

由“机械式”向“问需式”转变,以信贷投放满足实际发展需求。一方面,农信社乡镇网点立足于支持产业发展,打造如“烤烟银行”、“农家乐银行”、“中草药银行”等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金融超市”。各级行社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信贷服务方式,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一揽子”、“链条式”的金融服务方案,不断增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农信社以信用工程建设为契机,为农户建档评级,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在具体掌握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构成情况和生产发展意愿后,结合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信贷投放,从“满足需求”出发,实现农户“脱贫致富”。

由“大水漫灌”向“多点融合”转变,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扶贫成效。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农信社为适应新时期扶贫攻坚的金融服务需求,结合农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合理确定授信额度,适当提升授信限额,激发农户创业热情。各级行社结合实际需求,适度提高信用农户授信额度,把农户作为信贷投放的主要对象,把“三农”作为信贷资金的主要投向,把现代高效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信贷支持的主要方面,以信贷资金“盘活”落后地区的脱贫事业。

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以信贷资源催生发展动力。送服务、送知识、送信息到村到户,融合多项重点工作成效。通过“金融夜校”传递金融知识和致富信息,提升扶贫对象致富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年力争实现“金融夜校”行政村全覆盖、三年内达到户户全覆盖。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驻村干部深入农村、贴近农民、熟悉金融工作的优势,帮助村寨理清发展思路,让农户明确脱贫致富的重点及方向。

建议:以“三对接”增强精准扶贫力度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加强部门对接、市场对接、政策对接,才能产生扶贫力度的倍数效应。

加强部门对接。针对“三大连片特困地区”经济规模小、发展水平低、项目资金缺乏的特殊困难,加强监管部门、扶贫部门之间的沟通对接,整合各部门扶贫资源,为农信社精准扶贫提供更多支持。

加强市场对接。把信贷资金作为产业与市场粘合剂,引导农户、合作社等生产主体与生产企业的对接,引导农村经营主体走向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地方产业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对接,构建新型发展模式。

加强政策对接。积极争取相关方面给予“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县域法人机构的信贷规模倾斜,保证扶贫开发的信贷投放满足需求。取消对农信社的地方法人机构开户歧视政策,引导涉农资金通过农信社向“三农”、向扶贫重点区域流动。加大财税政策的减免优惠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正向激励效果。(作者系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农信社金融服务贫困地区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比亚迪集团扶贫
合富辉煌:股东应占溢利大幅增长48% 金融服务板块积极拓展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农信社:云南省农信社作品获最佳创意奖银奖
农信社:云南省农信社与德宏州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