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何时重返一顷碧波

2015-06-15 05:05刘夏
中国农村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入湖滇池洱海

文|本刊特约记者 刘夏

滇池何时重返一顷碧波

文|本刊特约记者 刘夏

入夏以来,昆明滇池蓝藻集中爆发,湖面如同绿油漆一般。7月12日,在滇池外海北部沿岸可以看到,水域内蓝藻较为密集,一眼看上去,水面颜色较绿,还能闻到浓重的腥臭味。滇池蓝藻集中爆发的新闻被媒体报道后,近期,滇池水污染治理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滇池水污染治理就已经拉开了序幕,二十多年过去了,为何滇池的水污染治理却难见显著成效?人们不禁追问,面对滇池水污染状况,真的是束手无策了吗?滇池作为“高原明珠”的本色何日才能回归?“高原明珠”不再璀璨

滇池亦称“昆明湖”,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千米,她是昆明人的“母亲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滇池湖畔的大观楼有一副长对联的上联曾这样描述滇池,“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滇池地区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滇池水体饱受污染之苦,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滇池外海水质沦为劣V类。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亦被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濒于灭绝。“为了母亲湖”、“救救滇池”等呼声日益强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治理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委领导多次实地视察和调研,对滇池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将滇池治理列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九五”以来,国家连续4个五年计划将滇池纳入“三河三湖”治理重点。

2012年,《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滇池“十二五”规划)通过国务院审批。滇池“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滇池外海湖体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Ⅳ(四)类,草海湖体水质基本达到Ⅴ(五)类。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基本消除劣Ⅴ类。

2013年,昆明市宣布2013~2015年实行“滇池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是围绕环湖截污和交通、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等“六大工程”对滇池进行水环境治理。

但是,2014年11月国家环保部公布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3年度考核结果的公告》显示,滇池的治理效果并不明显,此次环保部考核范围包括松花江、淮河(含南水北调东线)、海河、辽河、黄河中上游、巢湖、滇池、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长江中下游重点流域25个省,结果显示,仅滇池流域云南省的考核结果为“差”,其余均为“好”。滇池流域断面达标率为29%,水污染防治项目完成率22.8%,在参与考核的流域中分别排名倒数第一和第二。并且,当地的官方媒体在2014年11月19日报道称,目前滇池治理在项目实施、水质改善、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距国家对滇池“十二五”治理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此外,滇池“十二五”规划101个项目,虽然项目已完成规划总投资的59.8%,但项目完工率仅为23.8%。同时,35条主要入湖河道中,依然有14条河不达标。

针对滇池考核结果,2015年1月初,受环境保护部委托,环境保护部西南环保督查中心就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约谈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并责成昆明市政府暂停五华区、高新区、西山区、度假区新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此次约谈,昆明市市长李文荣表示,昆明市将正视问题、深刻剖析,充分认识做好滇池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坚决认真进行整改,以最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切实做好滇池保护和治理工作。同时,昆明市将积极加快流域规划项目建设,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完成投资286亿元,实现80%以上的项目完工,确保2015年滇池流域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削减9.9%、9.3%。

2015年是滇池治理“国考”达标的冲刺攻坚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决战收官之年。但是,滇池治理能否达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三个基本”:即滇池草海湖体水质基本达到Ⅴ类,外海湖体水质基本达到Ⅳ类,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不少人心中仍然充满了忧虑。

就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7月公布的今年5月份全国地表水水质状况显示,“滇池湖体共监测10个点位,全湖整体为重度污染,与4月份和去年同期相比,草海、外海和全湖整体水质均无明显变化”。

滇池治理艰难推进

滇池治理已经有二十余年,为什么仍然走不出治理的困境?此前,就有专家分析指出,首先,滇池是一个老年性高原断层陷落湖泊,由于“老祖先”没选好城市位置,滇池位于昆明市下游,每年不得不“吞咽”大量的城市污水;其次,滇池外来干净水源少。尽管有20多条入湖河道,但河流流程短、地下渗漏率高,滇池的干净水源主要靠雨水,所以,滇池的水体交换十分缓慢,自我更新能力弱;再次,滇池位于地球化学因素磷的富集区以及生态系统的脆弱带上,环境承载力太小。这些,可以算是滇池治理的先天不足。

滇池治理也有其后天的压力,曾有专家指出,滇池治理之难,其实并非难在“水”。而是难在滇池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治理与改善的速度难以追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只要城市始终处于发展状态,城市生活废水、农村生产生活废水、工业废水的排放就不会停止,这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除了这些客观存在的原因外,滇池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资金与管理的困境。2015年是“滇池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和滇池治理“十二五”规划的收尾之年,而当前滇池流域治理项目完成率尚不足30%。昆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河道整治项目进度滞后,投资完成情况差;管网建设实施条件受限,推进缓慢;截污不彻底,特别是河道截污不彻底;已建污染治理设施未完全发挥作用;河道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而跨部门间的协调不畅,资金缺口大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因。

在资金缺口上,根据计划,三年预计总投资为341亿元,但实际上只有201亿元,滇池管理局副局长王丽华介绍说,这些资金投入中有相当一部分用在了城市环境建设中,包括市政建设、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等,因此资金缺口很大。并且,昆明市财政有限,无法支撑全部的治理工作。“就滇池治滇池已经远远不够,治滇池还要治城市。”王丽华说。

问题的关键是,滇池的治理难道只投钱就够了吗?实际上,这些年来,滇池治污经费投入不少。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滇池治理从1999年开始,预计到“十二五”规划结束时,从中央到昆明市各级政府的治理资金共达639亿元。其中100多亿是“九五”到“十一五”之间的投入,420多亿是在“十二五”期间投入。滇池的投资规模不可谓不大,但从目前的治理情况来看,前景依然不明朗,有人甚至提出这样的担心,会不会再投入400多亿元,水质依旧没有大的起色?

在国际上,不是没有钱投得很多,但成效并不是很大的案例:日本第一大淡水湖琵琶湖,水量相当于20个滇池,花了30年的时间治理,才达到Ⅴ类水,耗资1800亿美元,日本第二大湖霞浦湖,面积、水量是滇池的1/3,用了30年的时间,花了大约1200亿美元,治到Ⅴ类水,现在还在继续往里投钱。如果按照此模式,哪怕是按照日本“霞浦湖”的投资标准也需要1200亿美元(按1美元等于6.12人民币进行折算,需要7344亿人民币),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么多的钱哪里来?它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只靠投钱治理滇池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从治理模式和技术上来说,滇池目前的治理路线也遭到一些环境工程师和生态学家的质疑。2011年开始的滇池治污六大工程,包括修建环湖截污和环湖路;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拆除湖滨带的房屋、田地,修建5.4万亩湿地,恢复树林和湖泊;整治35条水质为V类和劣V类的滇池入湖河道;清理滇池湖底富含污染物的淤泥;调水和节水。以环湖截污为例,有专家认为,截污能够将昆明每日产出的生活污水完全处理,但污水处理厂按照国家一级标准排放中水(处理后的污水),虽然符合国家标准,因排放量过大,并不会改善滇池水质;再比如,湿地工程修复工程,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曾广权认为,滇池边新建的湿地,都修成了湿地公园,强调景观功能,并没有真正恢复湿地的净化功能。况且和300平方公里的滇池水域相比,5万亩的湿地,能起到的净化作用不大。

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滇池治理战略更符合滇池的实际?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技术最为有效?在滇池治理二十年后,这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洱海治水能否借鉴

就在滇池治污饱受质疑的同时,同处于云南的洱海治水却受到各方的赞誉。就在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4》披露了过去一年中国淡水治理的成绩单。位于云南大理的洱海全湖水质有7个月达到Ⅱ类(二类),其余均为Ⅲ类(三类)。但在1996年和2003年,洱海曾两次大面积爆发蓝藻,2003年水质更是急剧恶化,透明度不足1米,局部区域水质下降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治理11年,洱海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这是洱海治水模式受到官方肯定的原因之一。

洱海的成功经验是什么?“要说最大的经验,就是让每个人负起责任来!”这是当地干部的答案。据了解,洱海治水尤其自身的成功模式,首先,早在20年前,洱海保护就已经开始立法,大理州人民政府在20多年保护洱海的立法实践中,从“摇篮”、“母亲湖”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洱海清、大理兴”的认识不断深化,洱海保护管理逐步走上法制的轨道。其次,大理咬紧牙关建成了洱海截污工程,这一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地底下的丰碑”、“看不见的政绩”的截污工程,尽管掩盖在繁华的车水马龙之下,但地下宽敞的排污管道却足可以并排跑两辆东风大卡车。再次,针对洱海多年来一直分属大理、洱源两县市,带来体制不顺,管理协调任务重的实际,大理州将原来隶属洱源县的江尾、双廊两个乡镇划归大理市,并把州洱海管理局调整为市属市管,整个洱海由大理市统一负责管理,理顺了管理体制。2013年底,大理州又成立洱海流域保护局,专门负责洱海流域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且州下辖的大理市设洱海管理局,洱源县设流域保护局,均高配副处级局长,后者局长由县政府党组成员担任;第四,洱海实行网格化管理,大理州以入湖河道、沟渠、村庄、农田、道路、湿地、库塘为管理对象,以流域乡镇街道、村委会行政辖区为单元格,将洱海保护治理责任,细化分解到全流域16个乡镇和2个办事处、167个村委会和33个社区、29条重点入湖河流的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织就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洱海保护网;此外,洱海退房还湖、退田还湖、退渔还湖的“三退三还”工程实施得较为彻底。

洱海治水的成功,也许正如当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顾伯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决心、毅力和科学的态度,决定一个湖泊的命运。”

任重道远的滇池治污

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再投向滇池。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听取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情况汇报,要求云南要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嘱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继续加大对滇池等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力度。

与此同时,是国家对水污染防治将采取越来越严厉的措施,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文十条35项具体措施,把政府、企业、公众攥成一个拳头,向水污染宣战。

国内各部门也在为滇池治污出谋划策,今年5月21~22日,科技部重大专项办、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会同水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前往云南昆明就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滇池流域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召开了滇池流域项目实施进展座谈会,与会代表就滇池流域项目面向2020年的聚焦重点、预期成效等内容,以及如何体现大集成、大示范、如何与地方大治污工程无缝对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科技部重大专项办杨哲副主任指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水污染治理专项要围绕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加强与滇池治理规划和工程的结合;今年,专项要围绕“十三五”规划编制、专项管理改革等重点工作,进一步聚焦目标、抓紧实施,要着力解决与地方沟通不充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按照专项既定的目标执行好、完成好,地方科技部门表示将主动配合重大专项实施形成合力。

然而,面对污染仍然严重的水质,滇池的治污之路更加显得任重道远,滇池未来的命运轨迹,还需要太多的努力和决心才能划出完美的弧线。

猜你喜欢
入湖滇池洱海
太湖流域上游降水量对入湖总氮和总磷的影响
环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特征及入湖污染负荷估算
我国典型湖泊及其入湖河流氮磷水质协同控制探讨*
阳澄湖环湖河道总磷通量变化分析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洱海月下
洱海,好美
洱海太湖石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