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悲剧,伟大的精神

2015-06-16 03:59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斯科特探险拖拉机

胡善恩

“只有第一个到达者才拥有一切”,人类探险从来如此。然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却颠覆了这一切,被永远载入了历史史册。是什么让人们记住了他?他又在南极做了哪些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文,去探究斯科特的传奇。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他的作品以刻画人物特别是人物心理见长,善于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情感,煽情功力十足。除《伟大的悲剧》一文外,八年级下册还入选他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

背景介绍

本文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作。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归途不幸遇到提前到来的寒冷天气,最终五名英雄全部罹难。

原因调查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之所以能捷足先登,因他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唯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行。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了,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行进的速度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成了必然。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作为一篇传记作品,阅读本文,我们要重点把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直接刻画,展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离不开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作者在刻画斯科特等形象时,借助于他的日记,多处进行合理想象,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如“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一句,就抓住斯科特他们发觉自己已经不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点之后的沮丧、痛苦心情,神态、行为举止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想象出他们的失望之情,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

二、细节刻画,凸显人物形象。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人物,透过这些细节,我们能读到人物心灵世界中最美丽的灵光和作者精于选材的技巧。如“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这里,作者没有具体展现斯科特在面临死亡时的具体情况,而是仅抓住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这一细节,来展现了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科学精神和坚毅执着的性格特点。细微之处见精神,一个细节,便让人物精神高大,形象鲜明。

三、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成功的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在南极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探险,作者茨威格当然不会放过这一巧妙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如“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一句,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极写南极自然的冷酷无情。“足以”一词表现出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寒冷、冰冻、飞雪、风暴四种恶劣的气候条件,无论哪一种都足以吞噬人的生命,然而斯科特他们仍勇敢前行,这就反映出他们敢于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探险精神。

四、侧面描写,反衬人物形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不直接描写所要描写的对象本身的形貌特点,而是借助与之相关的他人的表现进行间接描写,以此来烘托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特点。文中写人们对斯科特他们的悼念时,作者特别指出“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这里用国王以下跪的姿态来悼念他们,就表明斯科特他们在国王心目中的地位,自然能反衬出他们形象的高大,这就是采用侧面描写。国王如此,何况众人乎?运用这种手法,能激起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在自由想象的过程中完成对被描写对象的审美创造,使人物形象更突出、鲜明。

1.给加点字注音。

无垠( ) 吞噬( ) 告罄( )

角逐( ) 迸发( ) 海市蜃楼( )

2.题目中“悲剧”的前面用“伟大”二字加以修饰恰当吗?为什么?

3.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4.在南极探险中,阿蒙森是成功者,斯科特是失败者。但作者却为斯科特立传而不为阿蒙森立传,细读文章末段,你能说出作者这样做的意图吗?

5.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南极,是一片神奇的地方,自被发现以来都吸引着爱好探险人的眼球。读完了百年前斯科特艰难的探险之旅,我们再来读一位妈妈今天“潇洒”的南极点之旅。

荷兰妈妈开着拖拉机游南极

开着拖拉机游南极,这个主意听上去真疯狂。不过,荷兰一位妈妈曼侬不仅想出了这个主意,还真的这么做了。一个月以前,硕大的货运飞机把一台拖拉机运到了南极,一场不可思议的南极之旅随即开始了。

荷兰女演员兼探险家曼侬的探险经历始于2005年,当时她驾驶拖拉机从家乡荷兰的村庄出发,途经欧洲、非洲,历时4年抵达非洲最南端开普敦的好望角,这一旅程长达38000公里。然而紧赶慢赶,命运还是让她错过了前往南极洲的船,最后一段旅程没有开始便戛然而止。曼侬沮丧至极。她随后又花了4年返回荷兰,写了本书,当起励志演说家,但仍然心心念念着她的拖拉机探险之旅。

如今,曼侬历经16天长途跋涉,于本月9日风尘仆仆地抵达南极点。其实早在12年前她就有了这一胆大的设想,在世人看来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曼侬用12年的时间使之变为现实,而现在她已经是一个小女儿的妈妈了。

为了实现这次旅程,曼侬制造了一台独特的拖拉机,用聚碳酸酯型车窗代替玻璃车窗,她还额外准备了储油桶和特殊的车轮。在赞助商弗格森以及其他公司的支持下,曼侬于11月20日从开普敦飞往南极洲,从此开始她称之为“世界尽头”的独特旅程。包括机械技师在内的一行7人与曼侬同行,沿途为她提供技术支持并拍摄纪录片素材。

曼侬在南极大陆的旅程为期16天、2500公里的旅程相当艰辛,要途经地球上最大的单一冰体,再从南极洲的边缘到达南极并返回。她坦言,冰路艰险“就像牛仔竞技表演”,以平均10公里的时速在冰原上行进十分考验耐性,最难走的地方,时速只能达到0.5公里到5公里之间。这样的“龟速”让自己一度想要放弃。不过,抵达终点的喜悦彻底代替了这种煎熬。“我非常兴奋,相当激动。”曼侬说,“这一切真的太神奇了!”

这次去南极,曼侬还带着装有数据的移动媒介,这些数据包括从世界各地募集的写有“梦”的纸张图像以及数千封电子邮件。她打算在南极堆个大雪人,把记录梦想的纸条和移动存储设备等物品塞进雪人的肚子,冰封80年后让后代再开启。“恐惧总是阻碍人们追求梦想,许多人觉得实现梦想就像开着拖拉机去南极点一样遥不可及。这次拖拉机之旅对我而言意味着,如果你想干点儿什么,或许不用多快地实现,但只要一直努力并保持幽默感,你就会成功。”曼侬说。

如今,实现了梦想的曼侬一心想着在圣诞节之前赶回荷兰,拥抱自己10个月大的女儿,随后她将写一本儿童读物并筹备自己的纪录片电影。

(摘自2014年12月21日《青年时报》,有删改)

自阿蒙森第一次踏上南极点,到10个月大孩子的妈妈曼侬驾驶拖拉机再上南极,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去南极的渴望和好奇心的冲动与当年的英雄并无二致。越来越多的人都把去南极行走当作一种荣耀。然而这种荣耀的背后,你想到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根据下列材料,在画线处写出主人公的名字。(2012年浙江省丽水市卷)

11月18日,_______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知识把握

1.yín;Shì;qìng;jué;bèng;shèn。

2.恰当。因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失败了,是悲剧;但他们五个人在极端环境探险中所表现出的伟大品质、伟大灵魂,崇高伟大,所以用“伟大”来修饰“悲剧”是恰当的。

3.示例如:①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给他人作证。②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③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甚至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友都做到了。④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而是始终惦记着别人,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等。

4.作者认为重要的不是让世人了解谁最先到达南极,而是这历史事件背后的英雄人物给人的精神上的启迪和震撼。在斯科特身上,正体现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5.示例如:颂扬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

类文阅读

示例如:如何保护人类最后一块净土。

考题回放

斯科特

猜你喜欢
斯科特探险拖拉机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去探险
泰德的拖拉机
Around the Farm
小鸭开拖拉机
红色拖拉机
湖人主帅斯科特下课
跟踪导练(四)6
第一次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