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真实

2015-06-16 02:06
小资CHIC!ELEGANCE 2015年9期
关键词:草间圆点特展

这个春节,国人的眼光彻底从大屏幕转向了小屏幕,辛苦的不止眼睛还有手指,差点被玩坏的也不止红包,还有各种拜年图片和视频。技术已经让全民创作从纯文字进入了图文混排时代,当我们乐此不疲地用“傻瓜”应用完成“专业”编辑的时候,实在应该向刚过了25周岁生日的PS道声谢。在它创造的那么多强大功能里,能实现特殊效果的“滤镜”真可谓神来之笔,这个功能如今已成为各类图像应用的标配,那些既能改色又能塑形的“滤镜”更是镜头后无数张脸孔的网络生存必需品。

人常道“不要戴有色眼镜”,怕客观事实会被人的主观印象所左右。但这一点在艺术界恐怕没法成立,伟大的作品往往正是因为作者将主观所见借艺术语言表达而成的,那些只有他们看见了的、真实的世界。

一生追随 只为留住那幻化光影

以《日出·印象》、《睡莲》等画作著称于世的法国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因其作品中朦胧的光影色彩被视为绘画史上的独创。他一生数千幅作品中,尤以晚年对自家花园里的日本桥和睡莲池描绘而成的画作为世人称道。

01-真实的莫奈花园位于法国吉维尼

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绘画不同,印象派只画人眼睛看到的东西。莫奈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用画布定格了随时间变幻的光影。他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最后在自己家中打造了一个饶有东方情调的花园,特别是花园中那个种满了睡莲的池塘。归于丘园后的莫奈对着这一方自然一画又是几十年,他沉醉于莫测的天光水色,用丰富的笔触留住了一个个曼妙瞬间。

02-莫奈笔下的花园一景

细看那些画于莫奈晚年的代表作,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它们会缺少细节,造型变得抽象,色彩却愈发强烈,远看尚且有物,近看只剩色块。这些特点构成了莫奈一生最辉煌的创作,实际上却也是他深受眼疾困扰的结果。严重的白内障让莫奈的一只眼睛几乎失明,他越来越难分辨出调色板上的各种颜色。于是,莫奈眼中的世界虚化了,但他心里的世界反而显化了,一种最接近他本意的真实就这样跃然纸上,与中国画的大写意境界异曲同工。

界限消弥 用圆点把宇宙像素化

动人的艺术作品,无所谓观者懂或不懂,就能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草间弥生用无所不在的圆点证明了自己也征服了大家,她说:“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画好了圆点,就画好了宇宙、画好了世态人生。”

她的作品通常很大,无论是绘画还是装置,都有不断吞噬周遭的能量——大面积艳丽而强烈的对比色,铺天盖地密密麻麻的大小圆点,用镜面延展出的无限迷幻——每每置身其中,都让人分不清幻境的边界,仿佛瞬间失重跌进了绵延不绝里,而那第一个跌进去的人就是草间弥生自己。

03-摄于2014上海草间弥生特展

“一天,我看着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还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自己的身体。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侵蚀、吞灭,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不停旋转着,我变得渺小而微不足道。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意识到这并非只是一种幻觉,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存在,我被这真实的幻觉给吓坏了,我对红色桌布和上面的花纹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夺路而逃,台阶却在脚下散落,我从台阶上摔了下来……”

——记录于草间弥生1954年的绘画作品《花(D.S.P.S)》

04-摄于2014上海草间弥生特展

受先天遗传神经性视听障碍的影响,草间弥生眼中的世界永远隔了一层充满圆点的网,她看见的就是一整个被“圆点滤镜”遮盖后的模模糊糊的世界,没什么能逃脱这张无形的大网。不厌其烦的圆点就是她的自然,就是她的宇宙观,草间弥生用执着的圆点攀上了艺术之巅,而这不过都源于一个患病的孤独小女孩的真实看见。

05-摄于2014上海草间弥生特展

毕加索曾说:“我在十几岁时画得就像个古代大师,但我花了一辈子去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本来,我们都是所见即所得,对周遭的反应都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但渐渐地,我们弄丢了美的眼睛,只看得见“应该”看到的。

尽管成就卓越,但毕加索毕竟不可能真的做到画得像个孩子,孩子画的是ta用心看到的真实世界。澳大利亚小女孩艾丽塔·安德鲁的创作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发,提醒我们:美,就是做自己。

06-澳大利亚小画家艾丽塔·安德鲁和她的作品

猜你喜欢
草间圆点特展
草间情话
巧猜点数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这两幅画中有五处不同,你能找出来吗?
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
殊途——香格纳画廊20 周年特展
连一连
草间弥生的那喀索斯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