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风格浅说

2015-06-17 16:58李堂先
新课程·上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李白赏析教学

李堂先

作品风格,是指一个作者在长期的创作活动中,通过其作品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特点;也可以指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所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阅读文学作品,有消遣式的浏览,也有带着某种目的地去阅读。比如,学习式的、研究式的、鉴赏式的等。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学习和鉴赏的双重目的。消遣式的阅读,只需要读懂大概意思就可以了。但是要鉴赏文学作品,就要咀华嚼英,细细品味,才能品出作品的风格来。

一个文学家、诗人、艺术家,对于生活的认识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而且还带着浓厚的主观感情,以至于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出来则有不同的特点:或豪放,或抑郁;或雷霆万钧,或幽咽流泉;或悲壮苍凉,或凄婉含蓄;或雄奇俊逸,或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或静若处子,娇羞内蕴……过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对作品缺乏必要的赏析,一般停留在读几遍,了解大意,泛泛然地分析一下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教学古诗词,有些教师还要把它翻译成白话,这样做,让那些优秀的作品变得味同嚼蜡。

像一束花,有人只看到它红红绿绿的颜色,有人却能嗅到它浓郁的芳香,还有人能够由一束花看到百花齐放的花园,看到五彩缤纷的春天。鉴赏文学作品,要借助读者的想象思维,对作品进行主观的艺术加工,或者凭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借鉴前人的观点对所读作品作出一定评价。通过对相同主题或题材而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照赏析,或者把相同作者的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照赏析,就可以发现不同作者或不同作品的风格了。

人们常常把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照,前者称为“婉约”派代表作,后者称为“豪放”派代表作。作品的豪放或者婉约和作者的性格、经历、处境及创作时的心境、情感都有一定关系。如,李白的作品绝大多数表现为豪放、浪漫,而与之同时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则表现出深沉、抑郁。李白一生狂放不羁,蔑视权贵,常常借酒述志,借酒抒怀,他的诗歌就运用大胆想象、无限夸张的笔调,写出了大量瑰丽的诗篇。“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古诗五十九首之四十六》;“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古诗五十九首之五十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尽酒》等等。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李白豪爽奔放的性格。而杜甫一生坎坷,精神压抑。在安史之乱中,他颠沛流离,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战乱带给老百姓的痛苦,在他的诗里,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感情,其作品风格被称为现实主义。如,“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吏何足论,不及收骨肉”《佳人》。同样是送别,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的显得豪放洒脱,有的就显得忧伤哀愁,我们熟悉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显得那么悲凉。对友人那么关切,那么留恋!而另一位诗人在送别朋友时,就显得特别洒脱豪迈:“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柳永),这就表现得很凄婉、很忧伤。但是豪放的李白还写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别友人》;“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古诗五十九首之二十》等这些缠绵的诗句。判断一个表达同一主题的作品的风格相对容易,比如上面列举的送别诗,王维的婉约,高适的豪放,李白的缠绵,都是出于送别当时的情景和心情、被送的对象的情况等。王维送的朋友元二是从长安到西北边陲去,出阳关后就是一片荒凉的情景,再没有往日的欢乐,没有和那么多朋友在一起饮酒赋诗的惬意,被送人心情悲伤,也会感染送别者的;而高适送别的朋友董大是从边陲到内地,到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去,朋友们自然要为他感到高兴的。

要分析一个作者的作品的总的风格,需要全方位考察、阅读、赏析他大量的作品。现在中学生阅读面比较狭窄(特别是农村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给学生推荐一些作品,提供一些有助于他们扩大阅读的资料、信息,比如要教学某个作者的某篇作品,应该先给学生布置阅读该作者的其他相关作品,或者其他作者同类型的作品,这样有比较才能鉴别。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选了许多现、当代名家的作品和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涉及面太宽,每位作者的作品入选的文章有限,在分析他们的作品风格的时候,老师需要注意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把某个作家的许多作品前后纵向比较去判断他的风格,或者把他的作品跟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就能判断出这个作者的风格了。或者先介绍某个作家的风格,再用一些相关的作品进行证明。

比如,鲁迅的风格是深刻、内蕴。常常以非常简洁的描写、点睛似的评论、平淡的叙述,就可以揭示一个非常深刻的社会问题,可以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听人家背地里说,孔乙己也读过书……”就这么一句介绍和侧面叙述,一个深受迫害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再如,《故乡》中对中年闰土“木偶人”式形态的描写和“豆腐西施”杨二嫂“圆规”式的体形、尖利的语言的描写,简直入木三分!而且这些人物不是简单的个体,而是代表社会的某一个阶层。纵观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鲁迅的许多作品,无不深刻、发人深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美女蛇的故事,《社戏》中在平桥村的孩子们的介绍时很自然地介绍乡下的风俗,《藤野先生》中则处处都有深刻的文字,如“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样看似简单的内心独白,却深刻地揭示了弱国公民受辱时内心的愤怒。

再说还有冰心作品体现的母性、茅盾的博大、老舍的平易、郭沫若的浪漫。还有当代作家毕淑敏的敏锐、张晓风的纯真……还有外国作家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他们自身作品的风格。也可以由老师提示,学生在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去体会。

作品的风格一般都可以从入选到课本里的作品里分析体会到,因为课本的编者在选文章的时候,是充分考虑作品的代表性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赏析式的阅读也提高了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分析作品风格的习惯。由浅入深,细细体会。学会分享作家写作时的那种情感体念,分享作者用浪漫、豪放或者委婉、轻柔或者热烈的风格所抒发的感情,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展示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刘劲.李商隐其人及其诗歌风格特征浅说[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12).

?誗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李白赏析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