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2015-06-17 05:05吴秀金
新课程·上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师生活动数学

吴秀金

师生的互动过程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师生相互作用,通过互动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利用自身的内部机制去感受、理解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下面就如何开展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谈一谈。

一、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环境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宽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更能保证学生产生活跃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把自己定位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本为本,照本宣科为学生制订了各种清规戒律,要求学生开始就开始,听到信号就停。在这种约束的环境下,学生只是一个观众,老师就是权威,所以师生的有效互动关系是难以建立的。

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尊重他们的选择,师生情感会更融洽。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例如,在《购物》的教学中,我做了个调查——“你买过什么物品?你是怎样买的?”学生各抒己见,情绪激动,老师因势利导。主张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东西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并为其标上价格,后小组进行模拟购物活动,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主动跟老师、同伴介绍他们带来的东西,还会与“售货员”探讨他们的钱够不够买他们喜欢的东西。当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他们会选择伙伴进行合作学习;在分工合作过程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意识和依靠集体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堂课教师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要求,灵活机动地调整学习进程,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可见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

二、以同伴的身份融入学生,激活数学课堂

“能不能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来参加吧!”“我也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在新课程实验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声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所扮演的包办者、权威者角色,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中去,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才能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

例如,一年级数学第二册有趣的图形《动手做(四)》,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图形,我也带了一副七巧板跟学生一起玩拼图,并进行比赛:看谁能拼出不一样的图形。“水不激不沸”,学生看到老师也参加了,表现出更大的兴致,挖空心思拼出了许多不一样的图案,有的学生还把自己的作品串编成故事,如《鱼上树》《蚂蚁看风车》《巨人传说》等。在本节课中,我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师参与活动与学生的互动中能全面得到发挥。

三、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忠实的观察者、聆听者、记录者,还应是位聪明的领航人。让学生自己去考虑,探索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去发现事物中有趣的数量关系。对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困难,教师的引导很关键,不过应把握一个“度”,点到为止。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富有个性地学习。

例如,在上一节公开课《小小图书馆》时,第一次试上时由学生自由发散提问题,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的问题花样百出,而我疲于奔命……只上到“试一试”,后面的“练一练”就无法完成,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学习效率也不行,像一盘散沙。课后反思,并查阅了各方面的指导资料。发现自己只一味地追求问题的数量、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气氛的浓烈程度,而忽略学生的问题是否紧扣本节课的主题,忽略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思维是否有被激活……才促使这种局面的发生。第二次试上时,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适时点拨。在师生的互动中成功地完成了这节课。课后和学生聊一聊,都觉得自己学会了本节课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

总之,在数学活动师生互动进程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平等同伴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引发学生不断探究适时引导,不要放纵,也不要过多干涉,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支持、互动的师生关系。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师生活动数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