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抢分策略

2015-06-18 18:32
求学·理科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实词文言宾语

一、洞悉命题规律,有的放矢

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题型基本保持稳定,选择题与翻译题占据绝对优势,题型特点如下:

1.选择题一考查“文言实词”,重点考查课文选编的文言文中常用的,与现代汉语有一定联系的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涉及学生识记、理解等能力。

2.选择题二考查“定向信息筛选”, 定向筛选涉及对象、属性和关联方式三个方面的筛选标准,涉及学生筛选、比较辨析等能力。

3.选择题三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分析概括原文有关内容的各个选项,从中找出不符合原文之处,涉及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

4.文言文翻译考查“实词、虚词、句式、用法”,涉及考生理解、表达、综合等能力。

二、掌握方法技巧,高效抢分

(一)选择题一

1.积累丰富的词汇

平时注意词语的归类、整理,多积累、多练习,最好将考纲要求识记的120个文言实词熟读于心。

2.掌握课本知识点

“文段在课外,知识在课内”,文言实词大多选择与课文相关联的词语,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源自我们的课本。平时多读课本选编的文言文,牢固掌握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含义。

【例1】(2014年高考湖北卷)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若:你们

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 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多:称赞

分析:A、C项考查的词语分别来源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增强语境意识

遇到一些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多义词,注意联系上下文,在文本语境中推断出语义。

【例2】(2015年湖北省第一次八校联考)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石让卿 让:推让、谦让

B.雅自矜持 雅:平素、向来

C.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 笃:甚、十分

D.辞人满席 辞:辞别

分析:“辞”的意义丰富,有名词:①诉讼的供词;②言辞,文辞;③托词,借口;④命令;⑤一种文体。有动词:①告别,辞别;②推辞,不接受;③计较等意思,这时要想把答案做对,必须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统筹思考辨析。上文“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东莱王韩晋明深爱文学,对他的作品发生怀疑,怀疑大多数的情况,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构思的,于是就设宴叙谈,当面讨论测试。当时整天欢乐和谐,诗人满座,属音赋韵,提笔作诗,这里没有“辞别”的语境,“辞”应该为“有文采,有才华”。

4.注意特殊用法

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储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多加练习,做到判断准确,灵活运用。

【例3】(2013年高考湖北卷)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     诣:前往

分析:此题易错选为A项,A项“氏”原本应为名词“姓氏”之意,可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作为姓氏”。只有准确判断它的特殊用法,才能理解这个字在句中的意思。

(二)选择题二

认真审读题干要求,定向筛选,明确对象、属性和关联方式的范围和限制条件。如2014年高考湖北卷第10题“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对象——“吴德基”,属性——“爱民”,关联方式——“表现”。

1.审读对象

【例4】(2015年湖北省第二次八校联考)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羊玄保受宋历任皇帝器重的一组是( )

①然弘懿之望,故当共推羊也     ②由此制停

③故频授名郡 ④以为吏部尚书,领国子祭酒

⑤人仕宦非唯须才,亦须运命 ⑥戎二弟,文帝并赐名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分析:题干对象限制为 “宋历任皇帝”,很多同学在做题时并未在意,误将原文中表述“元凶弑立,以为吏部尚书,领国子祭酒”的内容选中。本文段选自《南史》之《宋书·羊玄保传》,正史中已定性为“元凶”,就不应该属于“宋历任皇帝”的范畴。

2.审读属性

【例5】(2015年武汉二月调考)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够印证谭忠对形势判断准确的一组是( )

①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    ②是上之谋反不如下

③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      ④后一日,诏果来

⑤信如子断矣      ⑥燕孕怨,天下无不知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分析:题干属性限制“形势判断”,在做题时如果不留意,就可能会误选其中“①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而这不属于“形势判断”,而是“谭忠在魏镇了解到的情况”。

3.审读关联方式

看清题干要求,是选“正确”还是“错误”,是“属于”还是“不属于”,搞清楚对象和属性之间的关联方式。关联方式是最能考查学生做题的仔细认真程度,由于不认真审清题干要求,很多同学错失此题分数。

(三)选择题三

1.学会利用此题选项,帮助自己全面理解文段内容

在实际做题过程中,可将该题提到最前面来做。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有三项表述正确的选项,这些选项中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读文本。

2.了解人物传记的相关写作套路,熟悉相关术语

人物传记这两年较为流行,《二十四史》是重点,有时也会从其他经史子集中选择与人物相关的文章。通过某一历史人物来阐发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倡导并弘扬真善美。与当今热点结合,如“反腐倡廉”“节俭实干”“重视传统文化”“理想抱负”“爱国奉献”等信息我们都要重视。

如2014年高考湖北卷选择的“勤政爱民的吴德基”,2015年武汉二月调考选择的“机智、善谋略的谭忠”,2015年第二次八校联考选择的“廉洁、谨敬的羊玄保”,都是通过典型事件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3.认真查对原文,注重细节表述

选项一般都是对文中信息直述或转述,在判断这些选项正误时,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将原句和选项进行比对,判断是否一致,切不可凭主观臆测,妄下断论。不是判断外在句式是否和原文一致,而是判断表述的内容是否和原文一致。

在具体判断过程中,抓住细节的相关描述。人物时间错位、关键词语理解有误、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是高考最常设置的错误点。

【例6】(2014年高考湖北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 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 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 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分析:C项“会没有人代为赔偿”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德基说“谁当代偿耶?”,意思是说这事的后果比较难处理,但并不是说没有人来赔偿。

【例7】(2015年湖北第二次八校联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羊玄保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颖悟通达,所以深受府公王弘器重,在后者的帮助下,玄保很快就入朝当了黄门侍郎。

B.羊玄保到宣城任太守,认为前任太守刘式之为宣城订立的官吏对付叛逃的政策,是很不恰当的。

C.孝武帝入京讨伐刘劭,朝中人士大多向南逃走,刘劭把官员全部召集过来加以威胁,只有羊玄保面不改色。

D.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不谋求钱财利益,治家俭省微薄,这是他被宋历任皇帝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析:A项 “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会悟通达”说的是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羊玄保受王弘器重是因为“宽宏美好的声望”。

(四)文言文翻译

1.储备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实词是重点,虚词是难点。翻译中涉及的作为得分点的文言实词一般都会呈现“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今义罕用”等特点,翻译中应高度关注。

【例8】(2012年高考北京卷)

原文: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译文: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的名声,士大夫都喜欢与李疑交往。

句中有两个考查点“用”“多”,分别解释为“因为”“称赞”,都是在现代汉语中非常罕见的义项,但在古汉语中却很常见,因此受到命题人高度青睐。2014年湖北卷“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2014年浙江卷“盖其性所多也(多:称赞、赞美)”均涉及“多”这一特殊实词。

储备重点实词要注意分类,如常见授予官职的词语“征、辟、荐、举、拜、选、除、授、赏、封、起、察、仕、仕宦、仕进”等,还有表示降低官职“左迁”,罢免官职“罢、黜”,提升官职“擢、超擢、累迁”,转任官职“转、徙、调”,兼任代理官职“假、兼、领、摄”以及辞去官职“乞骸骨、致仕”等一系列实词,均可分门别类积累。再如“侪、辈、属、等”附在人称代词后边表示多数,但它们不完全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这些、等等、一批”的意思。

文言虚词是用来表达文言句式中的时间、程度、频率、范围、语气等,对文言句意表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高度关注。考生应将考纲要求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背得滚瓜烂熟才行。

2.储备完整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翻译中最重要的得分点之一。包括常式句、变式句和固定句式。

常式句包括判断句(有“者、也”做标志以及没有判断句标志的)、被动句(见、于、为、被、“见……于”、“为……所”为标志以及意念上的被动)、疑问句、省略句(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等应补充出来)等,翻译时应将句式特点反映出来。这里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标点符号也不可马虎,疑问句末必须加上问号,不可一逗到底。

【例9】(2014年高考浙江卷)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画线句子为: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在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省略句的特点,翻译时要补上主语“他”,宾语“人才”。参考译文为:(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变式句比较复杂,包括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前置;“唯+宾语+是+动词”结构中宾语前置;“之”起提宾作用,将宾语提前)、状语后置(注意“以”或“于”介词标志)、定语后置(见到“者”字,排除判断句句式,可能为定语后置,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另有“之”字为定语后置标志的,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等几种情况需要明辨,并在文言翻译时将倒装的句子成分放回相应的位置。

【例10】(2014年高考湖南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画线句子为: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分析:明代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中有“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这是典型的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能不易其志者缙绅”,翻译为“(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 这里面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本句译为“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做官的人)”,与之类似。

固定句式需要高度关注,如“……之谓也(说的就是……)”“无以……(没有用来……的……)”“有以……(有用来……的……)”“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无乃……(恐怕、只怕)”“得无……乎(能不……吗;能没有……吗;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奈/若……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等固定翻译,需要熟练掌握。

【例11】(2014年高考浙江卷)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画线句子为: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分析:翻译时要抓住“奈何……欤”这一固定句式,本句译为“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3.掌握几种特别技巧

翻译基本原则是直译,要求文言字词句要全部落实,还要达到“信达雅”的要求,常规方法可归结为五个字:留删换调补。“留”就是文句中的朝代、年号、官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直接保留。“删”是指发语词、具有语法功能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以及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中的衬词等直接删除。“换”就是将古代说法替换为现代说法、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等。“调”(tiáo)主要就变式句而言,像倒装句中前置的宾语放到谓语后、后置的状语放到谓语前、后置的定语放到中心语前、前置的谓语放到主语后。“补”,则是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除此常规手段,还应掌握几种特别技巧:

(1)同位语义推测。很多时候,文言文中相同相似的句子成对或成组出现,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句子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词性一般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2012年高考湖北卷中有一句,“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文句中“上”“ 下”“ 不足”“ 有余”相对,“山涛”“魏舒”为人名,剩下“方”“比”相对,那么“方”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就是“与……相比”的意思。再如《虞美人》中“雕栏玉砌”一词,“雕”“玉”都是作定语的,分别修饰“栏”“砌”。“ 栏”很好理解,就是栏杆;根据同位判断,“砌”也应该是个名词,不能是动词,具体意思是“台阶”。整个短语可理解为“精雕细刻的栏杆和玉石做的台阶”。

(2)利用语境推测。文言文的语境简单理解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是受语境制约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种制约也是一种提示,整句整篇都在讲这个意思,一词一句还弄不明白吗?

【例12】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已,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

分析:这一段中“弄璋”“弄瓦”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从整个文段来看,岑郡侯的一位夫人“有娠”,就是怀孕了,“璋也弄”“瓦也弄”,后文又有“双生一男一女”之句,可知整个文段在谈论生男生女的事,结果生了一男一女龙凤胎。综合整段文字语境,“弄璋”“弄瓦”分别表达的就是“生男孩”“生女孩”的意思。

(3)借用成语推测。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有广泛应用,但其历史还是在文言文中,是文言语句、历史典故等的高度浓缩,具有浓厚的文言色彩。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在成语中均有体现,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其古义在成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厉兵秣马,实为“砺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做好战斗准备。“厉”“ 秣”之意在这一成语中都可掌握。“郑人买履”与“如履薄冰”中的“履”分别为名词鞋和动词踏的意思。而像“赴汤蹈火、屡试不爽、不刊之论、付诸东流、贻笑大方、不速之客、祸起萧墙”等成语中的“汤(热水、开水)”“爽(差错)”“刊(更改)”“诸(之于)”“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内行人)”“速(招致)”“萧墙(家里、内部)”等都是文言文翻译中的热点,值得高度关注。

猜你喜欢
实词文言宾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