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食终日难矣哉

2015-06-19 10:31锦翼
小说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阴间李德裕食料

锦翼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通常的解读就是一个人整天混吃等死,啥也不干,是很难造就的。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个老人家痛心摇头的样子,他的面前一定站着一个富二代。

因为只有富二代才能做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要是一个穷人,做到饱食终日都很难,更别提无所用心了。穷人早起第一件“用心”的事就考虑:“今天的饭在哪儿呢?”然后一天出去找食——我们现在把这种行为叫工作。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在物质不发达的古代,老夫子这句话应该这么说:“饱食终日难矣哉?”——吃饱饭太难了。

我爷爷说李自成小时候家里穷,每天就为“吃饱饭而用心”,他看见地主家里过年花天酒地,握紧了拳头:“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天天过年。”后来他终于有钱了——拉杆子打进了北京城,当上了皇帝。于是他就开始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天天吃饺子,放鞭炮,过年。我说:“李自成真好。”我爷爷说:“好啥啊?本来他该当十八年皇帝,天天过年,一天就是一年,结果当了十八天就完蛋了。”

这也不算什么新鲜的见解,三国时候诸葛亮就说过“俭以养德”,李商隐当年看历史书,也感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但这些都是口号,只是一种号召,口号的好处就是容易喊起来激情,坏处就是经不起推敲。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认识到了口号的苍白无力,他们早就提出一种理念叫:“别看现在吃得欢,小心阎王拉清单。”这不是危言耸听,阎王爷那里的确有一个饮食清单,名叫:食料簿。

一、饮食的阀门

簿是账簿,食料簿其实是核算食料的账簿,核算的对象就是每个人的饮食,详细列出了每个人的一生饮食明细,这个明细就像是后台的程序代码,代码怎么写就会在一个人具体界面上反馈出来——这就是人的口味。你口味重那一定是你的饮食清单上列的盐多,如果一个人偏食,那也肯定是清单上规定这种食物量大,如果一个人特别吃不了某种食物,那一定是饮食清单上没有这种食物。

《夷坚志》上说泉州这个地方老百姓都爱吃醋(真正的醋),但是有个姓李的妇女却闻见醋就头疼,一滴也吃不得。她的弟弟有事去阴间一趟,就恰好看见姐姐的饮食清单,规定得非常详细,但就是没有醋字。于是这小李四下看看无人,就提笔加了三个字:醋半升。回来之后就看见姐姐饮醋如同正常人了。

这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是,饮食清单谁都能翻看,难道就没有人管理吗?事实上也是有人管理的,但管理的人实在不太负责。

《玉堂闲话》上说有个叫朱仁忠的领导从来不吃酱,他的一个手下许生被阴曹地府抓进去了,结果到了衙门,有个拿着账本的书吏说:“你是抓错的,你在这里等一会,我去给领导说一声放你回去。”临走又嘱托,“不要乱翻我的账啊。”他不说这话反倒罢了,一说这话,许生更加好奇,四下看去,看到了书架一本《食料簿》,就拿了出来。但作为一个家奴,他文化水平太差,看不懂上面写的是什么。正在这时候,书吏回来了,许生赶忙解释说:“我想要看看我们家老爷为啥不吃酱。”书吏翻看了一下,就在朱仁忠的名下加了三个字:大豆三升。许生回来之后,就见朱仁忠能吃酱了。

这书吏显然也知道食料簿的重要性,却不放入档案室中保管,随意放在办公室,还不落锁,这不是谁想看就看,谁想改就改吗?这真让人生气。这还只是加了一点酱一点醋,口味稍微变化。万一被仇人看见,给加上一堆垃圾食品怎么办?我现在身为一个胖子,严重怀疑我的食料簿被人修改过。不光是我的,我甚至怀疑整个中国人的食料簿(除了有特供可吃的权贵们)都被境外敌对势力(咱也学学领导用词)修改过,给我们加了好多化学用品,要不,为啥我们吃了这么多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化工原料?

上面两个故事里有一个细节,他们在食料簿上加项目的时候,不但写清楚名称,还写了数量。李家弟弟给姐姐食料簿上写的是醋半升,书吏给朱仁忠的大豆是三升。这就是他们一生所能吃到这种食物之和。倘若这个李家姐姐特别爱吃醋,朱仁忠变得对酱十分钟爱,就会很快超过规定数目,一旦超过,就不是吃这两样东西的问题,而是所有东西都吃不了了:死掉。

这就涉及食料簿最重要的一个作用:限制你所有食物摄取的总量。在你出生之前,这一生所能获取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规定好了。这还不算,阴间就会在仓库里为你备足所有的食料,你每一次吃饭都是一次出库,仓库出空之日,就是生命完结之时。

这么说太抽象,我们看看李德裕的案例。

李德裕就是唐朝牛李党争中李党的老大,官至宰相。后来唐宣宗上台他就失势了,先被贬到洛阳。《宣室志》上说他找一个和尚算卦,和尚说:“你的灾难还没有结束,你还要到更南的地方去。”李德裕又问:“那我还能活着回来吗?”这和尚就说:“肯定能。”李德裕问:“为啥这么坚定?”和尚说:“你这一生要吃一万只羊,你现在才吃了九千五百只,还有五百只羊等着你吃呢。”李德裕听了大为高兴,他也想起来曾经做过一个梦,在梦里他看见一个人在山坡上放羊,放牧的人告诉他:“这都是你要吃的羊。”

现在听了老和尚这番话,他顿时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东山再起,但他只猜到了开始,却没猜到结局。突然有个节度使朋友给他送来了五百只羊。老和尚叹息一声:“你回不来了!你的食料已经用完了。”李德裕说:“我不吃还不行吗?”老和尚叹息一声:“羊到了你这儿,就算你的了。”意思是阴间已经为你出库了,你只有接受的份。可怜李德裕最终死在了海南岛。

在《可怜寒食潇潇雨》的文章结尾我引用了《夷坚志》中的一个故事,说人间浪费的粮食腐烂之后到了阴间还得吃,我以为这是一个制度漏洞,因为腐烂的食物毕竟也是食物,很可能会纵容一些人故意浪费,好留着自己成鬼后吃。

食料簿的设计完全弥补了这个漏洞,如果有人敢以身试法,试图通过浪费为自己积攒粮食——早早清空自己的食料库,他只能是自取灭亡。

《乐善录》中就写了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八字相同,但命却不同,一穷一富。结果富的那位早早就死了,他给穷的那位托梦解释自己为什么早死:“是因为我家里有钱,吃好的,喝好的,仓库早早腾空了;而你家里穷,吃东西吃不好,仓库的东西细水长流,得以不死。”

注意,这个故事里有个前提是两人食料库一样大,才造成富者先死,穷者长寿的现象,千万不要简单地以为越有钱,吃得越好就越短寿,家里越穷就越长寿。这当然讲不通,例如,西晋那位“日食万钱犹言无下箸处”的何曾活了七十九岁,而“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却只活了四十岁。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根本与富贵无关,而是取决于你在阎王爷那儿的食料库有多大。

但像葛朗台那样的富有而抠门之徒我们也不能怪他,他的吝啬很可能是因为他命中的食料库太小,不得已而为之。《广古今五行记》里说有个暴发户邓差,他因为挖地挖出好多铜而暴富,却不舍得吃穿。一天他在路边看见两个行商吃饭,十分铺张浪费。他就很好奇:“你们两个也就是做小买卖的,估计也没啥钱,为啥吃这么好?”两个商人说:“人生苦短,不就图个吃穿吗?万一哪天突然死了,岂不可惜。听说附近有个邓差家财万贯却不舍得吃喝,不过是个守财奴罢了。”这一番话让邓差大为感叹,回到家就杀了一只鹅吃,结果一块骨头卡在喉咙里,竟然就此死掉了——估计他的食料库里鹅这个明细项目下也就只有一只。

从心灵鸡汤的角度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走好自己的路,不要羡慕别人,如果你是一个守财奴,不必在乎那些人的嘲笑,继续守好自己的财,任何企图改正的想法都是很危险的。

可是一个有钱人守着家财万贯却不能吃喝,又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原化记》里《王叟》的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这王叟是天宝年间的人,无儿无女,家里非常有钱,粮食有万斛,但老两口却舍不得吃穿。跟邓差一样,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个人,吃得非常好。王叟问他是干什么的,这人说卖香料的。一个卖香料的吃这么好?王叟就很奇怪,怀疑人家是贼,这人解释说他有五千文的本钱,每天挣多挣少全部吃掉,留着本钱不动。王叟被这人的生活方式深深打动了。回到家就跟媳妇说:“咱也吃喝。”结果刚吃了几天,晚上就梦见自己被人抓去拷打,罪名是:糟蹋军粮。老两口莫名其妙,过了几年就一同死了。又过了几年发生安史之乱,官军路过此地,将他们家的粮食充了公。

老两口地下有知,恐怕会哭得再死一次,原来这一生的富贵都是替官军守粮仓,而自己的食料簿不过一点点。吃点好的,就等于花费公款,立刻受到追究查办。他这角色其实跟我们现在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一样。你位高权重,坐拥上千亿资产,不过是替国家看守钱财。按说应该是“手莫伸,伸必被捉”,但为什么有些人吃喝公款贪得无厌却不见死掉呢。

这是因为这些国企老板们已经掌握了阴间财务核算的一个原则。从李德裕最后那五百只羊的计量方式来看,阴间财务核算采取的原则是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一旦事项发生,不管你什么时候消耗,我这里都要为你入账了。而李德裕以为我收到了不吃,不就没事了吗?这其实是一种权责发生制核算概念,也就是以具体消耗的时间作为入账的节点。在我国当前的财务核算体系中,一般企业都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而政府机构都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阎王爷那儿很显然是个政府机构,肯定是采取收付实现制。

有的吃货到了阴间一看自己的食料没有吃完,就掉头又回来继续吃。例如《阅微草堂笔记》里有个叫张子仪(不是章子怡)的人,得病死了,将要埋葬的时候,突然醒了过来,说:“我不死了。”家里忙问:“为啥?”他说:“我到了阴间,看见三大瓮子酒,上面都写着我的名字。这肯定是我的食料啊,但看看坛子,只喝了半坛,于是我就回来了。”从此以后狂饮二十余年,有一天突然说:“我的酒喝完了,我该走了。”随后就死掉了。

二、一日三餐安排好

张子仪这种想死就死、想活就活的做法显得阴间对生死操作非常不严肃,属于极端个例,阴间如果想要一个人死,首先就要设法耗尽你的食料库。就像李德裕这样的,临死前一次把你的五百只羊配备到位,然后再收了你。不光对宰相,对普通人也是这样。

《聊斋志异》有个人经常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次他找人算卦,算卦的方士说:“你还能吃米二千斤,面四千斤,吃完就死了。”这人自己算了一下,一年不过吃面二百斤,至少还能活二十年,于是依旧我行我素,但他不久就得了一种名叫“除中”的病(大概就是糖尿病),吃了一会就饿,每天吃好几顿,很快食料簿的份额就耗费完了,不久就死掉了。

从阎王爷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这是一个规避法律风险的方法,就怕万一人将来死了,拿食料簿来说事,就像张子仪这样,还得让他活过来,所以一定要在生前把能吃的都吃了,免得以后矫情,也做到了公平公正。

这么说来“除中”这种病是阴间为了消耗人的饮食而专门投放到人间的,有些人以为这是糖尿病,其实在古人眼里,这是一种虫子在作怪。

《夷坚志》上就说有个老太太得了一种类似的病,经常感到饥饿,好在她的食料库可能也大,这么过了三四年也没有死。有一天用鹿肉喂猫,在嘴里咀嚼后再吐给猫,咀嚼了几次,就觉得有个东西从喉咙里慢慢探出到了嘴里。老太太伸手就抓住了,趁机拽了出来,是只大拇指大小的虫子,剖开它的身体,居然已经孕有八子,没有人认识这是什么,但老太太从此却不再觉得饥饿了,很明显是这虫子在作怪。

我觉得这种虫子就是地府投放到人间的,很可能这位老太太食料库太大,地府财务人员一核算,发现她到死也吃不完这些东西,怎么办,只有派这种虫子出马,偷偷放到她肚子里,帮她消耗掉食物,这是一种调账的措施。就跟现在我们一些单位到了年底一看,当年费用预算居然还有好多,怎么办?那就突击花钱呗,道理是一样的。

老太太这虫子是什么都吃,是一种全面调账的措施,还有的只针对某一种食物专门调账的。《朝野佥载》上说崔爽就特别爱吃生鱼片,每次都要吃三斗,有一次十分想吃,但是厨房还没有做出来,他就跟上文这位老太太一样,感觉有东西从喉咙里出来,吐出一物,跟蛤蟆一样。从此以后就不再吃生鱼片了。

这位崔爽的食料库里生鱼片估计也是太多了,不得已阴间的官吏放一个虫子在他肚子里调账。

除了这种消耗性的虫子,还有阻止饮食的虫子,这种虫子的作用可能是因为某些人食料库里已经耗费完毕了,他却赖着不死才派出来的。

《广五行记》里说有个和尚得了一种病,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过了好几年死掉了(什么都吃不下去居然过了好几年才死,他的生命力该有多么顽强),不过这位和尚有科学探索的精神,对弟子说:“我死之后,对我胸腔和喉咙进行解剖,看看到底有什么。”他死后,弟子从他胸腔里找到了一只虫子,放到盆里,跳跃不止。什么东西往它身上一放,就立刻化作了水,毒药也不怕。弟子们也颇有科学实验精神,各种东西都来试,后来偶然拿了蓝靛放进去,这次蓝靛没有化成水,虫子化成了水。从此以后大家就知道了,蓝靛可以治疗这种病——这算是科学战胜了“财务”。

针对有些人企图通过暴饮暴食控制自己死亡时间的问题,阴间后来估计也采取了相对策略。你不是暴饮暴食吗?我让你吃得家道中落,没得可吃,你却又偏偏死不了。《古今谭概》上说北宋徽宗朝的那位宰相王黼,家宅跟一座寺庙相连,生活十分奢侈,不爱惜食料簿,阴沟里经常都往外流米,有个和尚经常把米捞起来洗净晒干,过了几年,竟然积成一囤。后来金兵南下,他们家没饭吃了,和尚就把这米送给他们家,他们家人吃得可香着呢。

晚清那位薛福成在《庸庵笔记》里说乾隆时一位八旗军官生活十分奢侈,结果被罢官后早早败家,成了一个穷光蛋,四处找人乞讨。权贵们谁也不理他,只有当时的帝师朱珪对他客气,每次来都送他一些钱。然而这军官非但不知恩,有一次来还偷朱珪的东西。薛福成评价说:“这种人应该让他早早死掉。”为此他又举了一个类似李德裕的例子。说某人爱吃鸭子,夜里梦入冥府一个大池塘,看见成群的鸭子。有人说:“这都是你的鸭子。”他非常高兴,大吃特吃,直到有一天他看见池塘里只有几只了,就想戒掉鸭子不再吃了,企图通过这样的方法延长寿命,但恰好他生病了,亲朋故友来看望他,大家知道他爱吃鸭子,礼物自然都是鸭子,一看那数量,正好是池塘里剩下鸭子的数量。结果就“因抢救无效逝世”。

对于小人物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对于大人物却不能这样,比如一个品行端正的大人物,你怎么能让他突然变穷?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给他安排好一日三餐,吃什么,不吃什么都一目了然——于是食料簿又新增了一本流水账。

《前定录》里唐代宰相韩滉有一次传召一位小官,结果这人迟到了,韩滉非常生气,让人拿鞭子抽他。这小官赶快说:“我因为有个兼职所以来晚了。”韩滉说:“你在我宰相这里上班,还去哪儿搞兼职?”这话说得没有道理,你韩滉身为宰相,还兼职当画家呢,人家一个小官就不能业余干点事情。这个小官说:“我还在阎王爷那里当差,主管三品以上大员的食料。”韩滉估计吓了一跳,问:“那你说说我明天吃什么饭?”这个小官说:“这是个大事,我给你写到纸上,你先收起来,明天过后,你打开看看我写得对吗?”第二天他去上班,中午跟皇帝一起吃饭,有种糕点挺好吃,皇帝说好吃你就多吃点,又送给他一盘,只好硬着头皮吃完,当晚回家就便秘了。医生给他开了些橘皮汤喝了这才好。次日打开小官所写,完全正确。韩滉赶忙请教:“合着人类吃什么不吃什么每天都安排好了?”小官说:“副部级以上的每天安排,厅局级以上的有实权的每旬安排一次,科级以上的每季度安排一次。老百姓一年安排一次。”

故事里没有说这个小官为什么能应聘到阴间兼职,从他这番叙述来看,估计他是一个十分精通财务的官员,因为阴间食料的管理完全是财务的理念,包括所讲的这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食料安排这件事——这不就是财务的“重要性”原则吗。

也有人不信邪,偏要跟这些预言食料的人作对。《逸史》上唐朝万年县公安局的李局长(捕贼尉)就是个任性的人。春天招待朋友在公所内吃溜鱼片,结果来了一个外人,赖着不走。李局长有些生气:“你干什么的?”这人说:“我能知道你们的饮食。”李局长说:“那你说今天这溜鱼片,谁该吃,谁吃不到。”本意是对这碍眼外人的讽刺,但这人说:“只有你吃不到。”李局长怒了:“我身为主人,哪有吃不到的道理,我要今天真吃不到,我给你五千块钱,要是我吃到了,别怪我不客气。”说着就招呼大家说:“快吃。”结果他筷子刚举起来,有人骑马过来说:“市委书记(京兆尹)召见。”李局长不敢怠慢,赶快骑马而去,临行前招呼客人吃,不用等他,但叮嘱厨子:“给我留两碟,别让我输了。”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厨子果然给他留了两盘。李局长对那人就骂:“看看老子吃不吃得到。”刚要抄起来,屋子上一大块泥巴掉下来砸在盘子上,鱼片成了泔水。李局长这才服了,输给人家五千块钱。

捕贼尉是个七品的小官,按说食料安排不该这么精细,但万年作为拱卫长安的地方,这里的小官特别重要,而且升迁的可能性特别大,很可能这位李局长保不齐哪天就成了京兆尹。这么安排也不稀罕。

其实这位李局长还可以更任性,他完全可以再去让人买鱼,再做,不吃不罢休。倘若他真的这么做,非但吃不到,还会生出祸端来。比如春秋时发生在郑国的“染指”事件。《史记》里说郑国的高干子公食指里面好像有海绵体,感知异味如同看见美女,会摇动不止。我觉得食指什么的是个噱头,他的真实本领是能看见自己的食料簿。这一天他看见自己食料簿里有甲鱼汤,满怀信心地跟同事吹嘘你看我食指勃起了,必然有美味在等着被享用。结果郑灵公跟万年县的公安局长一样任性,我就不让你喝到汤。愤怒的子公就直接把手指头插进锅里尝了一尝,扬长而去,随后发动一场政变,郑灵公被杀。

既然在哪里吃什么饭都是规定好的,有时候刻意回避某一顿饭,阴间主管这事的人也不答应,就像银行追讨信用卡债务一样采取各种方法,甚至哄骗你吃了。

《子不语》里有个张姓考生每年科考都租寺庙的房子住,他从小张考到了老张,连寺庙的住持都死了,还没有考上,心灰意冷,打算不再考了。这一天晚上庙里死去的那个老和尚托梦给徒弟说:“张考生今年必中。”小徒弟赶快过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考生。张考生自然欣喜若狂,赶忙来考,但结果下来还没有中。心里这个气啊,跑到老和尚坟前一顿埋怨。当晚梦见这老和尚说:“我是负责安排现在科场上考生吃饭的,你命里应该在科场吃十一碗饭,你不来,我没有地方开销啊,所以只好出此下策了。”

这位张生既然注定是一介布衣,为什么给他安排这么精细的饮食,其实这里不是在为他个人安排饮食,那个老和尚不是说了吗,他是负责安排科场的饮食,由于科举考试是大人物的摇篮,所以这些场合的饮食需要专门安排。

三、吃饭的境界

经过上面这么一番论证,我们知道李自成的失败不赖别的,只能赖他妈妈,如果他妈妈从小就跟他讲过关于食料簿的故事,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就不会天天过年,很快搞光了自己的食料库,大好河山,拱手让给满清。

他最应该学习的人是李隆基,靠政变当上皇帝后,李隆基在饮食上那是一步步试着来的,开始几年吃起来相当节俭,《次柳氏旧闻》里说他有一次跟太子李亨一起吃烤羊腿,李亨手上沾了油,就拿饼擦了擦手,随后把饼吃掉。李隆基看得非常满意,表扬儿子:“幸福生活就该这么爱惜。”

这句话足以代表他的基本态度,做人应该惜福,别糟蹋自己的食料库。如此节俭,再加上操劳国事,有一次照镜子,李隆基感叹自己瘦了,说了一句非常高境界的话:“吾貌虽瘦,必肥天下。”这时候他已经到达了吃饭的最高境界:“瘦了我一个,肥了全国人。”这也是只有皇帝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他才创造了开元盛世。

做大臣的也有达到这个境界的,那就是周公,他吃一顿饭,常常要吐出来三次(他还会再咽下去吗?),不是因为他胃疼,而是因为要会见客人,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但这毕竟不是一个臣子所应该达到的境界,所以当时流言四起说他居心叵测。

王曾说“平生之志,不在温饱”。从诛心的角度看:“不在温饱?你还要干什么?要尊严吗?”这可就麻烦了。要知道一旦有了尊严,这人就不好管了,例如陶渊明,就让他去迎接一下上级领导,他居然“不为五斗米折腰”撂了挑子。

有的不撂挑子,要动刀子。例如《战国策》里说中山国国王请客,国王请大家喝羊肉羹,但人多羹少,司马子期就没有分到,这位竟然跑到楚国,带领楚兵灭掉了中山国。《左传》里宋国和郑国打仗,宋国主将华元请大家喝羊汤,忘了请自己的司机羊斟,现在的领导惹了司机,司机会成为反腐斗士,这位羊斟做得比反腐更绝,打仗的时候竟然驾车直奔郑国军营,将自己老大送上去当了俘虏,郑国大胜。

司马子期、羊斟他们生活绝对超过温饱了,这一顿饭对他们没什么,他们要的是尊重,是尊严,这种东西太可怕了。中国的领导们最讨厌下属有这个,所以王曾也就生活在优待读书人的宋朝,还能当丞相。倘若在明代,朱元璋就会想:“不在温饱,你这是有野心啊。”别说当丞相(他这儿也没有丞相了),直接拉下去就砍了。他们最希望的就是所有臣子们跟猪一样,我让你吃,让你喝,想打的时候,脱下裤子在朝堂上就能打板子,想杀的时候,随手就能杀了——这不就是猪吗?对,皇帝们理想的臣下人格就跟猪一样。

比如大名鼎鼎的岳武穆,我们现在人说他是金翅大鹏鸟转世,却不知在同时代人的眼里,岳飞就是一头“猪精”。《夷坚志》上审判岳飞的时候,审判官在监狱附近一连几晚看见一头像猪但头上有角的动物(野猪?)。后来他又听说岳飞年轻的时候有和尚看相就说他是猪精,将来手握重兵,但难逃最终一刀,还劝他早早功成身退,但岳飞不听,终成大祸。

我觉得这个故事与其说在侮辱我们岳王爷,倒不如说是对“赵官家”的讽刺,用人就如同养猪,看得不顺眼,“莫须有”的帽子一扣,随手一刀就宰杀了,而岳飞之所以被杀,正是因为不屈服于当猪的命运。后来李鸿章就很懂这个道理,他自称为大清国的裱糊匠,皇帝太后捅下的篓子都是他去补,尽管老头长得瘦瘦的,也不敢自称是为国操劳成这样,反倒因为家乡在合肥,还被别人骂“宰相合肥天下瘦”。正好跟李隆基相反,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他胖得跟猪一样。但是他安全了,虽然背负卖国恶名,还是落了个善终。

所以大臣就别想在吃饭上吃出天下兴亡的境界来,他们的最高境界是吃出私德来。

有的人吃出了气节,例如东汉那位大名鼎鼎的董宣,他最著名的事件是挺着脖子拒绝皇帝的命令给公主道歉,不过我最欣赏他在吃饭上的态度。当年他刚刚做官的时候,强硬扫黑——打击当地豪强,因为杀人过多,被上级追查,判了死刑。临行刑前,照例为他准备断头饭。董宣拒绝吃,他说:“我一生没有吃过别人的东西,临死自然也不吃。”

他宁肯在黄泉路上做个饿死鬼也不肯违背原则,《后汉书》把他列入《酷吏传》——的确够酷的。

还有的人吃出了仗义。例如唐朝那位白敏中。《剧谈录》里说白敏中还是个小官的时候,丞相李德裕就很器重他。既然领导这么看重,大家也就跟着看重,经常有人请他吃饭。来而不往非礼也,白敏中应该回请大家,但是他没钱。李德裕居然送他十万钱,让他安排一场。结果这天他的一位官场上失意的朋友贺拔惎来跟他告别。白家的门岗看他那丧气的样子自然不愿意为他通报,贺拔惎就留了一封信告辞了。白敏中看到这封信后立刻追出去,当天谁也不请,就请贺拔惎。宁肯得罪权贵,也不能辜负昔日旧友。第二天李德裕听说了此事,大大夸奖了一番白敏中,说自己没有看错人。

唐朝真是一个伟大的朝代,要是现在的领导非得骂白敏中一个狗血喷头,说他不识抬举。但在唐朝这是一个风气,落魄如杜甫,愤怒起来要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长安的时候看到有才华的郑虔受到冷落,他也要说:“诸公衮衮上高台,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可惜这种仗义宋朝以后越来越少,吃饭的境界也越来越低,别说仗义了,基本礼貌都做不到。别人请客吃个饭,都要摆谱,争后恐先,就怕来早了栽了面子。梁恭辰在《北东园笔录》中痛斥这种风气,他说了一个故事。某地科举考试,考官看一个卷子非常不好,准备扔掉,结果刚刚拿开,就见这卷子又回到桌子上,接连好几次。这种事冥冥之中肯定是有神仙相助的,考官不敢不录,后来,见到这位考生就问他平时做了什么善事,能有这福报。考生想了半天说:“我活了四十岁,没做过什么善事,只是别人请客的时候,每次都第一个到,就怕别人等我。”

守时就算是做善事了,这跟不贪就是好官简直一个神逻辑了,可见吃的境界已经败坏到什么地步了。

这个时候的笔记小说里关于吃的故事也都是节俭,常见的套路就是某某不节俭然后被雷劈死了。好意固然是好意,但读起来令人作呕,这种故事估计连编的人都不信。因为就在明清的时候,开始吃燕窝、鱼翅,这些食物名字听起来美妙,背后却是金丝燕的无家可归和鲨鱼的活体采割。

这些食物,吃的人可以推说不知,但猴脑呢?这可是现场加工,在餐桌上将一个猴子活活敲开脑壳,一群人挖着吃。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就着那惨绝人寰的声音吃下去的。

这是吃饭的最差境界了:“虐食。”孟子说:“君子远庖厨。”因为“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说的就是一种不忍之心。

《朝野佥载》上说唐太宗一次生病的时候需要用一种没有脂肪的肥羊来下药,郝处俊就建议道,用五十只肥羊当着这只羊的面一一杀掉,这只羊就会害怕脂肪散入肉中,就会极肥无脂。李世民毕竟是一代明君,有不忍之心,拒绝了这种荒诞的做法。

不过也就过了几十年,有人做得比这个残忍多了。同样是《朝野佥载》上,说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吃鸭子时把鸭子关在铁笼内,中间烧炭火,放五味汁,鸭子在烧烤之下渴了就去喝五味汁,烫了就会四处走动,一直到最后毛发脱落,完全烤熟。鸭子如果有知,一定对这哥俩质问一声:“你不过是皇帝养的鸭子,大家是同类,相煎何太急?”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吃法已经泛滥开来,比如有人吃猪里脊就拿着一根棍子追着猪打,直到把猪累死,里脊肉就无比鲜美。有人吃鱼羹就把鱼敲碎脑袋倒挂在锅上,下面烧水,蒸汽熏烤,鱼就不停摇摆,直到血水滴尽。

历史上人们黑商纣、夏桀这样的末代之君时都爱说他们喜欢搞酒池肉林,其实这倒没什么,不过说明这些帝王有囤积癖罢了——或许人家的食料库就这么大需要浪费,真正可恨的是这些虐食的人,他们吃的还并不多,食料库还真是难管得着。

《清稗类钞》上说山西太原有个卖驴肉的,他将驴四个蹄子捆在地上,背上再系一根横梁,让它动弹不得,然后用一锅热水倒在驴身上,将毛刮尽,再用快刀碎割,吃哪儿割哪儿,等到人们下筷子吃的时候,驴还没有死绝。

这哪里是吃饭,分明是一种凌迟,后来巴延三任山西巡抚,毁掉这家驴肉馆,将老板以谋财害命罪处斩。相比驴的痛苦,一刀砍头对这位老板真是太痛快了。

纪晓岚也是觉得如此,所以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为这种人设计了另一个结局,到晚年的时候这位杀驴的遍体溃烂,就跟他宰杀的驴一样。

这不是食料簿的作用,我觉得肯定是那些被虐杀的驴一起来向他报复,因为既然万物有灵,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些刀俎之下的食物不甘心自己被屠宰的命运,他们也要奋起,也要抗争,请看下集——食物的复仇。

猜你喜欢
阴间李德裕食料
不同开食料对早胜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聊斋志异》中的阎王形象
不同类型开食料对犊牛生长发育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大咖衰
天堂和“阴间”,马代有两张脸
刚者李德裕
蝙蝠蛾幼虫食料初步筛选及其取食研究
送信
谈我演《名相李德裕》
阴间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