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思考后政改时代

2015-06-23 18:42
环球时报 2015-06-23
关键词:泛民反对派民生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凌德 ●本报记者 王渠 ●陈一

“希望香港社会各方放下政见立场,回归客观理性,这样才能让尖锐的社会矛盾得以缓和,严重的撕裂亦能够慢慢愈合”。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21日撰写的网上留言代表了如今香港社会多数人的愿望。随着香港政改方案6月18日被泛民否决,香港进入“后政改时代”。但刚否决政改案的反对派却突然提出“重启政改”,被市民及媒体痛斥为“假民主”。22日,香港泛民党派之一公民党创始人、立法会议员汤家骅宣布退党退立法会,并称对反对派做法已经厌倦。近几天来,从香港特首到普通民众,从众多高官到商界精英,多数人期盼香港能从此集中精力发展民生和经济,人们同时也开始反思香港的教育。香港《商报》22日呼吁,再有一个多星期,香港回归祖国就满18周年。出生于香港回归后的18岁人口约占市民总数的15%,他们是在五星红旗和紫荆区旗下成长的,从没经历过在“米字旗”、“龙狮旗”下的生活,不可能有亲身经历的前后对比,但历史是可以认识,而且应该认识的。

泛民“重启政改”遭痛斥

香港《新报》22日称,政改落幕后,香港主管经济及民生发展的各司局长纷纷发表讲话或在社交网站上留言。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以“海誓山盟”为题21日撰写网志表示,作为问责团队成员之一,对于立法会否决政改方案,感到十分可惜。而身为一名香港人,难免对香港的前途和往后的政治环境感到忧虑,“很多市民和我一样,都希望社会各方可以暂时放下政见立场,回归客观理性,让社会尖锐的矛盾得以缓和,严重的撕裂亦能够慢慢愈合过来”。他说,虽然本届政府在余下的时间不会重提政改,但是过去一年多来,社会各界也因此对《基本法》以及香港和国家之间的宪制安排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21日也在自己的网络日志上写道,过去一周全港市民心情可能如坐“过山车”,而“这几天大家说得最多的,是应该务实地往前看”。他称,政府将会在周五召开立法会财务委员会会议,提出11个与经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张建宗透露,如提案顺利通过,政府最快7月底将向120万相关市民发放共55亿元港币的额外津贴,并将建屯门及观塘综合康复大楼,为上千残疾人士提供护理。不过,他同时担忧地称,希望反对派议员不要像此前一样在立法会频频“拉布”,使民生受影响。

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22日撰文称,她本人正在全力关注扶贫助弱的工作,制订特区人口政策下一步计划,她恳请泛民议员不要再纠缠政改议题,否则只会消耗社会的精力,扼杀为广大市民做实事的空间。

面对特区政府和民众的期待,反对派仍不思悔改。香港《商报》22日称,反对派议员、泛民党派公民党党魁梁家杰前一天在“城市论坛”上称,他将要求中央政府及特区政府立即重启“政改五步曲”,这样才能“令香港裂缝补合”。他称,反对派否决政改决议,并非“民主运动的终结”,而是“新一波开展”。香港《太阳报》22日称,七一游行是“后政改”首场大型游行,主办团体“民阵”今年的要求之一是“修改《基本法》”。民主党主席刘慧卿21日则称,该党在讨论“七一”期间是否举行“辞职公投”。

泛民这类狂言妄语遭到香港政界的痛斥。出席“城市论坛”的民建联主席李慧琼当即批评泛民此举是“自己呃自己”、推卸责任。李慧琼称,政改被否决的过程非常清楚,是反对派阻碍了香港的民主发展进程。她斥责反对派议员一边关门令香港不能实行普选,一边要求重启政改,只是叫“漂亮的政治口号”。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21日也表示,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8·31”决定,一旦2017年不能普选特首,2020年立法会亦不可能实现全面普选,此乃政治现实。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港澳与国际关系研究室副主任赵磊2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香港的当务之急是民生和经济问题,焦点是发展和稳定,而不是政治上不停折腾。香港还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但根子不在香港大部分民众,也不在于中央政府,而在少数泛民议员为一己私利绑架了香港政治,搁置民生议题,逆潮流而动,害人、害港、害己,这些人从长远来看终将被选民遗弃。

反对派议员公开退党

“港府表示接下来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搞好民生,甚至连创业科技局的预算也为民生议题让路,无疑用心良苦,但问题是反对派会放下屠刀吗?他们会让港府有好日子过吗?”香港《东方日报》22日的评论称,政改争拗困扰香港长达两年,早已令人厌倦,如今总算告一段落。多数港人的要求很简单,只求耳根清净,不在乎什么真普选或假普选,反对派政客千万不要再强奸民意,把个人的利益说成香港的利益,把自己的阴谋说成港人的要求。继续纠缠于政改,香港只有死路一条,即使有民主,也只能是劣质民主。

对反对派的所作所为,泛民内部开始出现分裂。被认为属于温和泛民派公民党创始人之一汤家骅22日公开宣布退出公民党。此前他曾称“对于反对派‘三日一记招、五日一联署做法,已感到非常厌倦”。香港《大公报》网站称,由于公民党已“变质”,汤家骅退党后,未来或还会有其他人不满公民党变成“专业界别版”的“本土组织”而离开。(详见本期第十版)

香港社会近年政治纷扰不断,不但令港人忧虑,更令内地学子望而却步。香港《明报》22日称,香港多间院校2015年内地生入学申请陆续截止,理工大学及岭南大学申请人数劲跌,跌幅分别为34%及40%。有教育界人士分析,近年香港与内地矛盾加深,加上去年罢课及违法“占中”行动,或令内地生觉得本港院校“重政治,轻学术”,影响了来港升学意愿。

香港多数民众和媒体认为,对于泛民偏执于政争,仅仅口头的规劝并不管用。对此,香港地政总署22日发布告示,警告一直以帐篷非法占用立法会大楼外金钟添美道的留守者,要求其搬走所有物件,否则24日将进行清场。香港电台22日称,清场将会由地政总署主导,警方也会派约100名警员提供协助。

香港媒体认为,清理立法会外“帐篷城”也是为了迎接“七一”回归18周年纪念庆典。香港《新报》22日发表社评称,香港政制原地踏步,所有港人都是输家,社会需要反思,是否任由对立和撕裂下去,市民对香港前途感到失落。文章称,香港立法会前的帐篷阵,就是社会撕裂的明证,如果继续任由其存在,如刺在背,对社会气氛不好,早一点清场就是清理香港的“伤口”。

香港2047年后会怎样?

“香港政改被否导致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在2047年香港的自治地位到期后,香港会发生什么情况?”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日禁不住问道,香港还能保持自己的地方特色吗?香港是否变得已经与中国其他城市没有区别了呢?

香港《大公报》22日发表社论称,相当长一段时间来,反对派的占领、拉布、不合作无休无止,给“一国两制”实践和落实《基本法》造成巨大障碍,香港社会稳定繁荣不断受到威胁。香港目前的处境尴尬,不仅被新加坡抛在后面,亦被邻近的深圳迎头赶上,无不令人担忧,这与那些长期在街头上逞英雄、在立法会当斗士的反对派,尤其是那些激进派有极大的关系。评论称,围绕2017年特首普选,历时近两年的争拗以及“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结局,对“一国两制”的香港造成不可低估的伤害,而且创伤带来的阵痛不可避免将在未来社会各个层面和发展阶段不断浮现。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要减低伤害、恢复元气,香港社会就要尽快摒弃争拗,聚焦于务实发展,集中精力推动经济和民生事业向前行。这是后政改时期要务,是当务之急。

赵磊对《环球时报》表示,香港的问题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民主问题,而是民主和民生相协调的问题。香港的特区地位没有问题,这是香港的优势。香港和内地城市是兄弟关系,一直处于良好的互动过程中。如果香港面临的竞争是市场行为,对香港来说是件好事。香港有吸引力,人才和投资者自然趋之若鹜。什么样的香港对内地和世界有魅力?香港继续发展的动力在哪里?这是香港亟须思考的问题。几百万香港人需要凝神聚智。

《国际经济时报》21日称,香港政改被否,香港未来道路变得更加不确定了,除了政治上的影响之外,还有拉大香港与中国内地文化差异的风险。但无论如何,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如果香港的民主派不改变,那么他们将不能从北京那里获得任何让步。

香港民众以行动表明自己的好恶。《商报》22日称,还有不到10天,香港回归祖国就满18周年。21日上午解放军驻港部队在六个军营门口免费派发1.8万张门票,邀请市民7月1日参观昂船洲军营和石岗军营。虽然不时下雨,但无阻市民热情,多个派发地点均出现人龙,中环军营更有逾百人排队。

《新报》22日称,香港要想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最需要的是重建人心,加强国民和历史教育、加深民众对“一国两制”及《基本法》的认识。▲

猜你喜欢
泛民反对派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别闹了
不要拉布
“拉布”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温和派要向泛民议员施压
民生寄语
普京:反对派欲抹黑大选
亲历叙反对派首都大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