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构思要点

2015-06-23 21:30赵稳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6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荷塘月色

摘  要: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存在多数教师不考虑文章的文体就制定教学内容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多数的教学内容不能合理而有效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文体,同一文体的不同文章,讲授的重点和选用的方式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本文仅以《荷塘月色》为例,探讨其教学构思的要点,希望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荷塘月色  抒情散文  教学构思

散文这类文体的文章,在高中教材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成为了高中语文教材的主导文类。根据王荣生先生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中的界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这又可被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等。叙事散文如:《小狗包弟》;抒情散文如:《荷塘月色》;说理散文如:《热爱生命》。

但在现今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却丝毫不理会这些散文的分类,看到散文,就套用现成的模板去备课、授讲;甚至有些教师连文体都不顾及,所有现代文都套用一种模式去讲。这样下去,即使教师一再强调课堂改革,改革也不会有成效的。不同的文体,同一文体的不同文章,讲授的重点和选用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对所有的文本都千篇一律,对所有的文章都用一种思考模式,不顾及这些文章的文体特征。

本文仅以《荷塘月色》为例,简单探讨这篇文章在教学构思上的要点。

一、《荷塘月色》课文文体的确定

首先,是对课文文体的确定。对课文文体的确定,是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用心做的一件事。没有对课文文体的确定,教师就无法较为准确的确定教学的内容及重点,对课文文本的分析也就显得没有方向,教师也就没有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的权利。《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散文。

二、对《荷塘月色》的文本分析

“所动人者,情绪也”,抒情散文的文本分析要依据一个情字。教师在进行此类文本分析时,一般要有以下两种思路:这篇文章是怎样抒情的;它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感怀。在这两个问题上,笔者建议教师要先考虑文章是怎样抒情的,只有先分析好文本是怎样抒情的,教师才能有理有据的向自己及学生讲清作者在文本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或有怎样的感怀。

(一)《荷塘月色》是怎样抒情的

大多数教师往往只关注到了文章开头第一段的第一句,而忽略了第一段中的其他内容。而对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很多教师的讲解把它定位为文章的文眼,用“颇不宁静”几个字奠定了整个文章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对这一段的后三句进行分析,相信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开头这一段的大致意思是:心里不太宁静的作者在院中乘凉时,想到了往日的荷塘,在这样的夜里会有不一样的景象。而此时夜已深,妻儿也已渐入梦境,所以我走了出去,想去观赏今夜的荷塘。前面的三句与最后一句“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解释的清楚一点,作者“带上门出去”就是为了使自己“颇不宁静”的心境得到缓和。这种说话方式以及话语之间存在的关系,就和我们平时说“我今天心情不太好,去逛个街吧”表达出来的情感是一样的,说话人逛街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好一点。而文中作者的心情到底有没有得到缓和,是否变得宁静,要根据文本的其他内容才能得知。教师在分析时,不能只根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就定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另外,文章开头的这一段,还透露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作者的文章中存在两个荷塘,一个是作者“日日走过的荷塘”,一个是“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

紧接着,作者就向我们描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的景象,有“白天也少有人走”的“曲折的”“阴森的”“小煤屑路”,在这条路上长着很多的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这是平日的荷塘,没有特别之处,和其他人所见到的荷塘景色一致,这样的荷塘用孙绍振先生的话形容,是“没有诗意的荷塘”。当我们还在感慨平日的荷塘并无观赏之处时,作者用一句“今晚却还好,虽然月色也还是淡淡的”把我们从平日的荷塘拉回到今夜的荷塘,但当我们渴于去观赏今夜的荷塘时,作者却没有急于向我们展示那一番美景,而是用了一个段落告诉我们,今夜的荷塘为何与平日的荷塘不同。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荷塘并没有改变,荷塘还是原先的荷塘,改变的是作者自己,今夜的他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拥有了不一样的心境,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在那个世界里,他只“爱独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他摆脱了白天对他的种种束缚,是一个“自由”之人。和大多的自由之人的心境一样,作者的心境一定是轻松的,心里一定是平静的,所见到的景物必然和其他时间不同,所见到的景物也会被赋予作者的情感和心绪。因此,今夜的荷塘是仅属于作者一人的荷塘,是自由的作者眼中的荷塘,与往日不是“自由”之人的作者见到的荷塘必然不同。有些教师认为今夜的荷塘是“虚拟的造景”,并寻找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今夜荷塘的不存在,这是没有必要的。赋予了作者情感和心绪的景物必然会与现实的客观存在有一定的偏差,教师无需去验证景物的真实性。

那么,到底在感到自由的作者眼中今夜的荷塘是怎样的呢?文章接下来的三个段落给了我们答案:舒展优美的荷叶,姿态优雅的荷花,在微风和月光的轻抚下尽显别致,在那景色里连平日里不怎么起眼的杨柳也被安排的恰到好处,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和谐。能描绘出如此之景的作者,心境想必也早已宁静缓和了吧。在景物描写的最后,作者写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與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很多教师都把这一句理解为,作者在用动物的热闹来衬托现实自己苦闷、寂寞的心情,这是联系上下文解释不通、没有理由的结论。在这里作者这么明确的讲清“我”不需要它们的热闹,告诉我们了两个讯息:一是荷花塘及其周围的景物并非真的如作者描绘的那般静谧;二是,作者再一次向读者表明,今晚的荷塘是“自由”的我眼中的荷塘,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是作者主观地回避了喧闹,作者为自己建构了一个充满诗意和静谧的世界,这是作者在用自己的内心对周边的世界进行选择并描绘。教师在讲到这里的时候可以与郁达夫《故都的秋》进行联系:郁达夫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进行描写是为了表现北方秋天的萧索和悲凉之美,而朱自清为了营造自己静谧的世界选择性的对蝉声、蛙鸣进行了回避。进而向学生明确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写作目的,不同作家心境的影响下会有所不同,以此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

到了最后,作者猛地想起梁元帝的《采莲赋》,又想起南朝的《西洲曲》,还说对于那样一个“热闹”“风流”的季节,“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不少教师认为这是作者在对这个毫无生机的世界表示不满,这也是没有理由的。这里的热闹与前文作者营造的静谧也不相矛盾,因为作者现在是“自由”的自己,“什么都可以想”。这里的行文安排正如朱自清先生自己所言:“随顺我生活里的没段落的情意的猝发的要求,求每段落的满足”。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对学情进行分析,“探测课文的哪些地方是学生读懂了的,哪些是他们没读懂的;哪些可读出,感受出,哪些是欣赏不了,感受不到的”,将文本分析与学生学情结合进行教学设计。

(二)《荷塘月色》有怎样的感怀

对课文文本的细致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而要确切的知道作者在文中有怎样的感怀还要再考虑作者的创作背景。

一提到《荷塘月色》的创作时间1927年,很多教师就会习惯性地联想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然后将作者的这篇文章也放置到那个大的政治背景当中去。自然,这种思维模式是正确的,但在这个时间段的所有作者的所有文章都必须和这个政治背景有着绝对的联系吗?或者,在这个历史时间中,某一作者的内心就不能有其他的心绪吗?我想这要根据具体作者的具体背景才能得出答案吧。根据朱自清的文章、传记以及网上的一些资料,在1920年以后,由于朱自清父亲的老派思想与朱自清新派思想的撞击,朱自清与父亲朱鸿钧产生了一时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朱自清创作《荷塘月色》的那段时间里,恰逢清华放暑假,朱自清打算回到他日夜思念的南方去,但唯恐父子关系不好和解而心绪不宁。联系这样的背景,我想更容易说通作者为何“心里颇不宁静”的时间仅是“几日”。

其实,《荷塘月色》叙写的是朱自清的由愁怅渐变缓和宁静的心迹。

三、对优美精确言语的分析

对文本的分析并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王荣生先生也在他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中说到,散文阅读教学其中的一个要领就是要“体味精确的言语表达”,因此教师除了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还应关注课文中的一些优美精确的语句,在分析语句的同时,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并形成一定的积累。

对于《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来说,重点让学生体味的就是景物描写那三段。在那三段中,作者运用了两个通感,化无形为有形:一个是“微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个是“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者把花香写成有旋律的渺茫,若有若无的歌声,将嗅觉转换成听觉上来;后者将属于视觉的月色描绘成动听的音乐。这两个通感的使用,前者使人对花香的体味变得更为真切,后者则让人在观赏月光之时有了听觉上的享受。比喻的使用生动而形象:把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使荷叶旋转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对“白花”的三个比喻构成排比,使点缀在荷塘中的白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美感十足等。作者用他丰富而又新奇的想象以物喻物,以人喻物,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就仿佛置身于景物之中,被那种美所感染,被那种静谧和谐的氛围所笼罩。荷塘中的荷叶、荷花,微微吹拂过的晚风,一泻而下的月光,都使周遭的氛围是那么的宁静而美好,这与作者渐渐缓和的心境相和谐,这就是文章最为动人的地方。很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将语言分析与作者的情感剥离,分析修辞就是分析修辞,理解作家的情感就是单纯的提一提,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变成一件事,在分析语言的同时,去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让学生体会到景物描写与作家情感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情感或心绪。

对优美精确的言语分析免不了还要有朗读这一环节。但朗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比谁大声,比谁读的到位,朗读是要学生自己听见自己的声音,自己去感受声音传递出的意思和意味,而且“你的耳朵不会抗拒你的眼睛所忽略的地方”,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该强调的地方显现出来,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于《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对景物描写的三段进行朗读,而是要让学生对那三段以及整篇课文都进行朗读和体味,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采取范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去体会和感悟课文的语言及其中的情感。

对文体的确定、对文本的细致分析以及对优美精确语言的体味都是教师在构思《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应着力去关注的地方,教师只有在这三点做到胸有成竹的基础上再考虑学生的学情,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孫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J].名作欣赏,2003,(8).

[4]姚敏勇.荷塘: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J].名作欣赏,2003,(4).

[5]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语文建设,2008,(3).

[6]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续[J].语文建设,2008,(4).

[7]朱自清.朱自清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8]姜健,吴为公.朱自清年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8]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赵稳红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00387)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初中写景抒情散文简约教学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略谈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