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慈善 情牵教育——关于英东体育中心的解读与思考

2015-06-24 01:39朱志奇伍志勇陆炜斌蔡潇男
亚太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霍英东体育中心中山大学

文/朱志奇 伍志勇 陆炜斌 蔡潇男

中山大学鸟语花香,芳草幽幽,树木参天,其中东区有一组体育功能齐全的建筑群——英东体育中心。英东体育中心曾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的地方,中山大学的师生于此锻炼,挥汗如雨,强身健体,增强体质。二十余年过去,我们的特别校友霍老先生也已谢世八年余,但其留下的英东体育中心,在中山大学的师生心里却有一种久而弥深的感情,佩服当时中大的领导心里装着莘莘学子,佩服霍英东老先生对体育事业至诚的热爱和他那慈悲之心。

建成于1988 年的英东体育中心,是由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投资3700 万元兴建的功能较为齐全的现代化体育建筑群。体育馆前有商承祚教授撰写的题名“英东体育中心”,本该有黄天骥教授撰写的气势恢宏之堂记,但现今已不得见。现将中大校报所登载的堂记转述如下:一九八八秋杪,英东体育中心落成。我校名誉博士霍英东先生,商界巨擘,爱国名流。为振我体育,翼我雄风,赠我巨资,起我宏图。于是拓广袤,垒广厦,以体育馆为主体工程辖游泳池、网球场、田径运动场诸项。茂林环抱,崇馆峥嵘;绿草芊芊,碧波淼淼。整体构筑,蔚为大观。况器械臻善,设施先进。从此康乐显豪俊之姿,英雄添用武之地。溯自中心奠基以还,英东博士育才心切,爱校如家,亲临敦督,以厎于成。其行可则,其情可感。凡我健儿,莅斯锻炼,或鱼翔于沼底,或虎跳于毯中,或鹰扬于网前,或龙腾于场内。增强体质,允武允文,共期寰宇扬威,相与切磋拼搏。十年磨剑,毋负神州父老厚望;一飞冲天,常记英东博士盛意。[1]

中心包括英东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网球场、综合球类场、游泳场和管理办公楼。体育馆内设有男子健身房、女子健美房、室内球场(包括蓝、排、羽毛球);体育场设有四百米塑胶跑道,中心为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早晚开馆供学生锻炼;游泳馆分游泳池和跳水池;网球场符合国际标准,在当时高校中首屈一指。为什么中山大学会出现这样一所捐赠建筑呢?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说过:“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英东体育中心作为中山大学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作为校园空间的一重要元素,其外在表现为众人一致通力合作的结果。我们在翻阅档案过程中,可明显看到的主体有香港商人霍英东、中山大学李岳生校长、黄焕秋校长、中大师生、广东省市领导任仲夷、谢非、杨资元等以及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对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来做一个梳理。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起现代化运动,使中国大学再次有机会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以形成自己的特色。1978 年4 月召开的中国教育工作会议将现代化的实现确定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伴随而来的是恢复了中断的国家统一高考制度、学位制度及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其时中山大学原有的体育场所早已破旧不堪,急需建造一大型体育场所。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拨给各级大学。但作为地处中国南大门广州、毗邻港澳、在中国高校中地位显要、最容易有开拓与交往意识的中山大学,为了其发展,自然将目光注视到当时世界金融中心:香港!香港有资金!现今目睹充满生机活力的英东体育中心,总让人想到那位霍英东先生的一团心血和气魄,总让人感慨人类所产生的任何大的文化成果乃自上而下历久人心的大会合。张维迎教授讲得好:“人类所有的进步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一贯热爱体育事业的霍先生与李毓宏先生关系很好,我们可以从以后的信札中可见一斑。李毓宏先生是岭南学院董事会的成员,对岭大感情深厚,多次慷慨出资资助岭院兴办杂志。他们在岭南校友会上得知中山大学体育设施相当落后的境况后,即与当时中山大学校领导取得联系,表示愿意投资在学校兴建体育馆。为此,时任中山大学校长的黄焕秋先生致以衷心的感激,我们在一份档案资料上可见:

英东先生大雅鉴:

承蒙先生捐资为我校兴建体育馆一座,不胜感激,谨再表谢忱。

佘畯南先生日前见告,“英东体育馆”之设计方案,已交由令郎霍震霆先生转呈,谅已得悉。

今年十一月十二日是我校六十周年校庆,我校届时将隆重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以资纪念。敬请先生拨冗光临指导(请柬将于日内寄奉)。同时,考虑到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市领导人及其他知名人士将于校庆来校参加庆祝活动,特商请先生定夺,可否将“英东体育馆”的奠基典礼安排在校庆日举行,并请先生亲自主持奠基仪式。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日[2]

1984 年11 月11 日,中山大学隆重庆祝建校六十周年,同时举行了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捐建的“英东体育馆”奠基典礼。之后霍先生除了委托著名建筑专家佘畯南负责总设计外,每周至少到中山大学两次,亲自过问工程建设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场地规模,还是系列设施,或是建筑材料,在当时的内地都是第一流的,[3]这与霍先生的体育理念有很大关系。后来,国家教委于1990年1 月在中大成立中国内地第一个“中国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这与霍英东先生的积极倡议分不开。1986 年五月二日他致国家教委的信件中如此写道:“查中山大学幅员辽阔,具备成为全国体育基地的有利条件,年前本人为了发展大学方面体育运动,曾应允在校园捐赠一座体育馆与中山大学,工程已在进行中,况且该校历史悠久,具有声望,特别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苟能成为全国高等学校的三个体育基地之一,对于将来培养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高质量体育人才,定必能够发挥很大作用。基于上述理由,特备文推荐,恳请同意选定中山大学成为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的三个体育基地之一。”[4]

文革后的中山大学,作为国内重要的教育行政机关,在中央的政策指示下,表现了快速的转变,与当时的特定的重要元素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如香港文化交流与合作、美国文化交流,重视科研等。英东体育中心的出现,正说明一点: “空间是在具体政治过程中被各种历史、自然元素模塑铸造的,其永远是政治性的和策略性的。”[5]

英东体育中心坐落在中山大学东区,占地十万平方米,为一组体育功能较为齐全的建筑群,主要设施有体育馆一座、带塑胶跑道的标准田径场一座、游泳池两个、跳水池一个、网球场五个,其规模在中山大学所有的捐赠建筑中首屈一指。从其选址与规模可见既重视其功能性,又显示其独特性。霍先生对这一事业非常用心:“体育馆的建筑材料十分讲究,如采用了瑞士的镶光带屋顶、日本的红色外墙贴面砖、加拿大的枫木地板等。馆内的设备先进而且配套,计有日本精工电子记分牌、美国JB 音响、荷兰全套男女体操器械、美国液压升降全移动篮球架、从香港进口的中央空调系统设备和健身器械等。”[6]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1988 年12 月12 日广州日报的报道可见其独特的地位。 “中顾委委员任仲夷、荣高棠,全国政协常委王匡,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国家体委副主任张彩珍,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程文栋,省市负责同志谢非、汤光礼、杨立、端木正、卢钟鹤、杨应彬、祁烽、王屏山、杨资元等,广州军区参谋长李希林中将、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郑华,以及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曾宪梓、何添,美国驻广州总领事班立德和中山大学6000 多人参加了落成典礼。”[7]“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在会上转达了中央领导对英东体育中心的建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霍先生大力支持内地的教育事业,多次在内地捐资兴学表示赞赏及感谢。”“国家主席杨尚昆也向大会发来了贺电,对中山大学英东体育中心落成表示热烈的祝贺!”[8]

以上两段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在英东体育中心奠基和落成之际,都有省委领导的重视和参与,甚至中国当时的中央领导都过问此事。为什么他们如此重视中山大学的体育教育设施建设?这其中既有当时国家重视捐赠的原因,更表明当时的中央、省市领导已预见到中山大学“校园的构筑和发展与国家政治、城市社会结构的关系更趋密切,逐步从无意识的互动上升到有意识的共同塑造”[9]。中山大学亦被认为是广东省甚至国内“城市中理想社区的代表,希望能在其中获取新型政治及文化价值,试验、创新、重塑校园内的行为模式和空间布局,并最终为理想城市形态指明方向”[10]。

霍英东先生与中山大学的体育事业结下如此不解之缘,盖与他对体育的热爱有关。作为一事务繁忙的商人,竟能在业余如此喜欢体育,且将这一业余爱好做到如此极致的程度,不能不让人感慨。在英东体育中心落成典礼时,国家专程派出88 年奥运会金牌得主楼云、陈静、陈龙灿、韦晴光、高敏、许艳梅和我国优秀运动员黄晓敏、杨文意、谭良德、熊倪、吴洁涛、庄泳、钱红、夏福杰、李德亮、李惠芬等到中山大学进行表演。[11]中山大学校报对当年热烈的气氛作了详细报道,各种体育表演、比赛,最精彩的当首推国家优秀运动员的表演,省市五六十名运动员也将挟技前来助兴。为增加庆祝活动的气氛,广州军区女子军乐队也应邀前来助兴。她们的表演,将为落成典礼增色不少。[12]

后来的慈善家们有许多捐赠项目,但有哪一个项目能得到国家的如此重视呢?中山大学的英东体育中心却能得此殊荣!

朱熹曰:“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方孝儒语:“公其心,万善出。”霍英东与当时中大的校领导在筹建体育中心的时候,确实能做到一心为公。霍英东在中山大学口碑很好,因为英东体育中心是所有中山大学学子与教工都可使用的建筑物,众人都因其善举而受益良多。这些我们可以从档案资料中可以看出来,特别是当时的会议记录更可见校领导对这幢捐建建筑的谋划与苦心。档案作为原始凭证,最可以让人真切看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境界的高低。时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学生龚庆感慨说: “霍英东让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会如何对待财富和有限的生命。我们应该像霍先生那样,善于奉献,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有意义有价值的领域,从而铸就不朽人生。”霍先生对中山大学的至诚至爱,作为一名中大人,我想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2006 年10 月30 日,霍英东先生去世后,中山大学专门为他的去世召开了追悼会。[15]所有这一切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训:“举事以人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

[1]许存芝主编:《中山大学接受捐资建筑物概况》第8 页

[2]见于中大馆藏档案

[3]见于中大馆藏档案

[4]见于中大馆藏档案

[5]参见:汪原《生产意识形态与城市空间——亨利·列斐伏尔城市思想评述》城市规划,2006 (6)

[6]参见中山大学校报(1988 年11 月28 日)特刊

[7]见于中大馆藏档案

[8]见于中大馆藏档案

[9]参见:汪原《生产意识形态与城市空间——亨利·列斐伏尔城市思想评述》城市规划,2006 (6)

[10]参见:汪原《生产意识形态与城市空间——亨利·列斐伏尔城市思想评述》城市规划,2006 (6)

[11]见于中大馆藏档案

[12]见于中大校报

[13]见于中大馆藏档案

[14]见于中大校报

[15]见于2006 年中大校报

猜你喜欢
霍英东体育中心中山大学
霍英东捐赠字典
某体育中心VIP接待区谐波治理实例分析与探讨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周浦体育中心篮球馆照明设计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天安门上痛哭的香港富豪霍英东
中山大学点滴回忆
体育中心赛后利用新思路研究
霍英东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