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缺失

2015-06-24 01:39王利梅
亚太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文/王利梅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缺失的内涵及表现

(一)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内涵

主体性是人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和把握主体性的关键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受教育者主观上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要求,自行做出判断、选择,并且根据目标和要求来规范完善自身行为和品德。在思想政治过程中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并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也就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受教育者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社会发展、体现社会价值等,而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或者某种程度上会与此相违背、甚至发生矛盾。因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少有选择的余地,受教育者主体性缺失之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看做是一种外在的束缚和约束,从而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受教育者在对作为规范出现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不能产生理性认识的时候,就会出现知行不一和知行脱节的主体性缺失。

2、缺乏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是受教育者对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扮演角色、对自己的接受行为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完成所具意义的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它同时还包括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参与一系列教育活动。然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一般较少考虑受教育者自身的兴趣,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灌输、被动的参与,从而限制了他们主体性的表现和发挥。

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消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动态性体系。这一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体到方方面面。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影响也具有多重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特征的烙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紧对我国的“西华”和“分化”,渗透和反渗透、这些都使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面临前所未有的诱惑冲击和挑战。

(二)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

网络的出现使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播信息的权威地位被颠覆,使得教育者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介于此,受教育者误以为自己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受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淡漠。其实,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要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全面发展相一致。过度的或者是偏激的自主行为显然不是主体性的发挥。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陈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很少有大的变化和改动,从而忽略了受教育者之间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照本宣科、填压式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受教育者被动的接受,并且教学过程毫无吸引力和感召力,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因此受到影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更是得不到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致力于用消极教育方法对待学生,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抵制和排斥情绪,并对这些“问题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给他们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使他们的自信息和自尊心受到打击,更容易造成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失。

三、克服和避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缺失的途径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要优化社会环境,比如:利用红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开展弘扬主文华、主旋律的大学生公益性文化活动,优化传媒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时,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营建好学修德的校园环境等等。只有齐抓共管,使各种环境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效应”。

(二)增强情感投入,注重人文关怀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寓理于真情之中,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教育者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更是一种示范力量,而且身教的巨大感染力也成为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强大“感染场”。这种积极地情感体验所产生的积极移情现象让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从而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自律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人文教育可以丰富受教育者的文化知识和审美水平,提升他们对真、求、美的需要。培养他们对美感的追求、对健康精神生活的渴望,有利于受教育者科学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人文关怀中的心理关怀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减轻受教育者的压力,缓解个人的心理冲突。正是教育者这种积极地情感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驱动力量、感染力量、催化力量。

[1]何飞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J].求索,2003,(4):94.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构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1月.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