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平和乡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2015-06-24 01:39周燕华
亚太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乡土家乡文化

文/周燕华

近十几年来,平和人享受着琯溪蜜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平和农民过上好日子了。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很多学生不懂得父母工作的劳累,生活的艰辛。以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道德的滑坡,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自己的未来,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本文就平和乡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作一探讨。

[案例一]运用乡土文化,感受家乡的魅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平和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师林语堂的故乡、也是“一代宗师”周碧初的故乡、有济世名医沈国良、周超;有闻名海内外的千年古刹佛教圣地“三平寺”及创始人释义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庄上土楼、芦溪袖珍绳武楼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九峰以及太极峰都极具开发前景。此外,平和还有许多名优特产品饮誉海内外,比如琯溪蜜柚在全国优质水果评选会上名列“柚中之冠”,屡获全国金奖,被命名为“中国琯溪蜜柚之乡”。这么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易使学生对家乡产生喜爱之情,对家乡的名人产生崇高的敬意,从中挖掘德育因素,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生动素材。

[案例二]解读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一个人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认清时代潮流和趋势,需要具备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平和文史资料》记载,俗称“三平祖师公”的释义中,十四岁便投拜著名律宗大师玄用门下,从此出家进入佛门。他除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刻苦研习佛学,循序渐进。终于在他二十七岁时成为一名真正的僧人,他的修炼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他还不满足于学律宗,认为有必要深入研习禅宗,在三位著名禅师的门下,致力参禅十年,修证到上层禅学。之后,又去拜谒第四位禅师石巩,被石巩誉为“半个圣人”的义中,又学了八年之久。他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济世良医沈国良,从小就立下“壮志透重关”的座右铭,“不当良相,誓当良医”,是沈医生一生追求的志向。沈师从医七十载,医德高尚,治学严谨,以少花钱治好病而著称。1978年,已是八十一岁高龄的沈师,心心念念“不把良方存自秘,愿将经验献群医”,八年多,加班加点整理《沈国良医案医话》三辑,将行医七十载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的献给后代。还有被群众称为“霞寨祖师公”的名医周超,医术精湛,尤精于诊断。他在几十年行医中,求诊者络绎不绝,被治愈者不计其数。文革开始后,超师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仍坚定不移,走遍霞寨乡的每一个村落,为农民看病。

[案例三]研讨乡土文化,提升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要使学生热爱祖国,必须先使其热爱家乡;要热爱家乡,必须使其了解家乡。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及其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平和文史资料》记载,中国的油画艺术教育家周碧初,就是一个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典型例子。周碧初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情感,他把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凝聚笔端,倾写在画面上。1984年以八十二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他多年的夙愿。晚年周先生以满腔的热情关怀家乡的文化艺术事业。1982年先生回家乡平和讲学、举办个人画展。先后三次把自己珍藏几十年的一百二十幅近、现代名家字画无偿捐献给家乡人民。这些大师的作品有的是他省吃俭用购买所得,有的是友人盛情所赠,先生视为至宝。其中包括好友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家之作。拳拳之心,赤子之情,得到家乡人民的赞誉。还有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应邀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但他热爱祖国,不忘家乡,始终不入美国籍,他竭力支持八年抗日,反对搞两个中国。1966年他七十一岁高龄时,举家迁回祖国怀抱。林语堂先生的满腔赤子心,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感动,让人敬仰!

[案例四]考察乡土文化,促进生活教育,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完善学生的人格

生活就是舞台,培养学生爱生活就是要他们爱生命,爱社会,爱应该爱的一切。我们要经常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启发教育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体会去达到更佳的道德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引导学生以镇村为单位,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回到家乡的时间,参观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进行实地考查。推动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中实践、探究身边的历史。

参观平和太极村的同学,很快被浓厚的道教文化底蕴所折服;而阴阳井的设计,还显示了前人和谐共处的良苦用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平和土楼十分庞大,大的土楼居住有三四百口人,他们如何和睦相处于一楼?原来,他们的治家、处世,无不以儒家文化传统为精神支柱,并形成族长管理制度。族长为了全族生存和发展,主持祭祀祖先,防御外敌,协调邻里纠纷等,使全楼居民和睦生活,相安无事,在长期聚居生活中,形成团结互助的好传统。他们尊老扶幼,相亲相爱,世世代代和睦相处。被台湾人尊为“阿里山忠王”的吴凤,两百年前,为革除阿里山人“出草”的恶习,为汉族与高山族同胞世代友好而英勇献身。他那“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世世代代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颂扬。

[1]《平和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2001年12月出版

[2]《平和文史资料 (第十九辑)》2004年12月出版

[3]《全国教育科研成果论文集》(第四、五卷);2005年

猜你喜欢
乡土家乡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