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的新思路——促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

2015-06-24 01:39李晨
亚太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师德道德精神

文/李晨

随着义务教育的日渐普及,教师这一职业日渐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关注,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教师的道德建设。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展开、终身教育思潮的日渐深入人心,使得人们不再满足教师数量的增长,同时也开始关注教师质量的提高,师德建设的步伐再次提速。在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中,人们渐渐认识到教师专业道德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和演进,不仅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运动带来了新鲜力量,而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界也是一个新的高度。

1. 丰富的师德内涵

(1)专业责任

教师的专业责任在教师专业道德板块中占基础性地位,因而培养教师的高度责任感也成了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专业责任对于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既要重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随着师德建设的不断发展,学校还应继续逐步规范和完善有关教师的专业评价体系,规范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言行,明确了教师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的准则,促进教师专业责任的落实到位。

(2)道德品性

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通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的更深层融合、促进,便形成了教师的道德品性。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可以将教师的道德底线进一步提升,体现了教师所具备的专业态度和情感价值观。教师树立道德存在感是必要的,这种存在感会渐渐把教师培养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真正的起到对自身负责,对学生关爱。

(3)专业精神

谈到专业精神的发展,首先应提到的就是教师应树立一种对自身职业、教授课程和所在学校的认同;其次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多重美德,例如理性、审美以及与道德相关的精神;最后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反思,将美德纳入到教师稳定人格中去。对教师专业精神的规范,会成为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的推动力。

2. 完善的师德结构

(1)专业性情

专业性情看似抽象,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给予的无私关心和爱护。教师之爱,是师德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否关爱学生也成为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的标准之一。在传统的师德要求中,教师对学生的爱常常是远离教师内心愿望、背离教师内心情感的,因此更加抽象,甚至空洞。而在教师专业道德中提倡的师爱是具体的,丰富的,时时刻刻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并通过教师真正的师爱情怀所引发的一系列“爱生”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具体的行为表现,是教育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2)专业理性

专业理性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所拥有的教育头脑和在教学活动中所传递的教育智慧。大多数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成就“善”的活动,所以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中更加关怀学生的身体与心智的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智慧的关怀性。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导致了每个教育活动都是十分复杂的;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将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融合,所以也极具独特性。纵观古今的教育智慧思想和事件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巧妙的施教,不得不讲究智慧策略。

(3)专业意志

自律精神,是教师专业意志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自律精神的内在性表现为教师对自我的一定约束力,而外在性则表现为教师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陶冶的精神。教师的专业道德的养成,是需要外在规范和内在努力相结合的:一定的制度和守则可以规范教师的言行,这是完善师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教师在师德培养过程中所阐发出的自律精神,更是丰富师德内涵,提升师德境界的重要途径。

3. 突出的师德核心

教师专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精神。教师应把“做教育”当作一种毕生追求的事业,而不是一种枯燥的职业;应把“作教师”看成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而不仅仅是一种谋求生计的手段。将爱业、人本、科学与研究集一体的精神,才是完整的教师专业精神,展现了教师的能动和风范。

(1)爱业精神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爱业和敬业是不同的,爱业,涉及到了教师的价值观问题,体现的是教师所拥有的职业态度,同时,爱业更多体现了教师的主观体验,表现了教师对自身本职工作的喜爱度和敬业度。教师专业道德更加注重的是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倡导教师的主观体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可以发自心底的为学生服务。

(2)人本精神

在教育教学环节中,人本精神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也具有神圣性,它不同于生活实践中多种以名、利或者物,甚至权为出发点的活动,而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体作为教育的始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教师应该科学施教,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秉承着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将每一个学生当做独特的客观个体,在尊重教育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认真对待每个学生。其次是指教师应该科学研究,直接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的经验性认识是教育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更深入来说,教师还需加强自身的研究能力,并且要客观、科学的研究,进一步提升理论能力。

(4)研究精神

师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教师的定位也越来越多元化:教师不仅仅应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同时也应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是被国际大众普遍接受的,同时也符合现如今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要求,因而“教师即研究者”这一定位被大众赋予了更多的角色期待。教师积极归纳教学经验,总结研发新的教学方法,可有效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了研究和实践的统一。

4. 明确的师德原则

(1)群体性原则

孤立的看待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是片面的,更是不科学的。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是在群体之中展开的,并且通过不断的发现矛盾、解决矛盾这一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群体”成为了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依托,缺少这一认识的看待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稽之谈。专业道德的群体性原则首先要求我们应该为教师建构良好的专业道德环境,政府积极作为,通过政策引导各个层次的教育部门创设尊师重教的氛围,温暖教师、感染教师、熏陶教师,促进教师自觉形成专业道德。其次,要求把教师尽可能放在良好的群体中,尤其是放在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的群体之中,可以及时发现并且纠正存在于教师自身的不良行为,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培育极为重要。最后,要求教师们在群体中讨论专业道德问题,不仅可以比较有效地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道德判断力,是发展教师的专业道德的好方法。

(2)发展性原则

任何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断地反复、磨合、提升的过程,教师专业道德品质的养成也不外乎如此。怎样才算具备了一定的专业道德呢?最关键的是需要教师的知、情、意和行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才可以。有一点需要认识到,就是这四者的发展对于任意一个教师都是不完全平衡的。知、情、意、行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磨练教师的专业道德意志,不断规范教师的专业道德行为习惯。事物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广泛影响,例如大家熟识的市场经济这一潮流,更容易冲击教师的道德理想。所以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既需认识到它的发展性还需认识到它的长期性,积极促进教师专业道德向良性方向发展。

(3)综合性原则

教师专业道德是不能脱离一般道德的基础而独立存在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教师的专业道德的同时也必须发展一般道德,并且一般道德的发展明显有助于教师专业道德的提高。大众普遍认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的合力能够为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确实,教师专业道德的综合性原则也是这样倡导的,通过影响教师的价值观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应关心教师的一般道德的发展,共同推动教师的道德进步。

5. 清晰的师德三维重心

(1)师德之载体:技能

教师技能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技术和能力,它是教师之所以可以胜任教学这一工作的基本前提。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在两方面来体现:第一是教书的本领,如何有效教学?如何把枯燥的课本内容讲活?如何方便快捷的讲清楚、讲明白每一个知识点?这都是通过教师的专业技能来体现的。第二是育人的本领,教师不仅仅是学生解疑答惑的帮手,更是教学生生活做人的导师,学习知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德”、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好的人。教师的这两个本领直接决定了教师所拥有的专业技能的高低。

(2)师德之灵魂:责任

教师的责任问题是发展教师专业道德的题中之义。教师责任的养成不应是被动的,而应是在基于自身一定的道德认知,在自身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推动下自发形成的良好品质。拥有自觉的责任感意识,积极承接教师应负的历史使命、认真履行教师的教育职责,自然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赞赏。

(3)师德之风貌:作风

教师的作风问题是教师专业道德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无形力量。一个教师作风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了这个教师的前进目标、思想动力,甚至教育命运和生活前景。而学校作为一个融汇教师的群体,可以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有效的树立教师典型,培养具有良好专业作风的教师群体,用多种方式激励和感召教师们不懈努力,通过一次次战胜教学困难,增强专业作风,很好的完成教育使命。

6. 创新的师德精神范式

(1)爱业乐教精神

教师这一职业和其他职业相比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教师需要具备极强的创造性和极大的理解力,同时,这一职业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其付出的多,而收到的回报却十分的小,如果教师没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是不能安心教育,甚至乐于教育的。面对当今教师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教师需要对自己专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一个清醒而准确的认识。教师最的爱业乐教精神要求教师要真正热爱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职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好名与利、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坚守崇高的教育信念,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真正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善学勤思精神

社会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着的,每天都经历着旧事物的消亡和新生事物的产生,教师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善于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很好的承担起教书育人、建设社会的重要责任。教师面对书本或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时,不仅要善于学习,更要勤于思辨,有所鉴别,弘扬优秀文化,批驳歪风邪说,方能真正成为传递知识、传播真理的表率。古往今来,求知和治学都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艰苦而且漫长的过程,需勤学好问、刻苦钻研、战胜苦难才能日渐得其精妙。

(3)创新教育精神

创新,是人类智力的核心精华。对于教师来说,创新不仅表现在要创新学法,更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创新教法。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客体,各具差异且千变万化,将一个普通的人培养成一个全方位的完整的人的过程是艰辛的,仅仅靠着某一种固定程式的简单机械劳动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加以主观能动性的改造,推陈出新,选择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学方案,形成专属的教学风格。

师德建设不是一个完成时,而是一个进行时,需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发展,逐步适应社会的进步。

[1]刘俊. 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教师专业道德[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80-81

[2]谷静. 专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超越[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8,(3):18

猜你喜欢
师德道德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拿出精神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