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与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

2015-06-24 01:39王岩
亚太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局限性学习者师生

文/王岩

慕课 (MOOCs),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直译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变化,既存在适用性也有局限性。适用性体现在慕课有利于改善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学生知识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等。局限性首先体现在慕课相对于中小学更适合于高等院校;其次,慕课并不适合所有学科。基于此,我们不能只看到慕课优势和劣势中的某一方面,而是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实现慕课在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本土化的应用,切实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提供有效的信息。

一、慕课对中小学适用性

(一)改善师生关系

作为中小学慕课联盟的倡导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认为,这种“翻转课堂”会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在线互动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陈教授还说:“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一个儿童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要掌握社会的文明,要学习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得到发展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也是人和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一颗心影响另一颗心,是教师影响学生,学生感染教师,师生相互影响,生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我国中小学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师的讲授,学生提问问题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减少了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机会。而慕课所带来的“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前先学习了知识,将问题留在课堂上,通过与同伴的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学习、师生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二)改善教学关系

相比较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教学模式而言,慕课不再是先教后学而是先学后教,其特点之一是教学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相应课程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正如英特尔 (INTEL)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声称:“颠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方式为学生主体性发挥提供了有效平台,除此之外,学生可以自由的分配学习时间,根据个人情况调控学习步调。

(三)改善学生知识观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基础上提出的,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经验基础之上来建构完成的,学生在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建构主义代表人布鲁纳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新信息建构和重组,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学生的思维。

二、慕课的局限性

(一)普及的局限性

慕课能够集中大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名校中的名师,这是其优点也是缺点,慕课的使用是在经济条件允许下,能够供给在线网络资源,而针对我国中小学生而言,仍有大部分农村教学条件难以实现网络普及,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其次,慕课最初的起源是在高等院校,为了学生补课而出现的。对于我国中小学生而言,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网络信息,其自控力有待提高。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张玉娴编译的《美国调查发现慕课或导致学生被动学习》一文中提到,美国专家对400名学习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学习者在课程初期对课程期待程度较高,同时也有较高的学习动机,但是随着课程的进行,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越来越低,最终造成学习者在课程结束时只是拿到证书却未在现实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学科的局限性

针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而慕课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比如,针对数学而言,慕课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预习条件,使学习提前了解或掌握将要学习的内容,但是针对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并不适用,就像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的,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学习游泳,如果进入水中照样会被淹。所以,有些学科的实践性更强,学生不能单纯的通过课堂讲解获取相应的技能或者知识。

三、总结与反思

面对慕课给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慕课。除了上文提到三点有利因素外,慕课对于教师培训、构建网络课程文化、促进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也有巨大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对我们新课程改革有不利的一面。同样,对于我国来说,慕课在短时期内仍难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有以下几个原因。从国家教育资源角度看,慕课的实施是建立在有线网络基础上的,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范围的网络在线教育;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小学生受到学校、年级、性别等方面影响,中小学生的自控力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1]徐建华,姜君.我国基础教育慕课热的冷思考 [J].中国教育学刊,2014(8):34-37.

[2]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10-17.

[3]姜庆相,陈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 [J].教育探索,2006(2):26-27.

猜你喜欢
局限性学习者师生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麻辣师生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