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孟潭的坚守

2015-06-25 15:32李溪子
科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区划图抗震灾害

李溪子

2015年5月12日尼泊尔7.5级地震、2015年4月25日西藏定日5.9级地震、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作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以及副所长,高孟潭近日的工作尤为繁重。

在他的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赫然挂着《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两张地图,不同地区颜色深浅分明,表征清晰,揭示了地震危险性的空间分布。

“编制地震区划图是我的本职工作,从跟踪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编制地震危险性分析程序,作为骨干成员参加第三代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作为常务副主编协助胡聿贤院士组织编制第四代全国地震区划图,到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提升编图科技能力,并作为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的主编组织编图工作,已经为此坚守了33年。” 高孟潭说。

“人们总是追问是否进入地震高潮期,很少有人关心自己的房子是否结实”

提及尼泊尔地震后世界是否进入地震活动高潮期的问题,高孟潭并不愿多谈。

“问题在于,每次地震后大家都问下一次地震在哪、是不是还会发生地震、是不是要跑,但很少有人关心自己的房子是否结实。”高孟潭认为这种情况亟待改变。

高孟潭说,很多国人却对中国地震风险背景并不清楚。

中国作为一个多地震、多震灾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面对比日本还要严重的地震灾害问题——日本的地震,特别是8级以上大地震,大多发生在海里,即海沟到日本列岛之间的过渡地带;而中国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陆地上。无论具体发生哪个地点,只要当地有城市存在,就可能造成大灾难。

“唐山地震24万人,海原地震27万人,华县地震83万人,历史上动辄遇难几十万人的地震在中国很常见。” 高孟潭缓慢而清晰地说出这些数字。

“每次地震之后都把是否进入地震高潮期都是一个热点,仅仅关注这一点是很不正常的。”高孟潭说。

高孟潭表示,尽快提高我们国家城乡居民住宅、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从中国所处的地震环境而言,未来发生大地震,是必然的事。扎扎实实做好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准备才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事情。

具备了基本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将来一旦发生小地震,将不会对社会构成影响;发生中等大小的地震,灾害较轻且灾区可得以很快恢复;发生大地震时,成灾范围、灾害程度与规模能得到控制,尽可能不造成灾难性后果。

高孟潭介绍,《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在未来10年左右,它将作为全国一般工程抗震设防强制性国家标准。将这两张图作为国家的最低的抗震设防要求,严格实施,就可以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

“减轻地震对人民生命资产和社会功能的威胁,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

高孟潭表示,提高我们国家城乡居民住宅、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以及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需要三个层面的努力。

首先,在科学层面,科研人员要不断吸纳地球科学研究成果,提升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地震区划图的科学性,使得工程抗震既安全可靠又在经济上可以承受。

科学层面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针对地震威胁做好大震备灾工作。针对某一城市附近可能发生的特大地震,要尽可能研究清楚地震的震源性质,地震波传播的介质、环境,城市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构建地震灾害情景,在此基础上找出城市的风险源和隐患点。然后,针对隐患点,针对具体灾害情景,采取针对性应急备灾措施。地震科学要为备灾工作提供支撑作用。

另外,要有建设有针对性的地震灾害预警系统。比如,如果明确了某个大城市的某条断裂带可能发生大地震,那么就要建立专门的监测预警系统。一旦大地震发生,预警系统能够在几秒钟之内发出信息,公众可以采取相应的应急避险行动,尽可能降低地震造成的生命危险。

第二个层面是公众的地震安全素养。

“房子不结实,意味着随时有可能遇到危险。”高孟潭说,地震的特点之一便是突发性。地震发生时,人们很难在短短的几秒钟做出正确判断。因此,老百姓需要有一个意识——房子要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公众本身应具备必要的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以北京为例,如果抗震设防管理到位,如果北京发生一次7级地震,新建房子不应倒塌。7级以下地震自然更不会引起严重灾害。了解这些知识,即使听到北京发生6级地震的谣言,也不会惶恐不安。

然而,近些年来,但凡有地震发生,舆论导向似乎更多在渲染一种恐慌气氛,“这对公众安全没有意义。”高孟潭说。各种媒体应该在提升公众地震安全素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高孟潭说,有关专家做过关于公众地震安全素养调查。我国目前公众地震安全素养,包括人们对地震的认知、态度、技能等,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第三个层面便是政府地震灾害风险管理。

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法定责任。首先要做好房屋建筑质量的监管,确保居民住宅和公共设施的抗震能力。我国已经具有完整的地震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地震是否伤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工作是否到位。

高孟潭说,地震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需要多部门履行好自己的法定职责,同时还要协同联动,方能取得公众满意的效果。

“我的履历比较简单”

对地震与抗震侃侃而谈的高孟潭,提及自己时却言简意赅——他用normal这个词来概括自己的人生。

“我选这个专业,很偶然,也必然。”高孟潭说。

1976年,高孟潭家住天津,唐山大地震的灾区,地震时感觉了大地的剧烈震动,耳闻了房屋建筑的垮塌声,在抗震棚中差点因煤气中毒丧失生命。1977年恢复高考填报志愿时,唐山大地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发挥了作用。“这对我选这个专业可能有点关系吧。”他说。

然后高孟潭便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现在。他自称:“我的履历比较简单。”

简单造就辉煌。在科研成果上,高孟潭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12次,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协第四届优秀期刊论文奖1次。

个人荣誉方面,高孟潭于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入选国家级“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获人事部、中国地震局等五部委“全国地震科技先进工作者” 表彰,2010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2011年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4年被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和科技部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奖项与荣誉众多,但高孟潭不愿多谈。“这都不算什么,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是党和国家队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视,是对千千万万地震工作者的肯定。”他说。

2015年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2968名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成就的劳动者被授予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其中便有高孟潭的名字——他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大会结束,高孟潭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坚守。

猜你喜欢
区划图抗震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古建抗震有绝招
《山西玉米区划与品种布局》一书面世详细区划助力玉米种子生产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解读及贯标要点
新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主要特点及在安徽地区的调整统计
他成了抗震抢险的先锋
第五代与第四代区划图山西省域部分差异性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