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数学作业批改中的应用*

2015-06-25 13:50刘绿芹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公比括号分类

刘绿芹

近年来,随着高考竞争压力的增大,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数学训练,通过大量的作业练习来训练学生,但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却成为被忽略的环节。当前作业批改的主要方式是给学生打分数,对学生解答过程的深层次分析和研究很少。因此,我们需要在作业批改中引入一种新方法,不仅要对学生作业进行量化评价,更重要的是进行质性评价,并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划分,同时展开相应的分析和研究,为学生订正作业、教师针对性地评讲作业打下基础。

一、什么是SOLO分类理论

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其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1],该理论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Biggs,J.B在1982年与Collis,K.F合作出版的《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the SOLO taxonomy》一书中及他在1986年的《The SOLO taxonomy》一文对该理论做了详细的应用介绍[1]。从国内外的研究发现,SOLO分类理论可以应用到多种学科领域中,包括数学、语文、英语、历史、生物、化学、地理等,这是SOLO分类理论的优势所在。

二、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数学作业批改中的应用举例

根据SOLO分类理论,我们将学生作业划分为五个认知水平:前结构水平(P)、单一结构水平(U)、多元结构水平(M)、关联水平(R)、扩展抽象水平(E)。因此,在作业批改时,我们可以在学生作业的每一道试题上,打上“P、U、M、R、E”这样的字母符号,对学生的每一道作业做出思维层次水平评价。

【例】已知一个“三角形数阵”,记第i行第j列的数为aij(i≥j;i,j∈N*)

(1)求a86;

(2)写出aij关于i,j的表达式;

(3)记第n行的各数和为An,求数列{An}的前m项和Sm的表达式

■,■

■,■,■

1,■,■,■

■,■,■,■,■

■,■,■,■,■,■

1.试题分析

上题是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布置给学生的一道作业,该题把“三角数阵”当作问题情境和背景,需要学生从中寻找有效信息和规律,并将其抽象建模为数学问题。从题设中“第i行第j列的数为aij”可以看出,需要学生对n与an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否则无法理解aij。从题中给出的三小问可以看出,题目是在步步引导学生,从求a86这一特殊值,到“写出aij关于i,j的表达式”这样的通式,再到第(3)问的Sm,层层递进,难度也逐步加大。如何从数阵中捕捉出重要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我们从每一行给出的数可以知道,从第3行起,每一行都是一个等比数列,并且公比都为■,因此,想要求出数阵中的数,只需要再观察每一行的第一个数组成的数列即可,即{ail}具有什么性质,当我们将这些数放在一起观察时,我们就会发现,每一行第一个数组成的数列是{■,■,■,■,■…},即{ai1}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因此,观察出“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具有对数列的敏锐观察能力和数据的抽象能力,同时还需要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接下来,需要学生对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和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

第(1)问中,学生首先需要利用{ai1}是等差数列求出a81,并将其当作等比数列的第一项,求出第6项,即a86。该问只要学生抽象出数表中的核心即可解决。对于第(2)问,学生可以在第(1)问的基础上,同样是先利用等差数列求出ai1=■+(i-1)■=■,并将其当做第i行数列的首项,接着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aij。第(1)问是第(2)问的台阶,学生只要将第(1)问理解深刻,第(2)问就水到渠成。

对于第(3)问,则需要学生对“求和”有深刻的认识,An是求和,Sm也是求和,但An加上“{}”后则意义发生一定的改变,变成所谓的“通项公式”了。因此,求出“通项公式An”尤为重要,因为每一行都是等比数列,An的本质又是等比数列的求和,即An=■,又an1=■,故An=■-■·■,则Sm=A1+A2+…Am。我们通过观察,An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那么在求Sm时,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两部分,即Sm=■(1+2+…+m)-■(■+■+■+…■),不难看出,第一个括号内是等差数列求和,比较容易解决。而第二个括号内比较复杂,我们令Tm=■+■+■…+■■,此时我们发现,分子可以组成一列等差数列,分母则可以组成等比数列,由此我们使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即在Tm=■+■+■+…+■两边分别乘以■得■Tm=■+■+…+■+■,再用Tm-■Tm得■Tm=■+■+■+…+■-■=1-■,最后将其带入Sm即可得出最后结果Sm=■+■-1。从第(3)问的解题思路来看,即有等差数列的求和,又有等比数列的求和,而且运用到“等差乘等比型数列(设{an}为等差数列,{bn}为等比数列,则数列{an·bn}可称为等差乘等比型数列)”的求和方法“错位相减法”,解题所用知识几乎覆盖到数列的每一个知识点,思维方法也要求较高,这对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2.学生作业分析

(1)前结构水平

下面是某位学生的解答过程,从解答来看,他判断出了i=8,j=6但a86究竟是什么含义,未能看懂,只是将8与6相加得a86。因此,类似于下面的答案被划分为前结构水平(P)。

解:i=8,j=6,则a86=14

(2)单一结构水平

从下面学生的解答过程来看,该生能够判断出aij的含义,并且观察出一些数成等差数列,一些数成等比数列,也求出d=■,q=■。但学生却就此收敛,未能进一步研究下去,只解决了简单的单一问题。因此,下面的答案可以划分为单一结构水平(U)。

解:各行第一个数组成等差数列,a11=■,a21=■故d=■,各行数组成等比数列,a31=■,a32=■,故q=■

(3)多元结构水平

该题第(1)问中,要求第8行第6列的数是多少,在学生答案中,有很多学生是通过续写出第7行、第8行,然后观察a86是多少。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这样的办法对解决第(2)问、第(3)问却没有大的帮助。我们需要从中找出规律,再利用数列的知识计算出相应的项。下面是某同学的解答过程,他首先判断出ai1为等差数列,故能求出a81,又发现从第三行起,每一行又成等比数列,故求出了q=■,从而a86得解。从过程来看,该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从数阵中找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并且同时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知识求解出a86。故下列答案被划分为多元结构水平(M)。

解:数列{ai1}为等差数列

a11=■,a21=■,d=a21-a11=■,a81=■+7×■=2

又从第三行起分别成等比数列,公比都相等

q=■=■,∴a86=2×(■)5=■

(4)关联结构水平

该题中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在三角形数阵中看似一个横向、一个斜向,但如何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相关联是本题的难点。而题目中的第一小问求a86,则相当于台阶,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一旦学生理解了ai1为等比数列的首项功能后,求解aij则不再是难点。从下面学生的解答来看,该生显然理解了问题的本质,首先利用等差数列求出了ai1,再以ai1为首项,■为公比,求出了aij。在解题过程中,该生很好地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相融合,并成功解决了问题。因此,下面的答案我们划分为关联结构水平(R)。

解:(1)由数阵知,数列{ai1}为等差数列

∵a11=■,a21=■,∴公差d=a21-a11=■

∴a81=■+7×■=2,

又∵第三行起各行分别成等比数列,公比都相等

∴公比q=■=■,∴a86=2×(■)5=■

(2)由(1)知,ai1=■+(i-1)■=■,

∴aij=ai1·(■)j-1=■·(■)j-1=i·(■)j+1

(5)扩展抽象水平

对于第(3)问,该题要求较高,Am其实是第n行各数的和,但加上{}后,则变为新数列,题目中的Sm却是{Am}的前m项和。从下面学生的解答来看,该生先求出An,提取■后,构成等比数列求和,并且最后化简为■+■·■备用。接着把Sm表示成(■+■+…+■)-■(1×■+2×■+…+m×■),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前一个括号提取后,构成等差数列求和,而后一个括号内却“既有等差数列又有等比数列”,于是该生采用的方法是将该括号内的内容提取出来,记为Tm,然后利用两边同时乘以所谓公比■,再与原式相减得出■Tm,进而求出最终的Sm。从该生的整个解题过程来了,首先在求解An时,通过提取■的方法,扩展出一个等比数列求和,在求解Sm时,该生又将Am裂项,扩展为两部分,其中前一部分为等差数列,后一部分为“等差乘等比型数列”。对于后一部分,该生将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抽象至此,从而致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下面的解答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扩展抽象水平(E)。

解:(1)a81=■+7×■=2,a86=2×(■)5=■

(2)aij=[■+(i-1)×■]×(■)j-1=■·(■)j-1

(3)An=■[1+(■)1+(■)2+…+(■)n-1]

=■·■=■·[1-(■)n]

=■-■·■

则Sm=A1+A2+…+Am =(■+■+…+■)

-■(1×■+2×■…+m×■)

=■

-■(1×■+2×■…+m×■)

记Tm=1×■+2×■…+m×■) ①

则■Tm=1×■+2×■+…+m×■②

②-①得■Tm=■+■+■+…+■+■

=■-m×■

=1-(■)m-■

故Sm=■-■Tm=■[1-(■)m-■]

=■+■-1

通过上述的实践应用发现,在数学作业批改中,我们只需在传统的打分模式上,对学生的每一道作业试题再深入分析研究,并对照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层次水平(P、U、M、R、E),给学生打出相应的等级水平。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等级水平时,就会思考怎样达成更高等级水平,由此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也可以通过班级的整体认知水平,决定作业讲评的侧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Biggs,J.B, Collis,K.F.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The SOLO Taxonomy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2.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公比括号分类
How to Make Emoticons
“入”与“人”
选出括号内正确的字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数列测试卷(A卷)
递推数列类型分析
例谈数列复习中的七点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