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目录成为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015-06-25 13:50沈从举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辩证法第一课所学

沈从举

教材的目录是我们“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指南。利用目录,能够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具体化,实现知识“薄”与“厚”的统一。让目录成为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去求知、探索、实践。

目录 出发点 归宿

多年来,笔者坚持听他人开学的第一课。在第一课上,绝大多数老师首先是用三言两语简介本学科或本模块的主要内容,然后就直奔主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一框……”。笔者不解,意义非凡的“目录”,不少老师为何“三过家门而不入”?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集解分八十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由此可见,目录是我们“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指南。下面笔者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目录来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一、目录,求知的出发点

1.由感觉到感知

从教多年,笔者的第一节课都是“目录课”。我在教学每一个模块之前,都让学生先打开目录,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去通读目录,让学生先去找“感觉”,感知该模块“是什么”,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2.由“解目”到“提趣”

学生通读目录后,要给学生“解目”,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光让学生看目录,学生往往会有云里雾里之感,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的有关哲理是比较深奥的,如何让深奥的哲理“深入浅出”,进而让学生“热爱”哲学?老师首先要从目录讲起,不要让“空洞”、“抽象”的目录阻挡了学生的兴趣。对照《生活与哲学》的目录,可以追问学生: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有的学生认为是“上帝、神仙”,有的学生认为是“鬼怪、灵魂”,有的学生认为是“水、土”……对光怪陆离的回答,笔者让学生看目录中的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再让学生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学生简直是异口同声:“物质”。然后,笔者又让学生看目录中的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把学生分为两类:把认为世界本原是“上帝、神仙、鬼怪、灵魂”的学生作为一类,把认为世界本原是“水、土”的学生作为另一类。让学生回答自己属于什么“主义”(哲学派别),有学生把自己定位为“唯物主义者”,还有学生把自己定位为“唯心主义者”……笔者趁热打铁:“你们不但知道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而且还能够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了,哲学就是这么简单”。紧接着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学生(个体)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应该用全面的观点,还是应该用片面的观点去看问题?让学生对照第三单元的目录去回答这些问题,没过多久,有个学生很自信地说:“我们学生是相互联系的、发展的,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他的回答笔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你不仅知道世界‘是什么’,而且还知道世界的状况‘怎么样’,哲学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就是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你们这么聪明,学不好哲学才怪!”此时,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已经“膨胀”了。

3.由兴趣到求索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名师都十分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开学第一课让学生看目录,在目录中帮助学生找兴趣,兴趣来了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二、目录,知识的归宿

一个模块结束或一本书结束后,通常我们都要进入知识的复习、巩固、提升阶段。这时通过回归目录,去巩固、提升所学的知识,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1.翻开目录,打开记忆的闸门

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良好的品格,记忆的知识越多,观察就越敏锐,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一本书或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我们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如何记忆,有些学生很头疼。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打开目录,按照目录的顺序,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放所学的知识。在回放中有的学生对有些知识的把握已经变得模糊,此时,教师要允许学生看课本里的具体内容,以恢复记忆。如果回放一遍不行,就再回放一遍,直到记住为止。这个环节一般要花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老师在这方面要舍得时间的投入,因为在这方面的投入定会收到可观的产出。

2.说说写写,留下记忆的痕迹

说就是在独立回放、记忆一番后,同桌的两个同学按照目录的顺序共同阐述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等,以此达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目的。结合某一具体问题,老师还应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去说,尤其是要让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同学多说,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记忆模糊的知识还要多写,写多了自然而然地就记住了。有时候,写比说更重要,会说不会写,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肯定是吃亏的。

3.归纳整理,提升所学的知识

一本书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往往有零、乱、散的感觉,此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到体。只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我们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提升知识,进而去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学中的这一环节也要围绕目录进行。从结构体系上来看,《生活与哲学》分为四大块: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笔者让学生打开目录,让学生指出目录中的哪些内容属于唯物论,哪些属于辩证法……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类。老师要提醒学生看目录要从宏观到微观,即先看单元、课题、框题,再去填补框题的具体内容。如《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从宏观上看它是属于辩证法,从微观上看,第七课是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是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是辩证法的矛盾观,第十课是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而这些观点再从微观上看,它们又包括一些更为具体的内容。如果我们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必须让学生动手构建,构建好以后,这座哲学大厦就会屹立在学生的脑中,使其终生受益。

以下是学生按照《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的目录所构建的结构图。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要利用好教材的目录。这样既有利于我们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书越读越“薄”,薄到仅剩下目录;又能使我们的知识立体化、具体化,使我们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厚”;还能够促使我们的学生在忆一忆、说一说、写一写、整一整的巩固和提升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意识,培养记忆、理解、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愿我们的老师“善待”目录,愿我们的学生紧抓目录。目录是“目”,又是“纲”,两者结合,才能达到纲举目张。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辩证法第一课所学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非所学
上好“开学第一课”
非所学
毕业第一课:钱钱钱钱钱
科学第一课
小狮子的游泳第一课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