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民居的文化与使用价值
——曹家大院的历史地位和保存价值

2015-06-28 17:12
四川建筑 2015年2期
关键词:曹家甬道晋商

蒋 力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晋商民居的文化与使用价值
——曹家大院的历史地位和保存价值

蒋 力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随着时代的迁移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变换, 许多晋商的居住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侵入也让晋商传统文化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的消融和同化。晋是山西省的简称,而晋商民居就是泛指传统山西商人的生活居住处所[1]。与许多晋商故居相似,曹家大院(亦称“三多堂”)就是一座晋商富贾精心营造的深宅大院。文章就晋商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简要论述,并对晋商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曹家大院进行剖析,希望通过对古建筑和文化习俗的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古建保护提供更优化合理的参考。

历史文化保护; 晋商; 曹家大院; 古建筑

1 发展和起源

历史上晋商的发展和山西区域经济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的发展须具备三个必要的条件,即资源、交通和商人。山西有着丰富的资源,其中盐、煤、铁等矿产资源独具优势,但是这些资源只能通过贸易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山西的地势处于黄土高原,在古代地势优越而地形险要,很容易形成并一直延续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农业生产模式。资源丰富却受制于交通瓶颈驱动了晋商纷纷走出家门,在外经商,这也为后来他们归乡建宅打下了伏笔。晋商们由于长时间的与外界交流使得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地域的建筑形态,逐渐成为了当地与外部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而经商所积累的财富又为建筑流派在这里交融创新成为可能。

由于晋商是一个商人的群体,所以在他们的居所也有着与非商业行业的明显的不同。 以前的商业贸易由于规模较为小,所以只能成为是一种聚落间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聚族而居的村落形式。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发展,集镇的衍生出了更多的形式,聚贾而居的新形式因此应运而生[2]。明清时期村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当时的山西省成为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中心,带动了一批以商业为主的小型城镇,太谷县就是其中的一个。

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城西南的曹家大院(亦称三多堂)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最终成为晋商故居的典范。曹氏的商号从明朝开始就开始壮大。从曹三喜兴起,衰落于曹克让,共计二十四代。曹氏在东北发家,经过两三代人的拼搏后,在关外成为大商。在清军入关后从“曹七合”转为“六德公”,最后三多堂一枝独秀成为曹家商号的代表。

2. 晋商堡式大院民居——太谷曹家大院

2.1 选址

太谷位于晋中盆地的东北部,总面积1 033.6 km2,地势东南重峦叠嶂而西北一马平川。该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温普遍高于秋温,夏季暖热多雨,冬季时间较长,且温度偏低。由于明清时期晋商的发展,经济发展迅速,曾有“小北京”、“金太谷”之誉。在离县城西南5 km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曹氏宅院所在地——北洸村。

北洸村位于太谷县城西南5 km处,总体地势平坦,只有东南面环绕着太岳山脉。依照风水学的推理,凤凰山作为唯一的对景其实并不适宜于大院的落址,但是曹家大院为什么会在这个地址进行建设呢?

一是浓厚的宗族故土意识

在儒家思想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家族为社会生活的重心,因为家乡观念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曹氏家族十四代孙曹三喜在东北首先开设商号,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家世殷厚。但是由于家国观念的影响,曹家人并没有忘记故土,最终将总揽640余家商号的总部选址于其家乡太谷县北洸村。

二是风水学的方兴未艾,为选址提出了另一个依据

根据风水学来说,在房屋选址的时候首先要注重周边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的因素。风水主要是通过对周围的自然地貌和人文环境进行勘测,再基于风水师的主观判断,寻找到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良好环境。好的风水,在古代被认为能够留住财气,并使得家门兴旺。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北洸村并不是一块枕山背水的好场所,曹氏家族为了扭转风水,在背面通过盖高楼来营造山势,并建造猪牛羊艺术造型的亭子,来扭转风水。由此可见曹家三多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三串院落的“底景”。此外,曹氏家族从岳山麓引水至北洸村南向北流的乌马河中,从而形成了“南水环抱如弓”的良好格局(图1)。曹氏家族将曹宅基地改造成一块风水宝地,其财力也可见一斑。

图1 曹家大院风水格局

2.2 空间形态

当时的大院民居多以组团出现,大多数仍然采用的三合院、四合院的组合形式。鼎盛时期的曹家大院采用的是合院式的布局,也就是福禄寿喜四个院子对内敞开,对外封闭(图2)。但保存至今的只有 “寿”字形院。该院由内宅和外宅两部分组成,内套十五个小院,三个倒座、三个厅堂,三个主楼,共有房舍277间,是集住宅、生活、议事、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筑[3]。

图2 曹家大院平面总体布局

从整体布局上来看,客房账房在南,大门也在南边,而甬道的北边则为主人的生活区域,如果把护院均看做是厢房的话,那么大院就是一座秩序严谨的四合院建筑。这是传统民居遵循宗法制度的传承模式在更高一层次上的表现。晋中地区商贾们的大宅院都是较为规整的长方形四合院组合而成的。这种整齐划一的建筑空间形态留给人们的感觉是完美无缺,而这种完美无缺正式商人对其生活和事业的追求,建筑形象也就成为一种比较好的表露形式。

晋商的宅院通常使用高高的实墙或建筑侧、背墙体围起来,且大院内外都没有种植能够攀爬的高大乔木。由于群体外围的院墙总是显得那样的单薄,所以堡墙这一形式应运而生。晋商所追寻的生活应当是安定、安稳、安全的生活。因此大院的防卫性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晋商在久居商界,身处繁荣环境后,必然会对其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同时出于安全的角度,晋商对于自然环境的追求应该是逆向的,所以整个曹家大院对外体现出一种保守自闭的态势。

2.3 建筑结构

在三多堂中有一条贯穿东西长达66 m、宽4.5 m的甬道,甬道的两侧分别是各个院落的门楼,甬道在空间上对内外两个区块进行了分割,高宽比体现了主人的居住场所的气派。整条甬道东低西高,满足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社会心理需求。

木构架体系建筑的门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作为必要构建的单体建筑的门;另一种是庭院等的出入口,自身可能呈现出一种单体建筑的特性。三多堂的大门就是后一种类型,曹宅大门依附于高过门头的倒座院墙上,严格来说的话,这种中间形态的门应该是算不上单体建筑,而应称之为墙门或者高墙门。整个宅子的大门位于整个院落的南边,由两座拱门形成。一般富商的门是一方一拱,拱门进轿,方门进货。而曹家大院的两座拱门就显得非常特别了。进入东大门是曹宅的正门院,无正房,只有两座厢房和倒座组成,布局紧凑,秩序井然,在整个曹家大院中它是通过前院进入后院的一个过渡性的空间。西大门进入后是厨房院,面积较小,仅有东西两个厢房组成,它与甬道之间没有存在门的形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车辆进入甬道之中卸货,所以它应该是算不上一个完整的院落,从功能上来看它更像是一个通道。

曹宅厅堂两侧是厢房,厢房是主要的卧室空间,外院两厢多为下人居住,内院两厢按此子居左,三子居右的方式分配。厢房的里面开窗面积与封闭面积的比例大约为1∶1,厢房的外墙一般厚50 cm,用来减少室内外热交换,夏季隔热,冬季保温。在古典民居中,厢房的常见形式为“外五内七”或者是“外三内五”。而曹家大院的内外厢房都是五间,反映了曹家一种“主客平等,和气生财”的经商理念。内院和外院的厢房都是按照“一明两暗” 的模式加以建造的。院落后端的主楼主要是供父母和长子居住的,两边也是通过明开间隔开的。三个大院由于厅堂的开间不同,观察第和卫守府的内外庭院相对于中宪第的庭院要宽敞许多,其中前者的长宽比为4∶1,后者仅为4.5∶1。

2.4 技术与工艺

建筑技术不仅是建筑文化的重要内涵而且也是建筑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曹家大院作为明清北方民居成熟时期的杰出代表,在某些建筑技术的处理上都有比较大的参考价值。与山西其他的民居相比,晋商民居具有较为繁复华丽的建筑细部和院落格局。

由于曹家大院的建筑地势比较平坦,所以排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曹家大院的排水方式其实非常的简单,其实就是靠中间的一条西高东低的甬道进行排水的。外院均为一进制院落,采用庭院地面直接找坡的方式,通过合理的排水坡度设计,引导雨水进入甬道。内院是二进制的院落,除了每个院落找坡排水外,还通过抬高院内整体地面让雨水由内向外顺利的排入甬道。但是如果雨水都顺利的排出宅院,则有破财之嫌。鉴于此,曹宅沿外墙的所有房屋屋顶全部采用了向内单坡屋顶的形式,这样的屋顶形式有利于雨水流入院中,形成四水归堂的形制。这样的排水处理,表面上看似乎多此一举,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主人的内心需求[5]。

曹家大院的地基处理方式是比较特别的。曹宅的每幢楼的地基都是一块独立的整体,地基约厚6 m,从上到下依次为石条、青砖、石条、黄土石灰和沙子。青石台是建筑的基础,台座上的栏杆在装饰的同时也起到了安全的作用,雕花的柱础是为了防止木柱受潮和增强负重能力的。、屋脊上的仙人走兽其实都是固定屋瓦的铁定套子,如果将装饰的层面从曹家大院中剥离,那么也就会从根本上影响曹家大院。古代的工匠就是有着这些微小的手段,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

3 晋商聚落与民居的影响因素

晋商的从事的生活方式的模式主要是:购进原料—加工生产—产品销售。那么交通因素对于晋商来说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运输工具的尺度以及它们的使用特点就会对建筑的入口、院内空间等产生很大的影响。曹家大院的东门的开放和中间的甬道就是交通的最好的体现(图3)。

图3 商人行踪与聚落形成示意

市集与住所,这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功能空间,前者要求活动,后者要求私密,动和静的使用功能在这里充分的融合和碰撞。于是在特殊的运营的模式下,店铺民居就此出现了,与前堂后寝的格局所相像的,店铺民居选择了“前居后店”的形式,这一形式的出现深深影响了后面不少的晋商院落。同样曹家大院也深受这种格局的影响,在建筑南部是对外的账房和接待宾客洽谈生意的地方,属于动要求开放,而甬道之北则是居住的地方,空间私密闹中取静,前店后铺的格局一览无遗。

晋中四合院民居是完全内向的封闭的建筑院落空间,中轴对称的格局是按照传统的礼制思想。在曹家大院中有着明显的中轴线,各个院落都是较为常见的四合院的扩展,扩展的方式也无非就是四合院的并联和串联。一般来说,大的院落布局一般由两个两进式院落并联组成,而两进式院落又由两个四合院串连而成。晋商民居作为散居空间的一种代

表形式充分融入了商业活动的意识形态。由于商人在该区域建造的民居规模一般都比较大,所以称之为“大院民居”。商业意识形态、自然环境冲击和社会文明程度构成了散居环境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些因素使得晋商最根本的底蕴传承了下来,无论是外部的自然环境还是思想深处的传统观念都被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晋商们在从事商业活动的时,一般都是遵守贸易—财富—积累的原则,在经过艰苦的奋斗之后,积累下来的财富就被带回了家乡。“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晋商们在这种中国传统的思想的驱使下,在家乡建起了自己的宅院,与传统的住宅有所不同的是,在建筑的建筑过程中他们有着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想法,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环境。

4 总结

晋商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群体不但在中国近代的经济变革历程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同时也在当代中国建筑史上主导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风格。本文通过对晋商历史文化的追寻和曹家大院建筑群的分析诠释,展现了独特的空间文化所包涵的传统晋商对于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完美的结合。从整体布局到单个建筑,这种晋文化都贯穿其中并渗透得淋漓尽致,更难得的是曹家大院保存良好的细部装饰无论是对建筑学还是考古学都有着良好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建筑是一门回望过去,立足于当下并着眼于未来的学科,建筑本身的设计和建设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焦点在于满足“未来”的需求,因此梳理建筑的历史脉络,保存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建筑学本身的发展才显得至关重要,也许这就是今天我们对“曹家大院”们进行反复解读的意义所在。

[1] 杨志勇,王葆华.浅谈晋商民居室内空间分隔手法[J].浙江建筑,2010,(3)

[2] 王璞.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形态解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

[3] 马军鹏.太谷县北洸曹宅建筑形态及审美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3

[4] 孙翔.从曹家“三多堂”兴衰看明清时期晋中商人商贸习俗[J].大学时代(B版),2006,(6)

[5] 李煜.晋中大院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06

蒋力(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TU-86

A

[定稿日期]2015-03-26

猜你喜欢
曹家甬道晋商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
斗油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浅析太谷曹家兴起的五大原因
中国传统村落:晋中市太谷县北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