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建筑院校教学与学术活动研究

2015-06-28 17:12刘军瑞陈兴义
四川建筑 2015年2期
关键词:建筑系建筑学院士

刘军瑞,陈兴义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中国高等建筑院校教学与学术活动研究

刘军瑞,陈兴义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以中国大陆开设建筑学本科专业的250余所建筑院校为研究对象,参考全国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评估结果,借鉴中国城市分级方法,将其分为三级八等。论文主体由三部分组成:教学从办学、师资流动和毕业生流动三方面展开;科研从科研方向、学术期刊两方面展开;学术组织选取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三个,分析学术组织中人员组成对院校的影响,最后对相关论述进行了总结。

高等学校; 建筑专业; 评估; 科研; 学术组织

东南大学单踊教授曾撰文指出:“中国的高等建筑教育1920年创立至今,拥有建筑系的高校已达 271 个(其中大陆地区252个,香港地区4个,台湾地区15个)”[1]。为了便于整体把握各校在全国建筑院校中的位置和作用,笔者借鉴我国对城市级别的划分,综合考虑历史、教学、科研、期刊、专业评估、学术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将中国大陆250余所建筑院校分为A、B、C三级八等(下文均以校名指代建筑学系);A级即老八校,B级即通过本科及以上评估院校,C级为尚未通过评估院校,再细分为国家中心级院校、区域中心级院校、计划单列市级院校、副省级院校、省会级院校、省级副中心级院校、地区级院校、县级市级院校8等(表1)。本文所指的“级”只是一种形态描述,不含有任何价值判断的意味,等级的划分并没有意义大小或价值高下之分,但是国家中心级院校无论是教学、科研、国际交流方面均占据制高点,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领跑者的作用。

表1 中国建筑院校分级

1 教学

1.1 办学

建筑学教育的师资结构优化、社会人脉拓展、教学经验积累、办学层次的提升、社会的认可程度提高都需要时间的积累。目前我国整体情况是老八校院校强调其教学思想与国际接轨,B级院校参照A级院校,C级院校参照B级院校。上海交通大学范文兵副教授撰文指出:“中国建筑学‘老四校’的建筑教育思路类似于国家标准,在国家行政主导、统一教育与评估体制下,借助‘高等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推动,影响遍及全国[2]。”目前是天津大学孔宇航教授(曾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主持工作多年)认为:“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科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一直关注‘老八校’建筑学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他们作为标尺来衡量自身办学的,同时也常常后来号称“新四军”的其他三所院校有着密切的联系,……[4]。”

1.2 师资

同济大学卢济威教授认为:“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素质。教师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自然会学他,他在社会上怎么活动,他在建筑界怎么活动,这些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5]。”因此优秀院校的教师或毕业生到其他相关院校工作是先进办学思想、优质教学资源传播的重要途径。从宣传策略上讲,新五校及部分通过专业评估院校主要宣传本校与“老八校”的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排名较后的院校则主要宣传其师资中有众多是来自“老八校”的学生,以提高其知名度。

教师流动。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卜颐南下武汉创办了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汪坦教授南下深圳创办了深圳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陈浩凯教授创办了烟台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齐康院士创办了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郭湖生教授创办了厦门大学建筑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家骥教授创办了苏州科技学院建筑系。这种由“老八校”的重要教师直接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创办建筑系并兼任首任系主任的模式,使新办建筑学专业起点较高。这些教师一方面自身专业基础扎实,又在著名院校浸淫多年,另一方面其名望亦可吸引众多有志于建筑教育事业的追随者。

学术团队流动。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张伶伶教授及其教学团队转入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对于提高该学院的整体实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原东南大学鲍家声及其教学团队在南京大学创办了建筑研究所,后来以建筑研究所为基础成立了建筑学院,开辟了我国综合性大学办建筑学的历史。

毕业生流动。“老八校”毕业生学成后到其他院校任教,将学到的先进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推广到全国。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官网上称其建院伊始:“师资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同济大学等校毕业生,虽然初出茅庐,但年轻而朝气蓬勃。” 河北工业大学官网上称该校“建筑学专业始创于1959年,早期的师资力量主要源于天津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教学模式亦多借鉴这两所学校,使建筑学专业具有较高的办学起点。”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2年的建筑系,师资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

2 科研

2.1 科研方向

A1级院校的科研整体表述是以人居环境学科为基础、关注国家建设前沿和学科发展前沿问题,提出了高密度人居环境、城镇化、绿色建筑、建筑设计方法论、历史遗产保护、建筑节能、数字建筑技术、建筑理论、建筑与文化等方向。A2级院校结合自己所处的大区位置(中国分为华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中南等六大行政区)、气候特征则分别提出了研究重点为亚热带、山地、西北荒漠、寒地等具有地域特色研究方向,其科研面向的省份涵盖本校所在大区的省市(表2)。B1、B2级院校如湖南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则提出了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丘陵建筑和草原建筑等研究方向。华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科研方向体现了其所在院校的特色,同时兼顾了本省乡土建筑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乡土建筑方向。

表2 部分院校建筑学专业科研方向

资料来源:各相关院校官网

2.2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不仅是建筑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也是各高校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条件下,学术行政化体系和学术考评“数量化”的普遍状态下。学术期刊成为了热门的竞争资源——掌握重要学术期刊,很大程度上就掌握了学术话语权。院校的级别越高,办刊的种类越多,发行周期越短,发型范围越广。A1级院校主办的主要建筑学期刊有《世界建筑》、《建筑师》(双月)、《时代建筑》、《城市环境设计》;A2级院校主办的期刊有《南方建筑》(双月)、《城市建筑》、《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双月)、《高等建筑教育》(双月);B1级院校主办的期刊有《建筑细部》、《中外建筑》、《新建筑》(双月)、《建筑与文化》;B2级院校主办的期刊有《世界建筑导报》(双月)。

3 学术组织

3.1 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

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受教育部委托,负责对教学评估工作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并承担有关评估工作。2013~2017年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共有副主任及以上委员6名,分别来自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建筑学会;委员有22名,A1级院校1名;A2级院校3名;其中来自B1五所院校5名;B2级院校10名。B3级,1名;C级院校2名。从比例来看,老八校除主持学校东南大学有2名外,其余均为1名,共计有9名,占该级院校总数的100%;B1级院校共五所,各有1名,占该级院校总数的100%;B2级院校共有21所,有委员10名,占该级院校总数的47.6%;B3级院校1名,占院校总数的5.26%;C级院校2名,占该级院校总比例低于1%。

3.2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目前健在的院士有吴良镛、吴硕贤、彭一刚、齐康、郑时龄,共5名。吴良镛是解放前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其余四为毕业院校为老四校,每校一名。工作单位是老四校加上华南理工大学共五校,每校一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中国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在“老八校”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尚未培养出建筑学专业的院士。目前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无全职工程院院士(表3)。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院士们的学习经历相对简单,只有刘加平院士本硕博不在同一学校学习,其余均无跨校学习经历。从工作单位来看,科学院院士5名均在高校工作;工程院院士在高校工作的有7名,在设计单位工作的有8名。

4 结论

(1)教学。

A级院校的教育思想对其余建筑院校影响途径:通过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评估活动;重要教师到其他院校开办建筑系或任职;培养博士、硕士等毕业生到相关高校工作。

(2)科研。

A1级院校科研主要是面向全国范围的命题,如高密度人居环境、城镇化、建筑节能、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等;A2级院校科研主要面向所在大区几个省或直辖市面的建筑学问题;B1、B2级院校主要研究本省或市的建筑学问题;其余院校主要研究本市范围的建筑学问题。建筑学的重要期刊多数由A1、A2、B1级院校主办;B2级院校仅有一种专业期刊;B3级及以下院校无重要建筑学术期刊。

(3) 学术组织。

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人选组成为A1、A2、B1等13所高校每校1位;B2级院校21所有10位;19所B3级院校仅1位;200余所C级院校仅有两位;在20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中,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有8名;毕业于东南大学有4名。在高校工作的院士有12人,在设计单位工作的有8人。

表3 院士毕业院校和工作单位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官网

[1] 单踊. 图说中国早期高等教育史 上·时空篇 [J]. 建筑与文化,2012,(9)

[2] 范文兵. 建筑教育的影响与缺失——从中国建筑师代际变化角度进行的观察[J].时代建筑,2013,(4)

[3] 杨宇振. 1994-2006年中国建筑类院校学术论文生产、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变——基于主要建筑院校建筑学一级学科与主流期刊 [J].时代建筑, 2007,(3)

[4] 孔宇航.当代中国建筑教育印象[J]. 城市建筑,2012,(12)

[5] 戴春,章明,刘涤宇,等. “50/60/70中国当代建筑师论坛”综述[J].时代建筑,2013,(4)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建筑学)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项目资助(C080701)

刘军瑞(1982~),男,建筑学硕士,讲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陈兴义(1959~),男,教授,研究方向:建筑技术、建筑教育。

G648.2

A

[定稿日期]2014-07-16

猜你喜欢
建筑系建筑学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建筑系图书馆
梁思成夫妇拒绝走关系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 Paradigm of a modern city’s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