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班主任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观察与思考

2015-06-29 14:14彭敦运
中小学德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办公桌教室生态

彭敦运

走进鄂东的一所实验小学,我被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住了:这里的教学班都有正副两位班主任,而且他们都有两张办公桌,一张在教研组,一张则赫然反向摆在教室的后头。只要学生还在学校,那教室后面的办公桌上,就总有班主任在坚守。

一天,我起了个大早悄悄溜进了这所小学。“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许多班主任早在教室里备课了!7点整,我就看见班主任们纷纷上岗,组织学生并与他们一道早餐;9时,我看见他们在教室后头伏案批改作业,讲台上,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课;12点,下午1点,他们都在与学生谈话;4点多,我又看见他们与学生一道做清洁……

走过58个教室和近10个功能室,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与学生的零距离,看到班主任与学生打成了一片。不过,与此同时,几个问号也跳进了我的脑海:在构建班级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到底是班主任还是全天候的监督者?这种工作模式,对学生的教育效率怎样?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哪些促进?这样的班级文化是不是同学们希冀的呢?

面对我的提问,二(5)班班主任金老师告诉我:“办公桌放在教室,工作起来方便,了解学生也容易,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校时间长,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与帮助。比方说,孩子们拧不开矿泉水瓶盖子,你可以教他,甚至帮他;上课时有学生伏在桌上,你可以上前轻轻提醒……你可以当面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一些孩子吃饭时的不良习惯,也可以得到矫正;甚至孩子们想妈妈了,都可以有效移情。”说这话时,我分明看见了她秀丽的脸庞上洋溢着浓浓的自豪与善良的母性。

“这种工作模式,有助于老师们的工作,无论是教学导入还是组织讨论,进入互动语境的速度快,营造教学氛围的时间短,而且师生交流无障碍……虽然我们在校工作的时间是长了一些,可我们充实。这样做习惯了,放假了反而不自在,十分想回到学校,想看到学生。不错,我们是辛苦些,但,也快乐着。”五(1)班班主任李老师如是说。她已经当了九年的班主任,说起自己的工作来直率真诚。

这是一所规模不小的学校,学生有三千多人,由于班级多,教室到办公室距离远,常态下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少,为了增加师生接触的机会,才选择了这样一种工作模式。不过,我也看见,与办公室紧邻的教学楼,班主任都不在教室办公。他们的副校长解释说,这也是在彰显“管理的人性化”。

教研组长刘老师介绍:“实际上,这样做也推动了我们的教学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新教师当班主任可以不断跟踪教学,可以在多个现场无局限地向老教师学习,并及时得到帮助,享受教学带来的快乐,效率远比推门听课高;老教师也不断在接受班主任的监督,自觉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成本的损失小多了。”我相信她的话,因为这样的机制,保证了教室里最少同时有两位教师,无论是正常的教学还是突发事件,都将同时得到两位教师的监控。显然,这对学生有利,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校内的教育公平有帮助。

教科室田主任认为:“班主任的办公桌进班,对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大有裨益,他们可以有效开展学科之间的整合,并不断深化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我校是艺术教育特色校,就是因为班主任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剧了,才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艺术教育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才使我校的教育特色成了享誉全省的品牌。”

对此,副校长不慌不忙接过话头说:“我曾写过一篇论文,题为《第5.5感观》,意在要求教师改变对学生的看法,怎么改变?教师不接近学生怎么行?要走近学生,班主任首当其冲。现在,把办公桌搬进教室,将自己与学生融为一体,就是在排清洁值日表时,班主任也要求学生将自己排进去。他们与学生一起学、一起吃、一起玩、一起劳动,真正成了班级的首席。”这是一位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中学高级教师。他以为,这样的班主任工作模式,催生了不少好的教研经验,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班级活力。

走出校门,我碰到了一群家长。我问一位奶奶,“您知道这学校里班主任的办公桌在教室里吗?”

“知道。”

“您觉得这样好吗?”

“好哇。我孙子上学前吃饭老要我喂,边吃边跑,一顿饭吃上个把钟头。上学后,与老师一起吃,强多了,晚上回家都是自己吃,不要我喂了,也不挑食了。哎,只是累了老师,可怜,她们一天忙到晚,根本没有时间顾家。”

一位大爷过来插话:“我家明明(他的孙子)一开始把不喜欢吃的菜放在口袋里带回家,老师训练了几个月后,我再没有发现他口袋里有菜了。学校这样做,蛮好。”

听了我们的对话,几位较年轻的家长围了过来插话说:“我小孩的作业,现在不用操心了,有老师辅导。”

“我儿子回家时,衣服比过去整洁多了。”

“我的孩子是特意从乡下转过来的,这里的老师既当班主任又当娘,把孩子交到学校的确放心……”

我笑了。显然,学校的这种做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难怪在一个42人的班级里,我发现竟有27个男孩,而在一个54人的五年级班,更只有15位女生!这些高于正常比例的男孩来自哪里?我怀疑这是家长认同学校做法后替孩子择校的结果。

众所周知,运行着的班级是一种生态,班级文化越生动越具有特色,这种教育生态就越和谐。而决定这种生态和谐的,不仅有班级的物质环境,更有蓬勃的精神和活跃的主体。我们不难发现,在班级生态里,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师尤其是作为管理终端的班主任,最活跃的情感因素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人格与精神。抓住了这一点,就牵住了班级教育的牛鼻子。有了不同特质班主任的引领,班级文化就会生气盎然,而多个生气盎然的班级小生境,就会构成和谐的校园教育生态,就会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与教育性。

上述这所学校,就是在努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我们看见了因差异生长起来的各种“地衣”“苔藓”“缠藤绕蔓”“灌丛”和“乔木”,当然,我们也看到了经过教师塑造、裁剪出的“人工林”。这不奇怪,因为这是教育,而学校教育的本能,就是在利用“人工林”技术培养着共性。这所学校比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在于他们在培养共性时,让你依然能看到他们对个性的尊重,对生命的追崇。

夜静了,捧着这所学校的资料,我仿佛又看见了摆在教室里的办公桌,看见了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劳动的班主任;看见了办公桌上老师的书籍与用具;甚至还有对着镜子化妆的剪影……突然,我感到了一股强大的渗透压。这是什么在渗透?辗转反侧,思考良久后我才明白,这种压力是来自生活生态向教育生态的渗透。

是啊,在常态下运行的学校,其教育生态里尽管也有养成教育的成分,但主要关注的还是教学生态,“养成”的内涵主要还是“听说读写”之类的学习习惯,教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主要还是职业形象,是原汁原味的“教师”或“班主任”。在教师那里,关注焦点之一依然是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形象的建立与保持。但是,当办公桌搬进教室,尤其是当班主任自己的部分私生活进入教室后,班主任在关注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是否注意了自己的生活形象对学生的教育性呢?是不是该关注孩子们“住、吃、穿、卧、嬉”这些习惯的教育呢?譬如,教师堆放在桌上的办公用品、抽屉里的文具、备用的衣物;又譬如,教师吃饭时的举止、平时的坐姿、彼此的交谈,还有个性化妆等等,这些原本属于教师生活范畴的准隐私内容,是否构成学生可资利用的受育资源?而这些洋溢着班主任个性的特殊资源极有可能不是教育学生怎样生活的最佳选择。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是否发现了这些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是否发现了教育与生活两种生态之间微妙的关系?

我努力回忆与班主任们的对话,虽然也发现了一些对生活生态理解的残片,但依然无法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因为渗透在常人生活里的这些法则,往往都是约定俗成,没有一个显性的标准的;而且班主任们由于各种原因,私生活中的习惯也不一定科学,更不一定就是文明儒雅的。但是,学生的成长却需要这种科学与儒雅,需要教师们规范化的引导。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生成性是新课程的基本特点。由于师生部分生活进入了教学领域,生活生态与教学生态的相互渗透,使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自然也成了教育资源,这就是伴随师生“零距离接触”所产生的现象,也是不以学校和班主任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需要关注的是,这些生成性的生活性资源,该怎样纳入学校管理的视野?怎样纳入班主任工作的范畴?因为“生活即教育”在这里已经转化为现实;因为既然是校园内的教育,就应该提上科学管理和教育研究的议事日程。

然而,如何利用这些软性的教育资源,不仅班主任们准备不足,就是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显然,在上述学校绽开的这朵新花,在给新课改带来一个亮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无法释怀的思考。

为此,我再一次想起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中的“人”难道只指学生?在生活生态与教学生态的相互渗透中,这个“人”其实也是包含了正在发展着的教师的。

“以人为本”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人就是教育资源之本”,从生活与教学两种生态的渗透中掬取教育资源,应该首先考虑“人”及“人的发展”。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班主任在学生面前的形象就会扑朔迷离起来。如果强化对班主任生活行为的规范,就会使工作压力本已十分沉重的班主任,又加上了一副“学高为师”的“十字架”,这无论如何都是让人轻松不起来的。我甚至想,班主任们这样辛苦地进行“无疆界的专业”跋涉,极有可能滋生另一种职业懈怠。

同时,我仿佛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不能抱着学生学走路啊。

多样化的班级文化生态,是人工的、动态的,也是多功能的、开放的生态系统。班主任与学生,尤其是学生作为生态主体,不断地与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多种方式交换信息,出于个体认识的需要和意愿,学生对外界信息总在进行着自我选择,“取”“舍”或“保持”。如果是普通的课程学习,学生的“取”“舍”与“保持”,其价值取向是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尺度的。可是,一旦生活生态渗进了教学领域,学生为了建立自己的平衡,他们“取”“舍”的标准又是什么?在这方面,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冲突自然是会加剧的,而且当他们在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寻求发展的时候,在对新生态进行选择时很难张扬自己的个性。

现实的教育,是需要考虑学生的吸纳,考虑必要的舍弃的,那么教师的干预和控制,就不能超越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这些问题,使我有点糊涂起来。不过有一点我却是清醒的:任何新事物的出现,总会有迷惑与困难伴生,而迷惑与困难之后,常常见到绚丽的彩虹。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办公桌教室生态
小编办公桌大揭秘!
不要在教室打闹
你的办公桌藏着你的秘密
勿扰,工作中!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