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时代的对话与跨越时代的永恒

2015-06-29 14:14李宏亮
中小学德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德育班级管理

李宏亮

在一场全国班主任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班主任朋友齐聚一堂,共叙班级管理三十年。期间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活动是三场别开生面的学术圆桌研讨会,这三场研讨会分别从时代的对话、立场的对话和编创的对话三个维度,诠释与展望班级管理,令包括笔者在内的与会者收获良多。

一、班级管理,对话中的时代感

在第一场“时代的对话”研讨会中,老中青班主任共话班级管理的传承与创新。期间设计的一分钟关键词、教师称呼、面对早恋等活动环节着实让现场嘉宾产生了对话的时代感。在一分钟的关键词表达中,作为老一辈教育名家代表的蒋自立先生以“自我教育”对班级管理进行了概括。他指出,班级管理的核心要义在于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被誉为“青春老人”的张万祥先生则以“精神引领”一言以概之,说班级管理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成为精神巨人,抵制各种物质的诱惑。做了55年班主任的全国优秀班主任吕同德先生则认为,班级管理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从早期的师道尊严到今天的情感教育,再到班级文化,都是班级管理的应有之义。作为中年教育名家代表的李镇西老师以“真诚”概言班级管理,认为班级管理需要对自己真诚、对学生真诚、对教育真诚,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真诚的教育者。魏书生老师则强调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两个关键词——“民主、科学”。他认为班级管理就是一靠民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二靠科学,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引领班级的发展。湖北德育名师桂贤娣老师则认为班级管理已经从德育政治化走向德育生活化,班级管理需要更多地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要坚持以爱育爱。作为青年教育学者代表的王立华老师以“系统研究”来认知班级管理,强调班级管理要有研究意识,要有系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钟杰老师以“德育预设”来概括班级管理,曾以教育叙事家喻户晓的她说现在自己的故事少了,因为德育预设可以在孩子未出错前给予暗示、干预,在出错时注重自助,在出错后注重方法技巧,追求整体最佳效应,层层铺垫,步步为营,从而达到步步为赢的目的。80后张岩老师借用了“合伙人”概念来阐释自己班级管理的要义,认为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伙为班级的成长服务,因此师生关系是一种“合伙人”的关系。作为参与者,我无法用一个词来概括班级管理的要义,便以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思考,那就是“师生都以人的身份进入班级”,即教师要把学生当真实的人对待,学生也要视教师为真实的人,唯有真实的人的进入,班级管理才会显示出人性的光辉。

三十年,一分钟,这本是两个极不相称的数量级,但在这个舞台上,它们却非常合理地融合在了一起。十个人,十个一分钟,虽然各有侧重,但仔细推敲,确也能感悟到班级管理三十年变迁的时代感。

上世纪80时代,改革开放掀开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篇章。就社会而言,个体逐渐从单一的“政治人”角色中走出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精神引领下,个体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释放。对此,教育的应对是积极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它鲜明地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可以说,上述蒋自立先生的“自我教育”正是在班级管理层面上对这一社会变革的回应。自我教育不是对他育的否定,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个体成长选择权的基础上,借助班级管理的优化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已经逐步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能依赖别人,改革与发展必须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而教育亦然,一个人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个体的觉醒,一个班级的发展必须立足于集体的自觉。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个体能量的激发、对效率的追求也会存在些许的隐患,那就是社会中出现了过度重视经济利益而淡化精神提升的现象。张万祥先生的“精神引领”或许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教育自省与自觉,一个成长在追求效率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需要警惕精神的淡漠,班级管理中的精神引领正是以集体生活的精神正能量来引导学生个体的精神净化,以将人从物欲中解放出来,赋予人精神存在的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大步向前,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之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时的中国社会,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活力竞相迸发,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也面临着如何在制度层面规范各种要素的流动以及协调要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为此,社会层面的体制改革、制度建设、法治建设全面展开。教育改革同样面临这一深化发展的诉求与困境。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1997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相继颁布,为教育改革举起了“素质教育”的大旗。在班级管理的微观层面,经历十多年的探索,班级管理也日渐从应试教育中觉醒,但是素质教育的班级管理之路在哪里?桂贤娣老师的“德育生活化”给出了答案。这是对班级管理价值取向的厘清,是对班级管理理念的变革。班级管理走出“德育政治化”的束缚,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必然能够回应学生生活中素质提升的现实需要。魏书生老师“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名言则是在方法论层面对这一社会变革作出了积极的应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活力的法制经济,此时的教育也应该是充满活力而又遵循法制的教育,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发扬民主,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自身发展与集体建设的活力,讲究科学则有利于以法治精神来规范并优化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的发展。李镇西老师的“真诚”教育观则从教育支撑体系的维度巧妙地整合了班级管理的诸多问题。素质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所以师生的交往必然是真诚的。对学生真诚,能够赢得学生的认同与支持;对自己真诚,可以看到自身成长的空间;对教育的真诚,则能整合教育中的诸多要素,形成教育合力。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进入科学发展的新时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也深刻影响并渗透到教育文化事业之中。这是全新的开始,也是最真的挑战。教育从物性走向人性,人性关怀被强化,但是教育如何凸显以人为本的人性关照,却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教师专业化是发展所趋,但是教师如何走向专业化,也没有明确的路径可资借鉴。对于我们这些成长在改革开放中的70后、80后教师而言,社会改革给了我们机会与空间,也给了我们巨大的挑战,更教会了我们要以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王立华老师的“系统研究”是一个看似与班级管理无关,但却是积极回应了这一时代命题的方法论探索。班级管理是需要研究的,尤其需要系统地研究,因为今天的班级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行政单位,而是一个充满了个性活力的生态系统,今天的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育受众,而是充满了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钟杰老师的“德育预设”则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直接践行,她以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着班级管理的行动研究,以叙事记录历史,也在以叙事书写历史。张岩老师的“合伙人”将目光回到师生关系,借助经济学中的合伙人概念来重新定位班级管理中的师生关系,这是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进一步细化,也将重新整合班级管理中的诸多要素的关系。笔者主张“师生都以人的身份进入班级”,也是基于对科学发展观这一时代命题的教育思忖——以人为本,到底在班级管理中,以怎样的人为本?怎样以人为本?真实的人,这就是笔者的答案。真实的人,那么学生就不是教师假想的完美的人,所以我们得允许孩子犯错,学会等待他的成长;真实的人,那么学生就不是简单的符号或是受众,所以我们得懂得欣赏,学会尊重他的个性;真实的人,那么教师就不是圣贤或绝对权威,所以我们得三省吾身,不妄下断言,不飞扬跋扈,学会在对话与交往中宽容,在成长中发现自我。

当然,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回顾三十年,不能以某一个现象的变化来概言规律,所以,以不同年代老师的班级管理关键词来梳理这三十年的变迁,难逃牵强附会之嫌。但是,正如现场中的对话所言,我们不以简单的时间来划分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在时间的符号中感受到历史,因此,这种思考不是人为地割裂时代,而是试图在比较思考中呈现真真切切的时代感。

二、班级管理,跨越时代的永恒

对话不是对立,而是试图在对话中寻找契机,寻找突破,寻找班级管理的最美风景。想起魏书生老师所言,在班级管理中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泾浊渭清,正确的东西会因时间的洗礼更加熠熠生辉。回首班级管理的三十年,回想此次峰会期间的点点滴滴,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在时代的变迁中也有很多跨越时代的存在,它以不同的形态藏于不同时代德育工作者的内心,它也应该成为未来班级管理中的共识。

1. 关注人的存在是班级管理不变的价值追求

班级管理因何而在,为何而存,是班级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班级管理的价值追求在不断变化,但是关注人、成就人始终是班级管理的价值追求。在应试教育形势下,班级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应试而在,所以它强调对学生整齐划一的管理和约束,注重的是效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是把人当作物来对待,是缺乏人的存在的。然而,这种分析虽无错,却不公。因为,以历史的视野来看,8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贫穷之困与浩劫之乱,教育的首要使命便是培育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提升国力,那时谈全面素质培养是一种奢望,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矫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说那时的班级管理就完全忽视了人的存在,只能说,它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时代化的解读,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当然,正如前文所述,老一辈教育名家的想法与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时代的,他们对人的关注不是只满足于知识的人,他们试图培育自主的人、精神的人、情感的人。在素质教育之下,班级管理开始更加接近真实的人,开始关注人的知识之外的东西,开始在班级管理内容之外关注方法论、支撑体系等问题,于是真诚教育、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德育生活化、德育预设等一系列探索真正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且是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来对待。无疑,这种对人的理解的逐渐丰富是时代的巨大进步,教育对人性的彰显是教育的进步。时至今日,科学发展观之下的班级管理,更加凸显学生作为人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是真实的人的存在,是个性的、生动的、生成性的存在。然而,诸多的探索中有一个隐患,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教师作为奉献者角色,换言之,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作为人的存在是隐身的。笔者以为,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还必须在管理中使教师作为人的存在得到尊重和重视。因此,班级管理在从物性到人性的演进中,不妨再进一步,走向“共生性”,即寻求教师、学生一起作为人的存在,在班集体的建设与发展中获得共生、共进。“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展望未来,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对人在班级管理中的存在样态的探索会始终与班级管理如影随形,并且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2. 寻求科学引领是班级管理持续的方法探索

班级管理的方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然而概言之,三十年的变迁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管、理和育。“管”即官执一竹,意思是说在早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就像一个官员(所以称为班主任)手里拿着一个戒尺来训诫和教化学生,这个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早期班级管理的方法是一种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的执行式的管理,学生是单纯的被动的受众,虽然这种管理方法在今天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当时的教师也在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上做了很多的思考,以求管出效果。乃至当下的班级管理书籍中,“兵法、绝技、过招”等概念仍然热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种管理的科学之处。“理”本是指事物的纹路,引申到班级管理中就是对学生本性的尊重,此时的班级管理显然已经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了,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本性,强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然而,学生的本性是什么,聚合为一个集体的时候集体的本性是什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如何协调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等等问题就形成了此时班级管理方法探索的巨大空间。魏书生老师的“民主+科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非常成功的一个探索,当然还有很多老师探索并形成了富有自身探索的管理方法。概言之,前面的管和理,虽然在对待学生的主体性上差异明显,但是都试图寻找科学的管理之道,而他们的共性在于彰显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动力源地位(管的阶段是绝对权威,理的阶段虽不是绝对权威,但依然是班级管理的主导力量和发起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游离于班集体成长之外,换言之,教师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促进班集体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忽视了教师自身在班集体发展中的专业成长。时至今日,笔者以为“育”应该成为班级管理方法一个可资思考的维度。“育”的本意是生养,其社会学意义是自我复制,引申到班级管理中,就是在教育学生、培育班集体的过程中,同时也实现自我的复制与生长。换言之,今天的班级管理不应该只是教师与班级学生的二元关系,而应该是教师、班集体与学生三位一体的关系,他们是共在的,也应该是共生的。在这个意义上,张岩老师的“合伙人”概念确实是非常精巧的。我想,未来的班级管理不会摒弃“管”,也不会舍弃“理”,但是肯定会在管、理、育的关系中找到属于每一个班级的动态平衡,这种对科学方法的探索是不变的。

3. 坚持爱的滋养是班级管理不变的支撑体系

班级是人的聚合,班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因此其中必然存在着人的生态。在班级管理的研究与探索中,如何构建一种适合班级发展的支撑体系是不变的追求。从吕同德老师的“情感教育”到李镇西老师的“真诚”,再到王立华老师的“系统研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适切于班级的支撑体系。此次圆桌研讨会中精心设计的一个场景就很有意思,主持人通过三个电影片段展示了不同时期学生对教师的称呼,从妈妈老师、南方老师到古越涛。回忆往昔,嘉宾们的发言充满趣味:吕同德老师的“同心同德”,李镇西老师的“西哥”,桂贤娣老师的“桂特”,张岩老师的“肥佬”,钟杰老师的“钟老”,乃至于我说的“老大”,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时代差异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师生之间的浓浓情谊。学生的称呼对于教师而言只是一种符号,但是学生对教师称呼的变化往往会折射出师生关系的时代印记,它代表的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角色地位,也会反映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联系程度与方式。“同心同德”的吕同德老师是55年站在班主任一线的老前辈,他用爱与行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学生始终是同命运、共呼吸。再试想一下,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镇西老师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西哥”,这之间的师生情谊是不言自明的。再如80后的张岩老师被戏称“肥佬”,绰号成为师生公开的符号,这需要胸襟,也需要爱。虽然班级管理的支撑体系是多元的,但是回顾会议期间老师们之间的交流,我有一种切身的感受,那就是营造基于爱与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是优化班级管理的最好支撑。正如多位与会嘉宾所言,以爱育爱是班级管理不变的精髓。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写下本文标题的时候,我心中就不免忐忑,然而,学术的探讨在于“圆桌”,其意义也在于不同角度的思索可以为别人打开一扇窗。我想说,班级管理三十年,变化是唯一不变的样态,不变的是我们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份执着。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一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1)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德育班级管理
班级“无课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