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之后的“记住”

2015-06-29 14:14沈丽新
中小学德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杂志德育班主任

沈丽新

常常怀念曾经工作过七年的学校,那个承载着近三百年办学历史的校园。一墙之隔便是南朝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台,花木扶疏间亭台依旧,精气犹在。琅琅书声穿越了千年岁月,书台倒影投射在学校的桂花院,书香四溢。院子里有几间小小的平房,粉墙黛瓦,古朴典雅,学校有情有义地全部用来放置图书与杂志。有空的时候,我会常常流连在这个院子里,不是在图书馆驻足,就是在阅览室翻阅,甚至就在满院遒劲的金桂下闻香、发呆。

2004年之前,我的阅读大抵只限于文学范畴。一个长期蒙昧的人,突然立意开始教育阅读,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最好。在2004年,网络远没有现今发达,出版资讯的获悉也远比不上现在快捷。我开始并喜欢在这个安静的院子里翻阅各种教育期刊,一本接一本,一期接一期。虽然一直不是班主任,也会去翻阅班主任工作类和德育类的杂志。因为,这些杂志上教育理论类文章偏多,一般都会提到教育专家的名字或者引用教育经典的片言只字。而且,这些杂志大都有“读书”类栏目,里面会推荐教育经典或者最新出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我可以循着上述这些线索去找书读。

《小学德育》——那会它还不叫《中小学德育》——也在这个院子里开始走进我的视线。杂志上提到的教育专家或者教育著作特别多,我都会尽量去图书馆或者书店找来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杜威、蒙田、蒙台梭利、帕克·帕尔默、佐藤学、克里希那穆提……都让我渐渐走近,或者走得更近。而我对教育的理解,则有了更独立的思考。2004年,是我在教育现场的一个转折点。从蒙昧、盲从,转向渐渐独立、专业。

教育类书籍读多了,站立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我也就有了更专业的立场。对学生,有了更专业的理解、懂得、陪伴与帮助。渐渐地,开始我动笔记录自己在教育现场的实践与思考,记录自己阅读教育书籍的心得与体会。从2008年开始,我的文章开始在国内众多知名教育刊物上大量发表,甚至引来多家媒体对我的教育行动与思考的报道。2009年,我在《中国教师报》和《福建教师》上同时开设自己的个人年度专栏。而且,在《中国教师报》的专栏还延续到2010年。在2010年,我成为《教师博览》(原创版)首批“签约作者”,还出版了自己的英语教学专著《英语可以这样教》,此书迄今畅销,一再添印。

发表文章或者出版著作从来不被我视作是成功的象征,这只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我依然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并且乐于做这样的“普通”。然而,看到自己对学生的态度与立场比之前专业,我也忍不住为之欣慰,并孜孜不倦地追求更专业。

2011年,时常翻阅的《小学德育》改版为《中小学德育》。改版之后,杂志面对的读者更广泛,刊载的文章更加凝练,蕴含的思想含金量也更高。可喜的是,杂志还邀请我开设全年个人专栏“开卷有益”。这是一份肯定,也是一份压力。而我发自内心地感恩这样的压力。很多时候,压力可以内化为动力。想起自己因阅读此刊的受益,对专栏文章的撰写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我更勤勉地读更多的书,从中慎重选择值得向中小学教师推荐的书,并认真写下自己的感悟与心得。“跟着你的文章在读书”这样的读者反馈一再收到,让我自觉不负《中小学德育》的信任。

2011年秋季,我离开了深爱的石梅小学,来到苏州工业园区。这时再读《中小学德育》,有了全新的视角。因为,在从教的第19个年头,在阔别班主任岗位17年后,我居然要重新当班主任了!这个身份的转变,让我从此在阅读《中小学德育》时,有了与之前全然不同的心态。我不再仅仅停留于留意有哪些教育专家或者教育理论,而是会认真阅读各个栏目。“心理健康”“班主任之友”“德育三味”和“理论前沿”尤其吸引我的关注。我希望自己这个“老教师”担当的“新班主任”,能够尽快胜任班主任工作,能够给予孩子们更好的陪伴与引导。

“班主任”这份工作,因我多年的阅读与反思为之打底,居然自觉渐渐有心得。“沈老师,我听说很多隔壁班的同学想成为我们班的学生。”孩子们的这句“转告”,我视之为对我班主任工作的最高褒奖。我继续阅读与实践,也继续记录与反思。《中小学德育》在我结束专栏之后,也一直没有停止对我的鼓励与肯定,继续刊登我的文章。除了我读教育著作的感想,她也刊登我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论文——后者尤其令我感动。因为,我毕竟是个新班主任。正是这一份对我班主任工作的“打气”,让我有底气在2013年的《教育观察》上开设班主任工作专栏后,2015年又在《河南教育》上继续开设班主任工作专栏。我的许多做法与理念,很多教师在读后都进了尝试实践。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如果记住就是忘却》这首诗中写道:“如果记住就是忘却,我将不再回忆。如果忘却就是记住,我多么接近于忘却。”我这么多年来的阅读成果,其实真的非常接近于“忘却”。我忘却了具体哪一本书籍、哪一期杂志、哪一句话语,让我渐渐长成现在的模样——一个成年人、一个教师、一个班主任的各种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但是,那些“忘却”之后留下来的我如今的“模样”,其实,就是最好的“记住”。

有些“记住”,一定是因为阅读《中小学德育》之后的“忘却”。我感谢并珍存这一份“忘却”之后的“记住”。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杂志德育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①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杂志收纳碗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