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靠努力而不是靠智商

2015-06-29 17:06朱佳晨
中学生天地(B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做习题名次做题

朱佳晨

我们当时高中的情况是前30名有可能达到浙江大学的分数线,前20名的话有稳当的可能性。高一的时候我的成绩大概在年级的一两百名吧,高二分科后在七八十名。并不是高一高二没有读书,我觉得那时候自己也算挺认真的,只是自己的水平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样子了。所以当时认为考前10名的学霸不是因为勤奋,而是绝对的“智商压制”。

高三的时候也许是改变了自己的一些习惯,加上心态的调整,渐渐地自己的成绩一步步上升,最后高考发挥还不错,理综考了273分,考到了浙江大学。当然自己的方法也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用,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一点启发吧。

速度快,懂取舍

速度快其实是因为懂得取舍。我们经常在一道题上纠缠很久,但是10分钟20分钟后可能还是毫无思路。你要有整体意识,用20分钟换不确定的3分划算,还是用同样的时间完成一道定能拿分的大题合算。

有些同学说自己的速度从小就慢,我觉得可以从高一高二就给自己的做题设定时限。比如10道选择题必须在50分钟之内做完,这样你在平时就培养了果敢的做题风格。更重要的一点是,你要保证这50分钟你是全身心投入的。平时这样训练,有利于你改变懒散的风格,学习时会马上进入状态,集中注意力,提高自己的效率。

练习要有针对性

在换同桌之前,我一直以为最好的状态就是认真听,把老师讲的知识听懂了就好。而我的新同桌带来了一种新的方式,那就是多练习。上课的知识点也许就几句话甚至一两个公式就能概括,但是延伸出来的题目是千奇百怪的,真的不能光满足于上课听懂。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对各种各样的题目见招拆招。

做习题不是买好多书一本本做去,我常用的方法是平时的作业错一题,就把相关资料上的这类题全部做一遍。错题本很容易变成表面功夫,而这样做比较有针对性,可以由点带面,各个突破。

做习题是很枯燥的,但这是一种很宝贵的积累。我的成绩不是突然从百来名上升到前10名的,而是慢慢地变成70名、80名,再到50名、30名。在最后的两个月才进入年级前10名,并且就此稳定下来。这一步步就是靠高三一年的时间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渐行渐进。每天坐枯禅一样地刷题,过程不轻松,但是很有成就感。

做题做到后面我发现,有哪几种题型我自己都可以归纳了,这就是积累。

觉得太应试?但是我觉得付出和回报画上了等号,至少说明自己的应试方法是有效的,这也是一种能力吧。

被逼出来的拼命状态

男生嘛,到高中了有的时候还是想着玩。但高三的时候大家都专注起来了,没有人一起玩了啊,除了必要的休息时间,在教学区真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哪怕是像我这种本身学习不是很主动的人,在高三的大环境中,也感受到压力。所以我很想告诉高一高二的你,要是你能早早进入这种状态,真的会事半功倍。

现在想来就是这种压力让人前行。如果你的朋友都是用功的,你不知不觉也会跟着他们的脚步认真起来。我的同桌效率很高,跟着他出门吃饭可以在8分钟内解决,每天白天就开始写作业,抓紧时间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晚上就留出了很多时间自己复习和巩固,而不是三节课全拿来赶作业。

但是这种拼命不是指天天熬夜,废寝忘食。你要让自己有充分的休息,你不是只学几天,你要学三年,没有好的睡眠哪来好的身体,没有好的身体怎么战斗到底。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的学习已经够累了,所以我从来不熬夜,这样第二天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

所以,白天认真学习,晚上踏实睡觉。

少一点急功近利

做习题其实是一个很磨人心性的过程,你知道理科不是做一两天的题,考前搞一下突击就可以看到成果的。所以做题的过程也是调整心态的过程。高三的时候我的心态比之前好了很多,不追求名次上的进步,所以进步到50名、30名的时候,我都觉得“这个名次现在已经是赚到了,只要保持住就不亏了”。而每当我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还是踏踏实实地去做题,巩固胜利果实,而不是马上制定新的目标。

学习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期望名次是唯结果论,会把人搞得很浮躁。因此,一次考得好,第一反应不是下次我要再进步多少名,而是肯定自己的学习方式。

考试,我是实力派。

猜你喜欢
做习题名次做题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聚焦高考选做题中的解不等式问题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划船比赛
声音
轻松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