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基于内隐和外显测量的比较

2015-06-30 09:06兰晓芳张锦坤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

兰晓芳++张锦坤

摘 要 从内隐和外显两种角度探讨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采用简式内隐联系测验( BIAT)和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两种测量方法,实验共72名被试,每名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并借鉴不同方法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l)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而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相关,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 (2)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3)但有趣的是,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分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而评价恐惧,而女性的结果刚好相反,其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这些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负而评价恐惧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内部存在不同的组合状况。

关键词 负面评价恐惧,性别差异,内隐测量,外显测量。

分类号 B842.6

1 问题提出

Watson和Friend (1969)提出了负面评价恐惧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FNE)的概念,定义为“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为负面评价而苦恼,以及对他人可能给自己负面性评价的预期” (刘洋,2010)。存在负面评价恐惧的个体主要表现为更在意他人的负面评价,更多地为可能的负面评价而烦恼.注重在他人面前留下好印象,在演讲、聚会等情景中体验到广泛的社会评价性焦虑(汪向东,1999)。研究表明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恐怖、过度焦虑等负性情绪和行为存在关系。例如,一项采用负面评价恐惧量表(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scale, FNES)对社交恐怖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对比研究表明,相比较于正常人群,社交恐怖症患者更可能存在负面评价恐惧,负面评价恐惧也可能是社交恐怖症的一个影响因素(汪向东,1999)。有关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关系的研究也发现,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负面评价恐惧可能是导致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马丽霞,邱亚峰,2004)。

早期关于负面评价恐惧的研究多采用外显的问卷或量表的测量方法。但有关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表明,外显的方法在测量偏见、品德、负面评价恐惧等存在社会评价优劣的心理现象时,由于个体往往会根据不同的社会性动机掩饰真实的想法,可能无法实现准确客观的测量(温芳芳,佐斌,2007)。因此,找到一种间接测量的方法使之能够有效地克服个体的内省作用和自我矫饰.进而更好地测得个体所隐藏的真实想法,对该领域的研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Teachman和Allen (2006)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的方法引入到负面评价恐惧的测量研究,发现青少年被试不仅有外显的负面评价恐惧,还存在无意识、内隐的负面评价恐惧,并据此界定了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概念即“个体获得与自我相关的负面评价时,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一种忧虑、恐惧的态度效应”。刘洋( 2010)采用IAT测验研究了大学生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也发现大学生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客观存在,并且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无显著相关。

综上有关负面评价恐惧的相关研究,拟从内容和方法上开展下列研究:首先,负面评价恐惧足否存在性别差异?即,是男生更在意他人的负面评价还是女生更在意他人的负面评价?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个体在身体发育、认知、情感、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往往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另外,有研究表明男性承受更大的社会期望压力,普遍认为男性更具男子汉气概,应该比女性在更多方面获得成功,在人格特质方面的研究也表明男性自尊总体高于女性(肖三蓉,徐光兴,2007; Greenwald&Farnham,2000)。因此,男性在完成自身角色过程中可能更在意来自社会或他人的评价,其负面评价恐惧感将高于女性。其次,从测量方法上,本研究将采取内隐和外显测量结合的方式,以内隐联系测验和负面评价恐惧量表为工具,对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选取大学生被试共72名.根据Green-wald 2003年新提出的数据处理方法剔除无效被试2名,有效被试共70名。其中,男性31名,女性39名;大一20人,大二15人,大三18人,大四17人。被试平均年龄22岁,均为右利手,所有被试均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熟悉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能够满足本实验的基本要求。

2.2 测量工具

2.2.1 外显测验量表

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测量采用Leary (1983)修订的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 BFNES)。原量表是由Watson和Friend于1963年开发的,含有30条“是一否”条目,其中正、反面的评分大致相当。修订后的BFNES有12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从1分(完全不符合)到5分(非常符合).包括8道正向计分题和4道反向计分题,量表的评分范围为12到60。BFNES与原量表相比具有简洁、反应灵敏等优点,高分者更关注是否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更在意他人的负面评价。在大学生和临床样本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ornbach α系数为0.90,间隔四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5.广泛应用于外显负面恐惧的研究中(汪向东,1999)。

2.2.2 内隐测验程序一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

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测量采用Inquisit软件编制的简式内隐联系测验( BIAT),在计算机上进行。Sriram和Greenwald于2009年提出的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已被证明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有效方法(温芳芳,佐斌,2007)。BIAT也是一种基于反应时范式的评估个体对两个概念的自动化联系强度的间接测量方法(侯珂,邹泓,张秋凌,2004;蔡华俭,2003),但它在任务中运用更为简化的指令,减少了被试自发性控制加工,并且避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相对联系强度问题,能够直接获得两极性概念与属性词的单个联系强度( Greenwald&Sriram,2009)。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步骤:

BIAT的测验原理:BIAT以反应时为测量指标,反应时的长短标志着机体内部加工过程的复杂性(高旭辰,陆峥,梁宁建,2010;晋争,2010)。利用人们对不同概念的样例作同一反应的难易程度便可获得个体内隐社会认知层面上这两类概念的联系强度(张珂,张大均,2009)。若对不同概念的样例作同一反应的难度小,则说明在个体内隐社会认知层面上这两类概念联系的较为紧密,相应的其反应时也短。若对不同概念的样例作同一反应的难度大,则说明在个体内隐社会认知层面上这两类概念是相冲突的,其反应时也相对较长。不同概念类别的反应时若检验出显著性差异,则说明测验的效应明显,平均反应时小的那两类概念在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中联系的较为紧密。若没有差异,则说明效应不明显。

在测量对象方面,以自我/他人为目标概念.以正面评价/负面评价为属性概念。简式内隐联系测验所用材料共20个词,其中目标词包括“自我”和“他人”词汇,属性词包括“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词汇。为了得到敏感的目标词和属性词.词汇选取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词汇收集。实验前用开放式问卷收集词汇,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写出所有能想到的代表“自我”、 “他人”、“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词汇,共收到有效问卷34份,其中代表“自我”的词汇8个,代表“他人”的词汇7个,代表“正面评价”的词汇73个,代表“负面评价”的词汇67个。 (2)词汇评定。把收集回来的词汇制作成五点评定量表,再让不同专业的同学对收集回来的每个词汇都按五点等级评定。发出问卷34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1份。(3)词汇统计。统计每个词汇总的评定等级,从各类词汇中选出评定等级最高的前五名。 (4)词汇确定。根据统计结果,最终选出代表“自我”的词汇包括我、自己、本人、俺、自个儿,代表“他人”的词汇包括他、她、他们、别人、他人,代表“正面评价”的词汇包括诚实、正直、自信、乐观、聪明.代表“负面评价”的词汇包括自私、邪恶、虚伪、狂妄、差劲,每个词汇都能够准确无误地代表其所属的概念,相互之间不存在相互混淆。最后将这些词汇编进程序,制作成适合于本实验目的的用来测量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实验程序。启动简式内隐联想测验后,屏幕上方呈现两种概念标签(即焦点概念的标签),屏幕的中心呈现刺激词汇,被试根据指导语的要求和屏幕上方提示的两类焦点概念对刺激词汇做出相应的反应。每次测验中的反应时和反应的正误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精确到毫秒。

2.3 步骤

实验总共包括量表和测验两部分。由于每个人都具有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即个体不愿被视为有偏见的成员而力图表现出符合社会标准的动机性表现.社会性动机会是影响个体内隐社会认知的一个因素(李素9即,2007)。被试若先做问卷,可能会猜测调查目的,从而产生一些社会性动机,影响后续实验。为了避免混淆实验结果,统一要求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

整个实验过程总共包括5个步骤:

第一步:BIAT程序会将目标词和属性词混合后随机呈现,包括20个刺激反应项目,要求被试判断其类别并作出反应。BIAT程序只要求被试记住当前的两类焦点,例如,屏幕中可能会要求被试出现属于“自我”和“正面评价”的词汇时按I键.任何不属于这两类的词汇按E键。反应发生错误时,程序给予红色“×”提示,被试要及时按另外一键进行更正反应。

第二步:BIAT程序会随机将词类和反应进行变换,也包括20个刺激反应项目,被试要对屏幕中出现的两类焦点按要求作出相应的按键反应。

第三步:重复第一步。

第四步:重复第二步。

第五步: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

2.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在SPSS 16.0上进行数据处理之前,先根据Greenwald2003年新提出的数据处理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计算所测量对象的D值( Greenwald,Nosek,&Ba-naji,2003)。之后再将预处理好的数据导入SPSS16.0,选用相应的统计方法对内隐和外显测验的结果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

本实验证实了被试既存在内隐负而评价恐惧,也存在外显的负面评价恐惧,那么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分离论观点认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机制,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结构。内隐态度是通过内省未被认识到的、过去经历的痕迹,是无意识的产物:而外显态度是人们可以意识到的关于外界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是意识性产物,内隐和外显态度彼此没有关系( Wilson,Lindsey,&School-er, 2000;张林,张向葵,2003)。据此,是否可以推论本实验中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也不存在显著相关?因此,本实验拟先探讨被试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用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效应D值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问卷均分计算皮尔逊积差相关,结果r =0.012,p=0.919,支持了分离理论的观点,即虽然被试既有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现象,也有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现象,但这两种现象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根据任务分离法的逻辑,推断这两种方法测量的是负面评价恐惧的不同层面。

3.2 不同性别被试在内隐联系测验和负面评价恐

惧量表上的基本情况

如表2所示,男性与女性被试的内隐效应D值和外显总分在均值上存在差异。在外显总分方面,女性被试的均值高于男性被试的均值:而在内隐效应方面,男性被试的均值大于女性被试的均值。但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发现,男性与女性在内隐层面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t=1.511,p=0.14),在外显层面的数据差异也没有达到显著意义( t=-0.903,p=0.37)。

3.3 不同性别被试内隐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分

离状况比较

为了进一步分析负面评价恐惧中的性别差异.本文借鉴蔡华俭比较内隐和外显数据的分析方法(蔡华俭,2003)。把相同性别被试作为一个总的样本,分别计算每个被试的两个内隐负面评价恐惧测量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测量在该群体中的标准分数,然后再以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标准分数减去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标准分数,其差作为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分离状况的指标,得到两个差异分数,其基本情况如表3。

表3的数据结果显示,男性的差异分为负值,即外显负面评价恐惧效应低于内隐的负面评价恐惧效应;女性的差异分为正值,即外显负面评价恐惧效应高于内隐的负面评价恐惧效应。对不同性别被试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t=-2.13,p=0.04,不同性别被试在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分离状况上的差异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表明男性与女性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具有不同的组合状况。

4 讨论

4.1 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具有

不同的内在心理结构

如果外显和内隐测得的是相同的结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D值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问卷总分应该显著相关,反之,则二者测得的是不同的结构。本研究结果发现同一批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相关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意义。说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产生了分离,存在两种不同的内在认知结构,即可能个体存在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但不一定存在外显的负面评价恐惧。因此,根据任务分离逻辑可以推测内隐测量和外显测量之所以出现结果的分离是因为它们分别测得了负面评价恐惧的不同层面,其中问卷测量测得负面评价恐惧的外显层面,而BIAT测量则获得了更为内隐的层面(杨丽娴,杨治良,201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个体置身于社会生活中,社会环境可能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在介绍内隐社会认知时,了解到社会性动机会影响个体内隐的社会认知(李素卿,2007)。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性动机在外显上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做出一些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即所谓的社会称许现象(赵婷婷,2005)。但在内隐上人们不太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利用测量内隐的工具可以很好的将这种差别显现出来。BIAT通过测量个体对概念的反应时间,使个体将精力集中于反应速度和正确率上,缺乏足够的心理能量进行自我掩饰,有效克服个体的内省作用和自我矫饰,克服社会称许现象,所以测得与外显不相关的结果(侯珂,邹泓,张秋凌,2004)。本研究结果与汪洋的研究结果一致,也支持了Greenwald和Banaji (1995)的分离论观点。

4.2 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探析

研究假设男性比女性承担更多的社会期望压力,因此男性会更注重他人对自身的评价,其负面评价恐惧感也会明显高于女性,但根据表3独立样本t检验的数据分析结果没有发现显著差异,即男性的负面评价恐惧感并没有明显高于女性,同时说明负面评价恐惧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相较于女性,男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业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更缺乏敏感性。因此,男性更少注重别人的评价,其负面评价恐惧感和女性相比也不会有显著差异。

对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分离状况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男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效应低于内隐的负面评价恐惧效应,女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效应高于内隐的负面评价恐惧效应,并且这种差异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水平。男性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社会对男性角色存在刻板印象,认为男性是力量的象征,男性更为洒脱、更有主见,更少受到他人的影响,也更少在意他人的评价。由于存在这样的刻板印象,男性为了迎合社会的期望,在承担自身角色过程中自然在其可控制的意识层面能够掩饰一部分社会认知,表现出更男子汉气概的一面,更少在意来自他人的评价,也不会表现出对负面评价的恐惧。通过内隐间接测量方法,克服男性这种自我内省掩饰作用,所测得的就是其真实程度的负面评价恐惧感。说明男性其实也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对来自他人可能的负面评价恐惧也会感到恐惧,但一般不轻易表现出来。而女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效应会高于内隐的负而评价恐惧效应,说明其真正的负面评价恐惧感并没有其表现出来的或是自身感受到的那么强烈。出现这种现象可能和女性本身的性格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女性的自我表露程度显著高于男性的自我表露程度,女性比男性也拥有更多的情绪表达(蒋索,邹泓,2008)。那么女性认为自身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很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再通过其自身的认知强化作用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比如,女性不小心在公众场合出糗,会认为自己在别人眼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坏印象,但事实上并没有她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很多人甚至没有注意到她们出糗的行为或者早已经忘记,但这件事情往往会带给女性持久的负面情绪。

5 结论

本研究结论如下: (1)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表明两者具有不同的内在心理结构; (2)负面评价恐惧在内隐和外显层面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男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而女性则是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效应,表明男性与女性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具有不同的组合状况。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
提高相对贫困识别质量:性别差异视角下多维动态测度及分解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性别差异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性别差异及解决策略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
大学生“三生教育”的性别差异分析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