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文化与安边固疆(下)

2015-07-01 07:23王运华
当代兵团 2015年15期
关键词:戍边扎根兵团

王运华

三、为什么要提出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的命题

兵团走过了60年,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再提出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的问题,这就要看兵团维稳戍边的形势任务的内在要求上需不需要扎根文化?这里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在北京、上海或者河南、湖南等省、市,有没有像兵团这样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拴心留人作为一大工作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扎根北京、扎根上海、扎根河南、扎根湖南的教育?几乎没有,即使有也是针对特殊的稀有的高端人才而提出的,所以扎根文化是兵团文化的一个特色。

首先,扎根边疆是兵团文化中基本的元素。上个世纪的时候,有中央领导到兵团的边境团场调研,调研后十分感慨,明确表示,兵团人在万古荒原、不毛之地建家立业,生产出许多的粮食、棉花、肉类等等,为国家作出很大贡献。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即使不生产粮食、棉花,能够长年地待在这里,也称得上共和国的伟大公民。我们仔细分析这段话的真正含义,试想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公民不干活待在哪儿,就成了伟大的公民?几乎没有,也不可能。为何单单要对兵团人说这样的话呢?往根上说,是兵团人在沙漠荒原上安下了家,扎下了根,并且担当起维稳戍边、实边、安边的任务,构成了特有的扎根文化环境。扎根边疆成为兵团人最光彩、最雄伟也是最基本的文化元素,所以这个伟大的公民是要靠扎根文化去浇灌、去滋润、去培育。

其次,扎根文化是破解“一代而终”难题最基本的要求。汲取历史的教训,是要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解决好安不下心、扎不下根而导致“一代而终”的问题。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通过文化的自觉、自信,增强广大职工群众对屯垦戍边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确保这个千秋大业能够代代相传。

近年来,兵团经济社会取得较快的发展,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增强了兵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但这是纵向的一个相对比较的数据,若与内地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而,拴心留人,要靠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要讲理想、守纪律。思想文化建设这一手也要硬起来,需要更加注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其三,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是兵团文化发展的务实之举。兵团一家主流媒体在强势栏目中展示兵团人的精神和塑造兵团人形象的时候,倾心选用诗和民谣来集中表达和体现。第一首:“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另一首为“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后一首没有说完,还有一句是“都在万古荒漠中”。也许工作人员感到意境太悲凉或与现在兵团“三化”建设、小城镇的崛起不相符合,就没有再朗读下去。当然,这不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真正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是“多少將士思乡梦”中“思乡”这个关键词上。

通常的道理是,只有远离家乡的人才会想家,远离故乡的人才会思乡。关于“思乡梦”,集体转业的官兵中有之,随后大批支援边疆的青壮年职工中也有之,现在到兵团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志愿者和转业军人中也可能会有。作为社会存在,这种现象是真实的。但如果把“思乡梦”作为理解兵团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特征,并以此解读兵团人的形象、兵团人的精神,那么就会与兵团一贯倡导的以边疆为家、安心边疆、扎根边疆的文化理念发生矛盾和冲突。

在讨论兵团文化的历史生成、发展的时候,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兵团人员构成已发生巨大变化。最初的集体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支援边疆,是有职工身份的固定单位的兵团人;而现在到兵团企业的打工者、到团场的土地承包经营者,人口流转性大,迁移频繁,因而反映在兵团文化上就形成一种移民文化。不管这种理解正确与否,至少这种现象是值得重视的。移民最大的特点就是迁移、流动,从市场经济角度看,用工与被用工双向选择,无可厚非,从安心和扎根边疆,造就一支担当起维稳戍边历史使命的高素质职工队伍角度看,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会更多一些。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兵团职工队伍中安心边疆、扎根边疆问题并没有也不会一劳永逸地解决,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便是在兵团经济不断发展,职工收入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仍会有无法安心边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加以引导的,这也是提出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的一个理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人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兵团人要建设边疆、稳定边疆、保卫边疆,则要求安心和扎根边疆,这样一个矛盾正检验着我们处理好市场经济与特殊体制关系的能力和水平,而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的意义也在这里。

四、扎根文化是贯穿兵团事业始终的一条红色文化主线

兵团的红色历史、文化是很丰富厚重的,人们反复讲述、称颂的“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既高度概括了辉煌的历史,又高度提炼了兵团红色文化。尤其是四句话中的最后一句,人们在许多资料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种表述叫“扎根在天山”,我们无需考证哪一句话更“准确”,却可以强烈感受到“屯垦”与“扎根”两个词的关联度是非常紧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伴随着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维稳戍边功能的增强,我们还可以发现,扎根边疆的文化思想,在促进和推动兵团事业发展中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

党中央依据对形势的判断,明确兵团的性质、地位、作用,赋予兵团特殊的使命和任务、目标,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力亲为地教导、嘱托兵团人要安心边疆、扎根边疆。

驻疆人民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后,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在关心部队的生产情况的同时,还教育和勉励驻疆官兵“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未来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建设新的新疆即是建设新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文献选编》第45页、3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把开发建设新疆当成建设祖国,建设自己的家乡。

1980年,邓小平同志到新疆视察工作,针对新疆暴恐、分裂事件频发,农垦职工成千上万地集体上访,纷纷回内地家乡的状况,毅然决然地决定恢复生产建设兵团。这一举措,成功地使200多万职工群众安心于边疆,安心于兵团的维稳戍边事业,同时还像蓄水池一样,不断地吸纳内地各族群众来新疆创业,投身屯垦戍边事业。

王震同志作为兵团事业的奠基者,始终关心兵团事业的发展。在1980年至1991年期间,曾多次到新疆视察工作,话题涉及最多的就是教育干部职工要安心边疆工作。1980年10月,王震到阿克苏、库尔勒地区,见到跟随自己进疆的老战士、老同志,他很直截了當地问:“你安不安心?”语重心长地和老同志们谈心,“屯垦戍边是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我们的农垦方针是正确的。希望老同志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安心边疆工作”(《王震传》第601页)。在听取兵团同志的工作汇报后,讲到兵团的改革,经济发展也往往会落到这个主题:“你们兵团屯垦戍边,建家立业,要安下心来,不搞富怎么行呢”“这样大家都以场为家,以队为家,子子孙孙也在那里,子女上大学也学农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文献选编》第131、127页)。

1990年8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工作,针对兵团发展困难,人员外流严重的现象,要求兵团干部群众“弘扬当年艰苦创业精神,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使大家看到兵团和整个新疆的发展前景,从各个方面鼓舞信心,增强凝聚力。希望大家继续扎根新疆,安心工作,把祖国边疆建设得更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文献选编》第182页)

2014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视察新疆与兵团,在与领导干部座谈时明确表示,要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手段相结合,支持兵团发展壮大,出台特殊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并且细心询问:这两年人才向内地迁徙的情况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要求兵团的同志“不辞长做新疆人”。

党和国家始终把安心和扎根边疆问题,作为兵团事业能否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问题予以重视。在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时重视这一问题,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顺利时也同样给予重视。这深刻说明,安心和扎根边疆,是一个关系到兵团事业发展、安边固疆大局的一个基础性的战略问题,也是破解历代封建王朝屯垦戍边“一代而终”难题的关键环节。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高度重视,并亲力亲为地做思想教育工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做好兵团工作更大的责任。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在推进兵团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建设,重视和加强职工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群众愿做新疆人,长做新疆人。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以贯之地教育、勉励兵团职工群众热爱新疆,扎根边疆。这个教育贯穿于兵团事业发展始终,成为兵团事业发展、兵团文化建设的一条红线。中央领导所作的指示、要求和希望,是兵团政治理论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工作指南,我们有理由、有责任打造和建设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扎根文化。

五、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就是在兵团上上下下形成一个扎根边疆、安居乐业的文化氛围、文化理念。扎根文化说到底就是对屯垦戍边、安边固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价值追求及其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为此,我们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对于重大的科学论断要花大力气讲清楚,讲明白,成为工作的指针。在兵团事业发展进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有过许多重要论述和科学论断,指引着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顺利发展。毛泽东同志的“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为全国人民的,也是为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的论述;邓小平同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文献选编》第137页)的论述;习近平同志关于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不辞长做新疆人,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论述等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和科学论断,是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更是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思想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是兵团职工群众扎根边疆、投身于屯垦戍边事业强大精神动力。正因为此,就有必要深入研究,把这些科学论断说清楚、说明白、说充分,以利于科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诸如,兵团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问题。表明现实生活中有削弱的因素存在,也有被削弱的可能。要加强兵团事业就不能无视这些因素和可能,需要理性分析和对待,头脑清晰、目标明确地采取有效措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切实加强兵团事业。又比如,做安边固疆的稳定器的问题。首先,解决的是兵团人要不辞长做新疆人,扎根边疆,实边、戍边以达到安边固疆。其次,把兵团事业发展放在新疆发展的大局中认识和把握,充分认识新疆的特殊性决定着兵团的特殊性,新疆的大局决定着兵团大局。再次,如何从兵团的实际出发,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制定出战略和策略,确保这个总目标的实现,作出兵团人应有的贡献。这些问题看似简单,而要真正理解、把握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理论上研究和阐述,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总结。当思想理论越成熟、越明白的时候,其社会实践活动会越自觉、越富有成效。

2.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并解决好文化建设中面对的难题。打造扎根文化,意在增强干部职工的文化自信和自豪,创造出有利于兵团事业发展的文化条件和氛围。为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化解职工群众思想上不安心、不扎根的文化因素。

关于“思乡梦”。从兵团的人口结构和职工队伍构成看,仅凭自身的人口繁衍,远远满足不了兵团的职工队伍建设所需,因而,吸引内地和疆内各族群众加入到兵团职工队伍中来是大势所趋,“思乡梦”现象作为一种常态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承认它的存在,重视这样的文化现象,并通过持久的文化教育,把“思乡梦”变为安心、扎根边疆的安边固疆梦。改革开放后,我国上亿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脱离土地,涌进城市打工,久而久之,他们在各大城市成家立业,成为城里人,他们并不会仅仅因“思乡梦”而再返回农村种地、生活。事实告诉我们,解决好兵团职工群众中的“思乡梦”问题,要靠兵团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1950年1月,王震在二十二兵团驻焉耆开发的二十七师干部战士大会不回避矛盾,直截了当地问战士们“你们没有讨到老婆的请举手”,看到大多数人举手时,就说“等我们在这里搞生产,搞上三五年之后,连士兵一起都要成家”,把战士们心里想说的话想做的事都说出来,使战士们安心边疆、安心生产,有了依靠。这段话并不长,却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不辞长做新疆人”,各级领导干部应像王震将军那样,知道战士们想什么、盼什么,有针对性地做群众工作。同时,在解决思想问题的时候,要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维护和实现好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进而使思想教育、引导的成效更加有力地彰显出来。

关于“移民文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把兵团文化归结为“移民文化”,仅仅是兵团文化领域的一种提法,影响力并不大,但却值得我们重视。不能简单地把从内地到边疆、疆内各地区到兵团的师团工作的人口多了,就归结成“移民文化”。中央赋予兵团“发挥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作用”,是要用“新疆精神”“兵团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培养人,使大家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屯垦戍边意识又有安边固疆本能的兵团人。就像马军武那样,父辈的家乡虽在内地,自己却在边疆的边境地区扎根安家,誓言“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界河”。对兵团广大的职工群众来讲也应如此,把自己的理想、梦想,与扎根边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实现长治久安紧密联系起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与新疆各族人民的安宁、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名屯垦戍边的坚强战士。所以,把“移民文化”转变成“熔炉文化”,才是扎根文化需要做的事情。

3.增强文化定力,在交流交往中传播先进文化。文化交流先要有根,要有定力,才可能在交流交往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对于管理本单位职工有信心和办法,最担忧的是外来人员带来的不正确甚至极端化的思想干扰渗透,从而引发不稳定的事件。对此,他们往往作出严防死守的对策。这种做法在非常时期是可以理解的,而作为常态就值得思考。兵团要发挥“大熔炉”“稳定器”“示范区”的作用,就有一个文化“走出去”的问题。这个“走出去”不是组织一个演出队,去到周边的鄉镇演上一两场节目就算完事了,而是要通过兵地之间、人与人之间经常的、频繁的交流、交往、交融才会达到。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曾吸引许多牧师来此传教,以图改变当地居民原始生活方式,说了许多话却收效甚微。直到二战时期,美国飞机因需中途加油,建立了个机场后,美国军人的喜怒哀乐的生活方式感染、改变和引领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向往并拥有了现代生活方式。这类文化现象在兵团早期同样也出现过。兵团职工来自五湖四海,生活极其俭朴,家中多肥皂纸箱、木板箱作家具,以三角凳、柳条把子作床铺,呈现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上海支青到兵团,带来了写字台、高低柜等标志着现代文明的家具后,立刻使人们对生活有了重新认识和选择,不仅新婚夫妇,就连成家多年的老职工也以此模式改造家庭装饰,这一新风整整影响兵团人几十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新婚夫妇还要从上海买回成套家具才办婚礼。文化的传播,需要讲道理,更需要人们生活中的示范、影响和带动,后者的作用更持久,更强大。兵团打造扎根文化,发挥大熔炉的作用也就在这里。为此,兵团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要增强文化定力。首先,兵团工作的同志要能安下心,扎下根,安居乐业。人扎下了根,文化才能落地生根,做到了这一步才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下根,才会有定力、有力量去弘扬和传播。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够在渗透与反渗透斗争中占据主动,才能占据现代化的统领地位,聚集起正能量。

4.思想教育的任务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打造扎根文化,受教育的主体是生产、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广大职工群众。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思想教育、文化传播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落到实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石河子大学一个课题组成员,于2014年底至2015年初,深入南疆和田地区的乡村和兵团的团场、连队,进行文化传播方面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是上面热热闹闹、大戏不断,而基层冷冷清清、文化匮乏;上面提要求多、下任务多、讲成绩多,而基层群众却不知道的多、不明白的多、面对的困难多,形成了严重的“两张皮”的问题。这个调研报告很快引起兵团党委的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

应当说这是一个警示,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基础不稳,地动山摇”是一个基本的道理,为什么工作中却常常忽视这个道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是群众路线专题教育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为什么就不能落到实处呢?

新年伊始,中央对新疆工作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坚定不移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这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总要求、总遵循,同样也是文化建设的总要求、总遵循。

首先,制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战略布局上,始终把基层文化建设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上,在解决群众受教育、得实惠的“最后一公路”的问题时,首先要解决好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从职工群众的需要出发的“最先一公里”的问题。

其次,围绕兵团屯垦戍边的使命,安边固疆、长治久安的目标,制定基层职工群众开展文化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力求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的精神落实在基层的工作实践中,取得好的成效。

第三,深入群众,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职工群众文化需求上的所思、所盼、所忧,增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要让职工群众安心边疆、扎根边疆,我们的文化建设首先就要扎根到职工群众中去,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系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兵团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猜你喜欢
戍边扎根兵团
让雷锋精神的种子扎根学生心田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致喀喇昆仑戍边卫士
卫国戍边英雄家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谪戍边疆的林则徐
扎根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其践行路径
扎根课本 借题发挥
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原因
兵团今年引进内地高校毕业生26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