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的行走

2015-07-01 11:05敏洮舟
回族文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回族民族

敏洮舟

在兰州南关的一间写字楼里,我终于见到了他。

他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刚端来一盘水果,又沏来一杯青茶。看着他忙来忙去的身影,我心想,这“闲不下来”或许就是他奉行多年的准则。对他而言,闲下来的人生,是静止的,是没有前方和色彩的。我只有安静地坐在沙发上,从他的一言一行,从那件深蓝色的夹克服里装着的并不高大的身形中,窥探些许隐藏的内容。等他忙完了,坐在桌子对面,我才得以仔细端详他的面容。他始终面含微笑,方圆面孔上的胡须,与头顶如雪般的白帽上下辉映,更显得黑白分明,简洁端庄。三言两语间,诙谐轻松,成了我对他的第一感觉。

多年来,关于他的传闻始终不绝于耳。对于他的家乡,那个处地偏僻的山沟县城,他的出现,是历史的刷新。对于一个整体困顿的民族生态,他的奔走,是一缕闪耀的曙光。

对于传闻,我始终抱有足够的警惕。付诸笔端,流于纸墨,皆源于内心的某种忧患和希冀,那是深沉的,迫切的。落后而沉默的回族身影里,需要这样的人,需要目视远方,排众而出的担当和气魄。

我不想刻意,与他散漫地交谈着。渐渐地,在零星的信息捕捉中,一个整体的价值体系慢慢成形了。“如果说我在社会公益上有所坚持,那是因为我的信仰在支撑我。如果说我做出了一点成绩,那是因为我站在了一个爱国的穆斯林的立场上,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各界朋友的帮助。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但只要你做的是好事、善事,那么国家和周围的群众都会支持你,拥护你。伊斯兰是倡导爱国爱教的,所以,只要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团结的事,有利于各族群众的事,我都会去干,因为这些都是信仰提倡的事情。”

这一番话,让我暗自惊讶。热心公益的人物并不罕见,可将国家和信仰的双重纬度纳入视野的人却也不多。而他,没读过书、不识字、经商出身。这样的认识和觉悟,得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具备。

捧着一杯流溢的茶香,我暗自打量着他,也逐渐走进了这个“草根”人物的传奇人生。

他叫丁目迪,他的家乡叫临潭。

临潭是甘肃甘南州的一个小县城,县城里多民族杂居共处,其中又以汉、藏、回族居多。临潭交通闭塞,气候恶劣,农耕条件低下,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边缘交汇地带。基于地理制约,远游行商成了历史性传统,在不同时期里,都出现过颇具规模的商贾群体。

1957年,丁目迪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回族商人家庭里。父辈的生意规模在当时的临潭来说,算是很好的。说到这段往事的时候,丁目迪眼中满含着沧桑的意绪。因为,家道殷实对逐渐懂事的他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在他出生的那一年,他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因被冠以“投机倒把”的罪名而远走异国——沙特阿拉伯,家里只剩下他和母亲以及他的两个哥哥。一个黑暗晦涩的童年在不远的地方,慢慢地向他逼近。在一个特殊时代的挤压和歧视中,他艰难地成长着。

到了1966年,本该走进学堂的丁目迪,却经受着更加紧迫的生存考验。一个“投敌叛国分子的后代”不但没有资格上学读书,还要不时地接受各种“特殊”的待遇。到了文革后期,一家人生活境况之糟糕,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奈之下,唯有出门行乞以图生存。这也是当时很多临潭人共同的生活状态。

“就这样,为了保命,十二岁的我跟着人群一路乞讨,一直到了玛曲才安定下来。我被当地一个好心人收留,总算不用挨饿受冻了。文革结束后,我才回到临潭和家人团聚。也是后来才知道,父亲临走时在自家院里埋下了金条和银圆,可在那样的年代,母亲是不敢拿出来的。”

命途多舛的童年,让他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负重,也正是这种负重和磨砺,使他对生活有了与实际年龄不符的深刻体会和把握,他从生活中获取了至关重要的人生信条:“如果没有玛曲那家好心人,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所以,我要把这种行善助人的精神延续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谈到这个话题,丁目迪脸上泛着浓浓的感恩之情。

改革开放后,远在沙特的父亲终于有了消息,并与妻儿取得了联系,之后,书信往来不断。1985年,丁目迪跨过重洋,终于见到了父亲。从此,他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一页,生命的色彩逐渐浓烈起来。

1986年,丁目迪继承家族传统,成了一名商人。

这一切,除了远在沙特的父亲的支持,更离不开他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和善于交际的能力。创业之初,他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眼光和视野。当时,重拾生意的临潭人渐渐多了起来,可纷纷投身的行业,依然是先辈们走过的老路——进藏区贩卖虫草药材,或者开个民族用品的铺子。丁目迪并未投身到这股进藏的潮流中。他与临潭县供销社合办了一家“临潭县侨联贸易公司”,自任经理,开展的业务除当地百货经营,更将目光投向国际贸易,常年往返于中沙两国。对当时的临潭来说,这几乎是创造了一个神话。

只有不断努力,机遇才会主动来找你。丁目迪的外贸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他将国内的服装、瓷器等日用百货源源不断运向了沙特。除他之外,沙特的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一家经营中国制造的商家,可以说,他是中沙民间贸易的开路人。

在安定的生意状态下,丁目迪心里慢慢冒出了一个想法,并很快付诸实践。他在沙特创办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穆斯林华侨公司”,并且请人用阿语和英语打出这一招牌。

没想到,这一创举,竟给了他一个影响一生的机遇。

1987年,中沙两国还未建交,中央派时任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前往沙特斡旋邦交事宜。有天下午,一行人恰好经过丁目迪的公司,听到他们说着浓浓的“乡音”,丁目迪倍感亲切地跑去问候,就这样,他意外结识了外交部部长钱其琛等人。看着他打出的招牌,钱其琛很惊奇,问:“两国还未建交,打出这样的招牌人家政府不来干涉吗?”丁目迪的回答却让大家瞠目结舌,并且深受感动。他说:“这些我都不懂,反正我也不识字。但我是中国人,我就想把我们国家的名字打出来,让别人都知道。”

就这样,外交部鉴于丁目迪的爱国之情和他的“民间外交部”在沙特做出的贡献,推荐和保举他成为甘肃省政协委员。

至此,丁目迪进入了人生的另一重天地。

丁目迪心里一直有个遗憾,不识字。

这个遗憾在日后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清晰,随着身份的变化和日益增多的事物,他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现实告诉他:没有知识,前方的路到处都是坎坷。

丁目迪放下手中的杯子,自嘲地说:“我碰到过这样一件尴尬的事情,有一年出国,是去巴基斯坦,约好有人接机,可到机场等了很久也没看到接机人。十几个小时后双方才见面,接机人生气地说,机场广播里一直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叫你的名字,你没听见吗?我说,对不起,我是个连汉字都不会写的人,阿语和英语就更加听不懂了。接机人哭笑不得,说你大字不识一个就敢独自出国啊?”

这件事对丁目迪刺激很大,他意识到,一个人要真正强大,必须先接受教育。同样,一个民族要强大,也必须以教育来作支撑。

鉴于这个想法,他的目光渐渐转向了教育匮乏的回族群体。

临潭处地偏远,教育本身就不发达。临潭回族人在传统的经商意识的左右下,教育更是普遍落后于其他兄弟民族。这使丁目迪的心里装满了忧患。他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为家乡的民族教育做点什么。

“回民中学”,一个初具轮廓的民族学校渐渐在他脑中成形。他开始奔走呼吁,在省领导参加的重要会议上谈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多方肯定。他的思路清晰,步骤稳妥,与会人员对这个不识字的委员开始刮目相看。

筹建“回民中学”,终于得到了甘肃省政府批示。随后,他又在社会各界人士中陈明利害,获得诸多响应。接下来就是跑项目资金,中央民委、教育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等相关部门都留下了丁目迪奔波的背影。

1992年8月,占地二十九亩的“回民中学”竣工了,一栋雄伟的教学大楼矗立在了临潭旧城的土地上。第一批入校学生共四百多名,分别来自汉、藏、回三个民族。丁目迪在实现了自己的民族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地方的稳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此之后,丁目迪似乎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4年,他在临潭成立“回族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数十名因贫困辍学在家的不同民族的中小学生、大学生重返校园,帮扶二十多名青年赴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留学深造。他并未将善行局限在自己的家乡,兰州城关区的清华小学也是他固定的资助点,孩子们有什么困难,只需一个电话,他都会慷慨解囊,办理得妥妥帖帖。

1995年,他去了甘肃临夏州回民最多的一个县——广河。是这里的一所学校吸引了他,一所坚持阿、汉、英三语教学的民办学校。这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汉、藏、回、东乡等各民族都有,主要以回族学生为主。2008年,学校被临夏州教育局纳入教育体系,成为一所职业高中,校名为“广河外语职业学校”。

丁目迪来到这所学校的原因,源于它的办学初衷:让初中、高中毕业落榜的学生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他说:“很多回族家庭的孩子毕业了,却没有考上高中和大学,怎么办,只能进入社会,形成大量的童工和社会少年。这很糟糕,一来回族的下一代都去当童工了,还有什么希望?二来少年人思想不稳定,进入社会也很容易误入歧途。广河外语职业学校的存在对各方面都是有利的,很多孩子获得了生存技能,回族群体提高了文化素质,也分解和补充了国家教育的负担。这样的学校越多越好,更需要大力扶持。”

丁目迪是广河外语职业学校的董事之一,他每年都会定时出资,缓解学校食宿、工资等开销,也多次为学校老师和学生订制了校服等。

广河外语职业学校转眼就办了二十二年。二十二个春秋里,丁目迪默默见证、一路陪伴着,在无数次的挥别中,送走了专业的阿拉伯语翻译人才一千五百多名。

掂量着数字,我暗自惊异。

二十二年间,广河外语职业学校学生远行的脚步迈向了中亚、西亚,迈向了世界,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约旦、马来西亚、沙特、阿联酋,都有他们的身影。中石油、中石化、中建、电信、华为……在中国的现代科技迈出国门的同时,他们一起去了。两种语言的互译,拉近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距离。他们成了友谊的桥梁、文化的使者。

“看到这么多的孩子学到了文化,有了出息,我又是心酸又是欣慰,心酸的是我自己是个文盲,欣慰的是我的遗憾似乎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弥补。”说这些话的时候,丁目迪明显有些动情,他的声音微微颤抖着。

在丁目迪的眼里,钱的最大意义,除了自善,还有兼善。

丁目迪是临潭最早富起来的商人,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认为,一个人富起来不算什么,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才算有本事。

“你为临潭申请那么多大项目,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本事吗?”我试探性地问他。丁目迪听后笑着说:“我生活困难的时候,别人救了我,我活了下来,当时我觉得救我的人很有本事。现在,别人有困难,我去帮他,如果这是一种本事的话,我希望我的本事越大越好,更希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本事,并且能一代代地传下去。很多时候我在想,一个人走路需要两条腿,少一条就会跌倒。同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也需要两条腿,它们分别是教育和经济。两条腿都具备了,才是真本事。”

丁目迪是个想到了,很快就要付诸行动的人。他第一次拿着临潭县的项目报告去了中央部委。到了北京,他茫然四顾,心里没有一点底气。可是凭着一股百折不挠的精神,他软磨硬泡,竟获批了二百万的项目款。这个数字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他满怀兴奋地回到家乡,用二百万打出了两口机井,解决了全县的人畜饮水问题。

温饱之余还需发展。望着临潭境内纵穿而过的洮河,丁目迪忽然意识到,依靠水流资源开发电力,是发展全县经济的一个有效途径。有了这个想法,他又开始行动了。跑兰州,上北京,牵线搭桥联系项目。1998年12月,临潭县青石山水电站,一个投资过亿的水电项目动工修建了。

竣工投产后,仅此一个项目,就让临潭县的财政收入翻了一番。

临潭除了水,还有山。最美的山都在冶力关,风景优美,号称“兰州的后花园”。可由于基础建设太差,食宿环境简陋,终究无法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白白浪费了一片大好的旅游资源。丁目迪实地考察之后,四处奔走,争取和引进各类投资近两千万,冶力关成了内地游客避暑休假的好去处,大大带动了临潭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多年前,被丁目迪资助过的学生中,有个回族青年叫苏翰。毕业后的苏翰独立创业,在上海成立了一家“阿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可时间不长,公司便因资金困难而面临倒闭的危险。万般无奈下,苏翰再一次拨通了丁目迪的电话,在忐忑的陈情后,丁目迪问他:“你要的这个数字够不够?明天来拿吧。”就这样,公司起死回生。随后的短短数年间,这家公司快速发展,以生产清真明胶为主打产品,到目前已拥有甘肃分公司、青海分公司、马来西亚分公司,年销售额超过两亿元。

在丁目迪身上,相关的事例似乎是挖掘不尽的,其中很多事,他只是淡淡地一句带过。如在临潭县开展的“双联”活动中,他为联系点三岔乡半沟村协调资金一百多万元,让联系村户得到了很大实惠。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丁目迪组织穆斯林同胞在兰州东方红广场募捐,筹集善款一百四十多万元,并亲自赶赴灾区慰问。

舟曲发生泥石流灾害后,丁目迪吩咐自己家里炸了很多油馃子,买光了街道上所有的馍馍,带着个人捐款八万元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送去了温暖。

……

丁目迪被我追问得有点厌倦了。他说:“反正,能爱家人,是自善。能爱别人,是兼善。”

我暗自惊异,不识字,居然也通“独善其身,而后兼济天下”的古训?他笑着说:“阿訇讲得多,自己遇得多,再加上学习《古兰经》《圣训》,才得出这么一点儿‘尔林。我父亲当年走沙特的时候,留下那么多银圆和金条,可我最后还是靠要饭才活了下来,可见钱够用就行了。如果有多的,就给需要的人解决些困难,为自己的家乡办些实实在在的事,那钱就挣得有意义,人也活得有价值。”

在逐次洞开的内核里,一个完整的形象渐渐形成了。

丁目迪,作为一个不识字的商人,得享众望并非侥幸。多年来,兴办教育、扶危济困、发展地方经济,丁目迪从未懈怠过、犹豫过,他将民族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如负重的老牛,一路走来,风雨无阻。

被一个群体,乃至各族民众所接纳,需要做出多少事情,付出多少心血?众望所归,这个词被丁目迪演绎得淋漓尽致。或许他所追求的并不是这些,他对人生意义的界定,显然要超拔许多,那是有关精神的、信仰的。但不管他是否在意,名望却实实在在地罩在了他的头顶。

“名望虽然是虚的,但有时候也能起作用。”丁目迪笑着说。确实,用自己的名望和巨大的号召力,在一次次的民族交流、事端调解中,都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

丁目迪身处于民族、宗教都较为复杂的地区,为做好宗教管理工作,丁目迪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多次组织宗教界的交流联谊活动,促进了各个寺坊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睦团结,为全省宗教和谐树立了榜样。

在担任兰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之后,丁目迪又利用自己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影响和工作便利,邀请兰州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上层人士前往甘南州进行考察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教派之间的和谐,同时也增强了回藏两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友谊和情感。各界盛赞,这是“一次和谐之旅”。

郎木寺是个回藏共居的小镇,历来安定。一次偶然的事端,激起了双方群众的冲突。丁目迪接到回族群众电话,说他们要组织大家上访请愿,请政府严惩肇事者。丁目迪感到事态严重,以理相劝:“咱们不能这么做,敌对势力挑拨让两个民族斗,我们不能上当。这对国家,对我们民族都没好处。”回族群众听了他的劝告,眼见恶化的事态得到了控制。后来郎木寺四大赛赤到医院看望了受伤的回族群众,加上丁目迪的斡旋,一场矛盾被化解了。

“现在的生活是最好的,历朝历代都没有过这样宽松的政策。国家的安定需要大家维护,只要不违法乱纪,只管往富里做,往强里做,还有不团结的必要吗?”从一个苦难的时代里走来,丁目迪的这句话,是朴素的,或许也是深刻的。

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头戴白帽的穆斯林委员很少发言,他总是沉默地聆听着。可在散会或休息之余,他却是最忙的一位。他手里拿着五份有关甘肃改革发展的提案,一刻不停地穿梭在会场,找其他委员联名签字。几天下来,手中的五件提案上,委员联名达二百多位。

他就是丁目迪。

多年的负重行走,使当下的丁目迪身上挂满了在别人看来是光环,在他自己看来是责任的头衔:甘南州政协副主席、兰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甘肃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两会期间,丁目迪和其他委员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接见。

2013年6月,丁目迪接到国务院相关部门对他的《关于加快清真食品国家立法及实现全国统一监管提案》的答复,被告知该提案已经列入了国务院立法计划之中。

这一消息让丁目迪激动不已。他说:“国家需要和谐,民族需要安定,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是基本的标准。对清真食品进行立法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只有尊重,才会实现和谐安定。”

说完这些,丁目迪看看手表,略显歉意地指指拜毯,礼拜去了。看着他恭顺安详的背影,我心想:或许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就该是这副样子的,虔心地叩拜真主,认真地工作办事,为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尽上一份力。

因为这些,都是伊斯兰的信仰核心。

猜你喜欢
回族民族
党是民族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固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传承 民族 文化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回族文学》2014年总目录
没有希望的民族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