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效及对薯块的安全性评价

2015-07-02 01:45张德胜田雨婷秦艳红王永江张振臣
植物保护 2015年6期
关键词:薯苗百菌黑斑病

张德胜, 乔 奇, 田雨婷, 王 爽, 秦艳红, 王永江, 张振臣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北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2)

5种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效及对薯块的安全性评价

张德胜, 乔 奇, 田雨婷, 王 爽, 秦艳红, 王永江, 张振臣*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北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2)

通过药液浸渍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调查了各处理甘薯的出苗情况和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储藏90 d后,12.5%粉唑醇SC 80 mg/kg、粉唑醇25 mg/kg+甲基硫菌灵210 mg/kg和粉唑醇25 mg/kg+百菌清800 mg/kg对黑斑病的防效可达90%以上,各药剂处理对甘薯出苗没有不良影响。720 g/L百菌清SC、70%噁霉灵WP、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符合相关标准。而12.5%粉唑醇SC 20 mg/kg和80 mg/kg两处理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高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甘薯黑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出苗; 残留

甘薯黑斑病(black rot of sweet potato)由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侵染甘薯引起,每年由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在5%~10%,危害严重时损失超过20%,是我国甘薯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食用病薯还会造成人畜中毒[1-2]。甘薯黑斑病的综合防控中杀菌剂的应用非常普遍,主要应用在种苗种植前、种薯和商品薯入窖前、薯窖的杀菌等环节,而目前我国登记防治甘薯黑斑病的药剂仅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4种,新类型杀菌剂的应用以及药剂对种薯和商品薯的安全性近年来也鲜有报道[3]。有研究表明多菌灵对甘薯长喙壳菌的防效有较明显下降,粉唑醇、异菌脲、三唑酮、噁霉灵等药剂的防治效果高于甲基硫菌灵[4]。根据室内生测结果,本试验进行了作用机理不同的几类杀菌剂单剂和复配制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治试验,并对药剂处理后种薯出苗情况和薯块内农药残留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甘薯品种与储藏设施

供试甘薯品种为‘商薯19’。薯窖为大屋窖,窖龄5年,采取空调自动控温,窖内温度设定为12℃。

1.2 供试药剂及试验方法

供试药剂及施药剂量见表1。选取外皮光滑,无碰伤薯块,单个薯块控制在300 g左右,将薯块装网袋,控制在25 kg/袋,每袋甘薯为1个重复,重复3次,并设置空白对照。在入窖前将整袋甘薯在药液中浸渍10 min,晾干后入窖。

表1 供试杀菌剂及施药用量1)Table 1 Fungicides and its dosage used in this study

1.3 调查方法

1.3.1 药剂处理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效

入窖后第45天和第90天调查各重复全部薯块的黑斑病发病率,薯块上具有稍凹陷的黑色发硬病斑,刮破病斑表皮,病部褐绿色视为病薯[5]。计算方法如下:发病率(%)=发病薯块数×100/调查薯块数;防治效果(%)=(对照发病率-药剂处理发病率)×100/对照发病率。

1.3.2 药剂处理对种薯出苗的影响

挑选各处理保存完好,无明显失水的薯块进行育苗,每处理设3次重复,每个重复为1个育苗小区,共33个小区,每个小区0.6 m2,小区随机排列。调查出苗情况时以薯苗生长至5叶期为标准进行拔苗,每次拔完后浇水,育苗开始时间为2012年3月28日,停止拔苗时间为5月28日,共拔苗11次。记录各小区种薯重、出苗时间、每次拔取薯苗的株数和鲜重,并观察各处理薯苗的生长情况。通过千克种薯产苗量衡量产苗能力,千克种薯产苗量(株/kg)=小区薯苗总数/小区种薯总重;通过薯苗平均鲜重衡量薯苗的健壮程度,薯苗平均鲜重(g/株)=小区薯苗总鲜重/小区薯苗总数。

1.3.3 薯块内的农药残留检测

入窖储藏60 d,挑选各单剂处理中的完好薯块分别送至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和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进行残留检测,样品处理均采取去皮后组织匀浆法。甘薯相关的MRL (maximum residue limits)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国家通报咨询中心数据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数据库[6- 7]。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使用DPS8.0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效

入窖后45 d调查结果(表2)表明,12.5%粉唑醇悬浮剂80 mg/kg、粉唑醇+甲基硫菌灵(25+ 210)mg/kg、粉唑醇+百菌清(25+800)mg/kg 3个处理对黑斑病的防效达到100%,除720 g/L百菌清悬浮剂1 000 mg/kg处理防效显著低于以上3个处理外,其他处理的防效在70.67%~91.25%之间,与上述3个处理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入窖后90 d调查结果(表2)表明,12.5%粉唑醇悬浮剂80 mg/kg、粉唑醇+甲基硫菌灵(25+210) mg/kg、粉唑醇+百菌清(25+800)mg/kg防效最好,为92.12%~97.07%,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2.5%粉唑醇悬浮剂20 mg/kg和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420 mg/kg防效可达80%以上,其他处理的防效均在80%以下。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1)Table 2 Control effects of different fungicides on black rot of sweet potato in storage

2.2 药剂处理对种薯出苗的影响

种薯出苗时间调查结果(表3)表明,各药剂处理种薯首次出苗的时间均在6~11 d,空白对照种薯首次出苗的时间在8~10 d,各处理均未观察到薯苗生长异常的情况。

千克种薯产苗量数值越大表明薯块生产薯苗能力越强。720 g/L百菌清悬浮剂2 000 mg/kg处理的比值最高,明显高于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420 mg/kg、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20 mg/kg和空白对照处理的比值,与其他药剂处理的比值差异不显著。

薯苗平均鲜重数值越大表明薯苗生长越健壮。12.5%粉唑醇悬浮剂20 mg/kg处理比值最高,明显高于720 g/L百菌清悬浮剂1 000 mg/kg、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210 mg/kg、粉唑醇+甲基硫菌灵25+210 mg/kg处理和空白对照,与其他药剂处理的比值差异不显著。

表3 不同药剂处理种薯的出苗情况1)Table 3 Seedling emergence of sweet potato with different fungicide

2.3 薯块内农药残留分析

储藏60 d后的残留检测结果(表4)表明,720 g/ L百菌清悬浮剂、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符合欧盟、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甘薯农药残留限量标准。12.5%粉唑醇悬浮剂20、80 mg/kg两处理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为0.145、0.805 mg/kg,高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表4 残留检测结果及MRL相关标准Table 4 Detection results of fungicide residues and standard of MRL

3 结论与讨论

对甘薯长喙壳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三唑类的粉唑醇和芳香杂环类的噁霉灵对甘薯长喙壳菌的抑菌活性较高,高于目前登记防治甘薯黑斑病的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粉唑醇和甲基硫菌灵、粉唑醇和百菌清的联合毒力也为增效作用[4]。储藏期防治甘薯黑斑病的试验结果表明,粉唑醇和噁霉灵均有明显防效,粉唑醇与甲基硫菌灵混用以及粉唑醇与百菌清混用对甘薯黑斑病防效优异,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各药剂处理对甘薯的出苗时间没有明显影响,空白对照的千克种薯产苗量和薯苗平均鲜重在所有处理中均处于较低水平,各药剂处理的指标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或显著高于空白对照,所有处理区的薯苗均无异常生长,表明各药剂处理对甘薯薯苗的生产无不良影响。

部分国家、地区或组织已对甘薯中各类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了规定。在本次试验中,使用百菌清、噁霉灵、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4种药剂的不同剂量处理甘薯,储藏60 d后残留量符合限量标准。使用12.5%粉唑醇悬浮剂有效剂量20、80 mg/kg处理的甘薯残留量高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表明粉唑醇如果用于防治储藏期甘薯黑斑病只能用于种薯,不能用于食用甘薯。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储藏期的主要病害,其病原除普遍认同的甘薯长喙壳菌外,张有林研究认为低温储藏时甘薯交链孢霉菌(Alternaria bataticola)也可引起相似病害[8]。为了更有效地防治储藏期黑斑病,并兼顾控制其他储藏期病害,还需要继续研究不同药剂对多种致病菌的综合防效。

[1] 范怀忠,王焕如.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0:184-187.

[2] 贾赵东,郭小丁,尹晴红,等.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44-147.

[3] 防治甘薯黑斑病登记有效期内产品目录[EB/OL].中国农药信息网.http:∥www.chinapesticide.gov.cn/service.

[4] 张德胜,张永超,乔奇,等.10种杀菌剂对甘薯黑斑病的毒力及联合毒力[J].农药,2012,51(6):452-454.

[5] 陆漱韵,刘庆昌,李惟基.甘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86-289.

[6] 台湾甘薯农药最大残留限量[EB/OL].中国WTO/TBT-SPS通报咨询网.http:∥www.tbt-sps.gov.cn/Pages/home.aspx.

[7] 欧盟、日本甘薯农药最大残留限量[DB/OL].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数据库.http:∥202.127.42.84/tbt-sps/mrlsdb/mrlsdb.do

[8] 张有林,张润光,王鑫腾.甘薯采后生理、主要病害及贮藏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3):553-563.

(责任编辑:王 音)

Control efficacy of five fungicides to black rot of sweet potato in storage and safety assessment to storage roots

Zhang Desheng, Qiao Qi, Tian Yuting, Wang Shuang, Qin Yanhong, Wang Yongjiang, Zhang Zhenchen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nan Key Laboratory of Crop Pest Control, IPM Key Laboratory in Sou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fo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Zhengzhou 450002,China)

Control efficacies of five fungicides to black rot of sweet potato in storage were tested by impregnating method,and the seedling emergence and pesticide residue after treatment were survey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rol efficacy of 12.5%flutriafol SC 80 mg/kg,flutriafol 25 mg/kg+thiophanate-methyl 210 mg/kg and flutriafol 25 mg/kg+chlorothalonil 800 mg/kg were over 90%after 90 days in storage.The seedling emergence of sweet potato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all treatments.The residual amounts in storage roots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MRL of sweet potato after treatment with 720 g/L chlorothalonil SC,70%hymexazol WP,50% carbendazim WP and 70%thiophanate-methyl WP,while that treated with 12.5%flutriafol SC 20 mg/kg or 80 mg/kg exceeded MRL of EU.

black rot of sweet potato; fungicide; control efficacy; seedling emergence; residue

S 435.313.1

B

10.3969/j.issn.0529-1542.2015.06.041

2014-09-19

2014-12-04

国家现代农业(甘薯)产业技术体系(CARS 11-B-07);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创新专项基金

*通信作者 E-mail:zhangzhenchen@126.com

猜你喜欢
薯苗百菌黑斑病
压蔓平栽技术对甘薯生长、结薯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改进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蔬菜水果中百菌清及其代谢物残留
鸡胗中百菌清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检测
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百菌清残留
红薯苗栽植成活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旱地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农药与五味子提取物的复配对梨黑斑病的研究
春季红薯栽苗注意啥?
欧盟发布百菌清正式禁用公告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