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河北省私立育德中学

2015-07-02 05:47李振军
档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育德石门分校

李振军

提起保定私立育德中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在北方各省很是有名,曾有“文南开,理育德”之美誉。1917至1920年,育德中学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高级预备班,共办4期,毕业生213人,其中93人留法。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就读。另外革命先烈张兆丰(张献瑞,磁县人,1912年12月育德中学毕业)、著名作家孙犁(原名孙树勋,1927年考入育德中学)、原河北省省长、省人大主任刘秉彦、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楚离(李图良,元氏人,1924年6月育德中学毕业)、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王植范(曲阳人,1929年入学育德中学)、原北京市人大副主任王斐然(王耀郁,阜平人,1924年6月毕业于育德中学)、著名铁路专家王竹亭(徐水县人,1923年毕业于育德中学)、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马法五等均毕业于私立育德中学。著名作家曹禺曾在育德中学教授过英文。

保定私立育德中学其前身为光绪32年(1906年)3月15日在西关讷公祠成立的直隶公立高等小学堂。光绪33年(1907年)11月28日,蠡县人陈幼云同靳东阁、齐树楷、王德涵、郭风华、陈升之、王国光、郭凤州(风洲)、王秉喆、石之梅、贾儒珍、杨万荣、齐世铭等13名同盟会员改直隶公立高等小学堂为保定育德中学堂,陈幼云任监督,并于当年11月禀准直隶督署备案。1908年正月开学。1909年陈幼云病逝,时年31岁。郝濯继任监督,民国建立后 , 郝濯忙于政务 , 张纪五、王国光先后任校长。在王国光任上,其对留法勤工俭学很是热心,从1917 年至1921年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 共办四期 , 毕业 213 人。在开班之前,王国光邀请蔡元培、李石曾到育德中学讲演。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第1班计31人,均为直隶省人,1917年8月入学,于1918年6月毕业。第2班1918年8月入学,于1919年6月毕业,共86人,其中湖南人有72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李维汉、张昆弟等曾在此就读。第3班于1919年9月入学, 1920年6月毕业,有63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在该班就读,不过当时用的是刘士奇之名。在1930年7月1日出版的 《育德同学录》是这样记载的:“刘士奇,湖南宁乡,31岁,通讯处:北京西单牌楼英子胡同九号”。第4班于1920年9月入学, 1921年6月毕业,有33人,其中直隶省22人,外省11人。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培养了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张昆弟、鲁其昌、熊信吾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页。此外,它的建立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在保定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21 年 5 月 , 郝濯自广东返保 , 再任育德中学校长 , 制定了 “ 不敷衍 , 不作弊 ”的校训。在此后的十多年里 , 育德中学一面不断完善教学设施 , 加强管理 , 一面积极聘请学有专长 , 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员到校执教 , 使学生的理化科成绩颇为突出 , 享有 “ 理育德 , 文南开 ” 之美称。

保定育德中学生源基本为直隶(河北)省中南部各县,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生来自湖南等省。年招生人数从最初的65人,到1928年招生达301人,1917年前年招生一百多人,之后规模扩大,每年平均招生262 人,最多时一个班有学生94人。育德中学在直隶省是与私立南开中学齐名的著名私立中学,教学水平及教育质量很高,学校开设有国文、法文、英文、数学、史地、博物、图画、手工、体育、物理等课程。毕业学生学习成绩很好,有不少考入高等学校。如1912年12月首届65名毕业生中,考入国立北京大学的就有张在田、贾怀珍、李澄寰、靳钟麟、张沃田、齐经堂、赵春江、张海观、齐昌豫、齐汝璜、蒋蓉阙等11人,刘振华(仙洲)考入香港大学,靳怀珍等14人分别考入直隶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北京医专等高校。1929年成立四二制高级师范班。截止1929年8月,育德中学共培养学生62个班,其中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4班,高级师范科1班,总计4288人。普通班于1933年改为三三制(初中、高中各3年)。

有关育德中学校长郝濯(仲青)之简历,在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育德同学录》(1940年)中,其弟子校事务主任李滌之是这样记录的:“郝仲青先生略历:先生名濯,河北霸县人,秉性沈毅,富革命思想。清末,肄业直隶师范学堂,愤满政府无状,思有以倾覆之。适总理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先生闻而神往,密托日本教师为购《民报》、《天讨》、《支那革命之运动》等书,阅之益感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受保定崇实中学之聘为历史教员,时同事陈幼云先生甫归自日本,衔有组织河北同盟分会之命,遂由陈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并联合同志组设育德中学以为集会之所。至宣统元年(1909年),陈幼云先生病劳病故,全校职教员公推先生继任监督,兼理会务。辛亥之役,本校为北方革命总机关,先生居中策划,昼夜不息。事为清吏侦悉,人多为先生危,先生处之泰然。清吏卒慑于革命党之威势,不敢有异动,且有托人暗通款曲者。先生则一笑置之。民元(1912年)春,同盟会本部移设北京,委先生为燕支部组织员,迨组织成立,被选为总务干事;同时复当选为顺直临时省会议员,民二(1913年)国会成立,先生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因提案质问撤换闽粤湘赣四都事遭袁政府之忌,令行本县监视其行动,先生遂去之长安,旋受聘为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教员。民六(1917年)段氏毁法,总理建护法旗帜于广东,召开非常会议,先生去而之粤。民九年(1920)岑陆北附,先生寄居沪上者数月,旋陈炯明崛起东江,驱走岑陆襄理返粤重组政府,先生亦应召随往。时陈炯明自恃功高,隐有左右政局之意,先生恐因此酿成内变,曾面陈总理,预为防制,卒以时机太早,未见采纳,先生不忍目睹剧变之发生,遂于民十(1921年),五月返保,再任本校校长,从此以身许校,不作教育事业以外之任何企图,先生现年六十有二,七七变后虽历经播迁,而精神益振,其艰苦卓绝之仍不减同盟会时代云。”

“七·七”事变后,郝濯率师生一部先后迁校至河南郾城,并在当地招生,1938年迁内乡县西峡口,名为国立河南省一中一分校。1940年在育德中学成立35周年之时,学校出版了《育德同学录》。该书内有校长郝仲青肖像、略历、校训、校歌纪念歌、序、校董一览、现任教职员一览、历年同学班次人数一览、同学录(初级51至57班)等。校歌歌词是:不敷衍,不作弊,大家齐努力,努力向前行,前途放光明。纪念歌歌词是:念之哉,吾校成立卅五周年。经营擘划,历尽艰难,扩而充之,光而大之。继轨先贤在后贤,美有哈佛兮,日本早稻田,念之哉!念之哉,勿令彼东西人物专美于前。时育德中学校董有:王秉嘉、齐树楷、王国光、耿毅、徐廷瑚、刘仙洲、吕廷杰、李成章、何凤华、孙松龄、郝濯、黄自芳、符德新、孙连仲、张继。其中张继(1882-1947),字溥泉,河北沧县人,国民党元老,时任司法院副院长。孙连仲(1893-1990),字仿鲁,河北雄县人,时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后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刘仙洲(1890-1975),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1912年12月育德中学毕业,1918年香港大学毕业,曾任天津北洋大学校长,时任西南联大工学院教授。建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截止1940年,育德中学自改中学计:旧制32班、留法班4班、四二制初级25班、四二制高级7班、三三制初级32班,堰城分校高级1班,共计110班。自旧制第1班至三三制57班,共计同学7383人。

1945年学校迁西安与西安私立育德中学合并。1946年5月河北省私立保定育德中学迁回保定,西安私立育德中学继续在西安办学。在保定复校后,保定育德中学原拟重整旧规,继续为国效力,但国共第三次国内战争爆发,时局恶化,学校维持大为不易,不仅学生无力缴纳学费往常,且学校也无可拨经费,在此危机之下,校长郝濯很是惶蹙。时河北省政府教育厅为解决石门被我解放后大量石门区师生流亡保定求学就业困境,在保定成立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任命白肇杰为校长。得知成立石门区联合中学,育德中学校长郝濯(仲青)于1948年3月5日,呈文河北省政府教育厅殷祖英,要求并入石门区联合中学。4月5日河北省政府以府教二特(37)第134号文训令石门区联合中学及育德中学,将育德中学并入石门区联合中学,改为分校。4月17日河北省政府以“据呈请并入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等情令示遵照”(府教二特(37)第135号)训令育德中学。文称:“卅七年三月五日37字第3号呈本府教育厅呈一件,为本校经费困难无法维持拟请并入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附呈计划草案一份,请鉴核由。呈件均悉。查校所呈计划草案经予以修正并经本府委员会第221次会议通过,记录在案,应即就近向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详商具体办法办理。除分令外合行抄发修正计划一份,令仰遵照洽办具报为要。此令。 主席楚溪春 ”。文后附河北省私立育德中学并入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计划:“一、行政及组织:1、本省私立育德中学并入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以下简称联中),改称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分校(以下简称分校);2、分校设主任一人执行校务,由联中校长聘任之;3、分校一切校务由联中统筹办理;4、分校教职员由联中聘任之,其待遇及工作均与联中相同。二、经费:1、分校员工费及员工生补费由联中依照规定数额拨给;2、分校经常费不足之数由私立育德中学董事会筹给;三、财产:1、私立育德中学原有校具可酌量借予分校应用;2、私立育德中学之动产及不动产仍由私立育德中学董事会自行保管。四、教职员及学生:1、分校教职员必要时得互与联中交换或兼职;2、联中及分校学生班级人数遇有不足额时得随时并级并班;3、分校不得继续招生。”4月23日,河北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校长白肇杰为奉令私立育德中学并入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一案咨私立育德中学。在咨文中请育德中学“赐送学校概况书,以资参考。并希酌定日期地点派员会商归并具体办法,以凭办理”。4月24日,私立育德中学咨文河北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检送学校概况书一份,并派校教导主任刘北珍于4月26日前往石门区联中会商。 时育德中学有学生5个班,167人,其中高中2个班58人,初中3个班109,有教职员工18人,校址在保定西关戴笠路,校产有:基地115亩、校圃5亩、运动场45000方尺、房舍58间,设备有办公用具165件、教具152件、体育用具15件、图书1500册、仪器90件。4月31日,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私立育德中学为育德中学归并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经过情形会呈河北省政府。7月16日,河北省政府训令省立石门区联中及私立育德中学,文称:“一、三十七年五月三十一日会字第一号呈报收悉。二、准予备查。三、件存  主席 楚溪春”。至此存在四十余年的私立育德中学从此失去自己独立校名,成为河北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分校。

1948年7月28日,西安市私立育德中学校长李滌支致函河北省政府主席楚溪春,要求补助经费法币5亿元。李滌支(1893-1974),天津人。南开大学肄业,1922年到私立育德中学任教,继任训育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学校南迁至河南省内乡县西峡口,改任总务主任。民国33年(1944年)8月,李滌支在旅陕校友的支持下,依靠社会各界捐助,于大华纺织厂南侧创办陕西省私立育德中学。楚溪春(1896—1966年),字晴波,直隶省蠡县人。时任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1949年1月随傅作义将军参加了北平和平解放。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参事,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兼副秘书长、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李滌支与河北省政府主席楚溪春早年相识,信中称:“晴波主席我兄大鉴:阔别廿载,渴念为劳!我兄抗战戡乱之丰功伟绩,每于报端见之,不胜欣忭。……弟于三十三年与旅陕同乡创办育德中学于西安,以造就河北流亡青年,陕西教育厅再三传令嘉奖。惟经济至感困难,去年蒙河北省政府补助一千万元,高中赖以成立,刻又修建校舍,购置图仪,需款甚巨。董事长马庚虞兄连名呈请省府补助五亿元以资维持。”信中提到的马庚虞为前河北省政府主席马法五,1914年6月毕业于私立育德中学,曾任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第24集团军副总司令和第40军军长。1944年5月在洛阳参加豫中会战。1945年7月免河北省政府主席,11月2日在邯郸战役中被俘,次年2月同叶挺互换被释放。1947年3月派任保定绥靖公署副主任。12月调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次年3月辞职赋闲。时任西安市私立育德中学董事长。1948年8月25日,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会计处会计长赵麟瑞、财政厅厅长王志彬、教育厅厅长殷祖英联名会呈省主席楚溪春。三人在会呈中提出在下半年县私立优良中等学校补助费项下拨助3亿元给西安市私立育德中学。时正进行币制改革,废法币,改为金元券,以一比三百万的比率收兑。9月8日,河北省政府主席楚溪春代电西安市私立育德中学,文中称:“一、三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西字第六十五函呈均悉。二、准予补助金元一百元,款另案汇拨,仰即知照”。一百元金元券,其实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也就是楚溪春不拂老友李涤支面子,对于西安市私立育德中学而言,虽是杯水车薪,但总是有比没有好。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的当天,育德中学就请解放军来校作报告和宣传演出。7月在西安市中、小学教师学习会期间,李滌支表态将学校献交人民政府。8月,人民政府接办,为西安地区首家改为公办的私立学校。1950年3月,陕西省文教厅决定,改育德中学为陕西省立西安工人子弟中学(1958年易名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学),李仍任校长。李滌支曾当选为区政协常委,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10月摘掉所谓右派分子“帽子”。 1974年12月22日病逝,享年82岁。

1948年11月22日,我人民解放军解放保定。在解放前夕,河北省国民党当局极力造谣共产党如何摧残文化、摧残知识分子,要学生必须随之撤往北平,并对欲留下的学生进行威胁。因此河北省政府从保定裹走师生两千多人,其中省立石门区联合中学也逃到北平。保定解放后,保定育德中学停办,为使育德中学不至中断,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将原私立大中中学更名为北京市私立育德中学,让郝濯主持学校工作。大中中学原为北京市私立大中公学,首任校长蔡元培,董事长李石曾。1930年更名为北京市私立大中中学。1950年1月8日成立19人的董事会,其中有李锡九(董事长)、吴玉章、李维汉、刘仙洲、赵鹏飞、王斐然、张迅如、胡夏青等人。在代理校长张迅如同志的领导下,开始对育德中学进行整顿,很快学校的工作便步入正轨。1951年3月23日,张迅如离任,郝濯接任。1952年9月北京市私立育德中学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郝濯继任校长。郝濯曾任河北省政协委员。1957年9月,因病逝世。终年78岁。安葬于八宝山公墓。他从事教育工作前后达50年,桃李满天下。受业青年约万余人,其中不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

中共中央于1983年2月指示在河北省保定市育德中学旧址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1992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94年9月,纪念馆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树碑于门前。1995年11月,中共保定市委、保定市人民政府将纪念馆定为“保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保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更名不久的育红中学,更名为育德中学。但此育德中学已与原来的育德中学毫无传承关系,即使如此,很多当年的老前辈、老校友给予了热情关注,李维汉、李楚离、王植范、刘秉彦、王斐然等题词祝贺。

猜你喜欢
育德石门分校
石门二十四景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汉中石门十三品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石门茶产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