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美味

2015-07-03 05:39
中学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北美洲河豚菌素

春夏季节,欧洲及北美洲多个国家的莽莽密林中,生长着一种让人又爱又恨的真菌——鹿花菌,又名“鹿花蕈”或“河豚菌”。正如其别名河豚菌一样,它们有着山珍的美味,叫人食之不能忘怀,但如果未经处理就食用,会对人造成伤害,出现呕吐、腹泻等中毒现象,严重者会精神错乱、昏迷,甚至死亡。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鹿花菌带有毒性。但由于中毒症状的多元化,使人们认为只是个体的过敏反应。直到1968年,研究人员在鹿花菌中提炼出有毒的鹿花菌素,并发现鹿花菌素在人体体内水解后会成为一甲基肼,造成人体内的氧化压力,最终导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的中毒现象,其致命量幼儿仅为10~30毫克,成人也不过20~50毫克,而1千克的新鲜鹿花菌大约含有50毫克鹿花菌素。同时统计数据表明,1971年波兰因食用鹿花菌而引起的死亡案例占食用真菌致命案例的23%,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进一步研究。

事实上,鹿花菌素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只要除去鹿花菌体内的鹿花菌素,鹿花菌就是一种纯粹的美味。此外,其加工防范过程并不复杂:首先风干鹿花菌,再煮熟或直接烧烤,将植株体内的鹿花菌素除去,随后即可放心食用了。这就难怪,时至今日在东欧、北美洲等地,许多饕客仍在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这人间美味。 (王贞虎)

猜你喜欢
北美洲河豚菌素
更新世大灭绝:北美洲篇
有趣的小河豚
曾经称霸北美洲的美洲栗濒临灭绝
微乳技术在伊维菌素剂型制备中的应用及展望
河豚杀手
北美洲的开拓者
硫酸黏菌素促生长作用将被禁
2015年北美洲挂车市场回顾
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一模一样,还是截然不同?
维生素E拮抗绿脓菌素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