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园内关注学生教学、德育的学习主题社区

2015-07-04 08:07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三中学陈支南廖淑妍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5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成员社区

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陈支南 廖淑妍

学习主题社区不仅具有远程教育的两大特征:时空不限和资源共享,它还具有方便开展计算机网络支持协作学习方式的特点。因此,研究构建学习主题社区可以为开展素质教育提供技术支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学科知识,而且还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技术和技巧。而Moodle(魔灯)作为一个源代码开放的,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软件(CMS),可以帮助教育者建立在线学习社区,非常适合于中小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本文着力于研究以高中学科课(语文、化学、信息技术)和学校校本德育课程“文德乐善”为例,以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作为指导,利用Moodle构建十三中学习主题社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主题社区平台优化高中教学,在品德育人行为上应用主题社区加深沟通交流,从而探索出基于学习主题社区实施教学和德育两者相对应的方法,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德育、教学研究两结合”的特色。自2013年至2015年,选择高一级实验班,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等方法,从理论探讨、构建社区、应用实践、效果评价等阶段开展研究。

一、研究过程

(一)理论探讨阶段

对涉及到的“社区”“虚拟学习社区”“学习主题社区”三个主要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探讨与学习。

第一,“社区”一词属于社会学的范畴,最早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在1887年出版的一本书《Gemeinschaftund Geseuschaft》(社区与社会)中提出的。 现在我们对社区的较普遍理解是:社区就区域性的社会,构成社区的有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区文化心理五个基本要素。

第二,“虚拟学习社区”是基于网络的一种学习环境,国内学者祝智庭教授(2000)提出了一个构建VLC的模型,从七个方面描述了校园网的教育功能:通信、教学、管理、资源、课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七个方面,教学、学校管理、教学资源是学校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基础。

第三,学习主题社区。Hanna等国外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了“单元教学”的概念,他们认为,主题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对话题、社会问题或其它一些有计划地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

(二)基于主题学习的虚拟社区构建阶段

经过理论探讨阶段的调查和准备,本研究建成一个集信息发布、课程学习、师生交流、资源共享、考核评价于一体的学习主题社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虚拟学习社区,该社区满足了以下的需求。

1.系统基本需求描述

该社区需要一个稳定运行在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上,为参与社区活动的使用者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网络交互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创建课程、发布信息和多媒体资源,能够添加多种的学习活动,例如,在线文档,作业上传,网页编辑、多媒体课件展示、资源链接等,能够提供交流的功能,例如,讨论区、短信息、聊天室等,能够进行反馈和评价,例如,有测验、投票、问卷、评分和互动评价。

2.系统功能需求

一是学生功能需求。

学生功能包括两方面:学习功能和辅助功能。如下图所示。

二是教师功能需求。

教师功能包括助学功能和教务管理功能。

三是管理员功能需求。

管理员功能包括社区名称设置、教师和学生权限设置、本站公告管理、系统备份、社区主题风格的设置、社区网络日志统计,见下图所示。

根据学习主题社区的总体设计要求构建社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虚拟学习社区”设计的栏目如下图所示。

(三)学习主题社区应用实践阶段

1.社区成员的注册、登录

我们选取了高一年级一个实验班共52名学生及家长在社区平台中注册,另有课题组全体成员,语文、化学、信息技术三个学科专业教师和德育课程“青年志愿者”导师们合共21名教师在平台注册,整个研究阶段共1537人次参与社区内的学习和交流。

2.社区资源的添加及使用

社区资源需要社区成员和管理员在社区建立之初、应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一是课程资源的添加及使用。

课程资源主要是与三个实验学科(语文、化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相关的资源材料,我们上传了语文科“记叙文描写之细节描写”,化学科“我与化学”“H2SO4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三个专题,信息技术科“PHOTOSHOP应用”专题,德育课程方面的“十三中学青年志愿者”活动专题等一系列课程资源,共计约45篇相关课程资源上传。

二是技术资源的添加及使用。

技术资源我们主要添加了学生使用较多的软件安装文件,例如视频软件暴风影音、图片处理软件美图PHOTOSHOP、美图秀秀、阅读器安装软件等,方便社区成员的使用。

三是历年及课外资源的添加及使用。

历年及课外资源中主要添加了一些与专题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电影欣赏片段等,供社区成员借鉴和学习,很大程度上帮助了社区成员度过学习初始的困惑阶段。

3.社区研究小组的组建及培训

一是本学科研究主题的确定。

基于三个实验学科的教学和“青年志愿者”专题式德育课程在学习主题社区的应用过程,我们把课题组成员按照学科专业的不同,分为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主题的确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科内容上不同特色和存在疑难问题。

每个学科课程可以根据知识点的迁移延续划分为不同特点的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和重点各有不同给予初步筛选和确定。

其次,一线教情、生情的调查与研究。

为鼓励学生们走出理论课堂,走上实践的前线,我们设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既咨询师学们对虚拟社区学习模式的设定意向、使用态度、修改建议等情况,又让师学们了解当前网络化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动向,从而第一时间掌握实验教师、学生的教情学情。

二是成员分组情况。

根据三个实验学科的教学和“青年志愿者”专题式德育课程研究方向的不同,我们把实验教师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设立组长,明确列出各人分工情况,研究进度时间表等。

三是社区成员的培训与交流。

首先,组织培训团队开展全面培训。

考虑到社区成员角色不同,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管理员、游客等,他们的需求和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也有所不同,我们聘请专家团队、同行、公司人员等作为课题培训梯队,为实验教师、实验学生、家长代表作分批次、分内容的讲座和培训交流会,让社区成员们共同学习与讨论,达到一定的研究基础与水平。

其次,利用虚拟学习社区的跨地域、即时效的特点让社区成员充分交流。

一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网上学习时间的不同,我们在社区中设置小组成员间非实时讨论的模块,即小组讨论模块,支持成员间的非实时讨论,形式以发帖、跟帖、评帖进行,将帖子保存在社区中,是社区研究学习的精华。

二要小组内或班级聊天室中的实时讨论。因为虚拟学习社区很多时候也用于学科实时课堂教学中应用,因此我们在社区内设置了实时交流的模块。在实时交流模块,社区成员可以就没有解决的学习问题进行讨论。

4. 基于虚拟社区的学科教学设计

四个小组根据自己组内选取的专题,以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主题社区应用下教与学的不同模式来开展自己小组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是语文组。

语文组针对“记叙文描写之细节描写”专题,以不同课例为示范,着力于社区里课堂和社区外课堂的利弊比较,发掘基于学习主题社区的课堂为语文学科带来的长足发展。

首先,小组成员先确定了“细节描写”专题的教学板块,其中分为“分作板块”“课程资源”“读书驿站”“精彩随笔”“轻松一刻”等一级板块,而在“写作板块”之下又细分为“记叙文”和“议论文”两个二级板块。在“记叙文”之下又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情节的一波三折”等细分的三级板块。这个板块的选定既考虑了高一年级的学情,又尽可能照顾到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学习的轻松愉悦性。

其次,随后组员拟定上传资料并对资料项目进行细致划分。上传资料包括教学PPT、视频、音频、美文欣赏、名著片段赏析、学生习作及评析。以上的内容,在筛选的时候,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内容紧贴教学目标;上传的资料不仅能用于课堂,还可用于课后的巩固重温。例如美文欣赏和学生习作评析就有课后导学、温故知新的作用。上传后又对资料项目进行细致划分,以便给学生以清晰的指引。组员们在平台上构建类似“文件夹”功能的框架时候,会按照文件类别进行划分,而不是按照某一教学内容或专题划分。譬如,会划分出课件区、视频区、音频区、美文欣赏区、学生习作区等。而在同一区域内,则会根据教学需要,上传不同专题的内容,譬如同在课件区,可能会有关于“记叙文细节描写专题”的课件,也可能会有关于“高一议时评写作专题”的课件。

最后,在评价方面组员们考虑虚拟社区是要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多元化,故利用虚拟社区的评论、回复的功能,进行这种评价平台的构建。例如,在每篇文章之后开放评论功能;在某些文章之后,增设评分功能;开放平台发帖子和回复的功能,让学生可以在虚拟社区自由发文、评论、评分。

在语文组利用学习主题社区开展实验课堂时,他们认为社区的运用把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上的使用,一是课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入虚拟社区进行学习。例如,示范课“荷花淀”中,教师把教学分若干环节进行:试听社区上音频→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虚拟社区观看视频→虚拟社区发帖区上传随堂文章→社区上对上传文章评分、点评、回复→课余在社区修改文章,回复点评。

二是化学组。

化学组以“我与化学”为主题板块,制定“利用虚拟社区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核心,展开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首先,开展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在进行有关实验探究的同时,把过程拍成录像,发到虚拟社区中心,供同学课后或上课时观看,进行研讨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同时,利用录像的可重复性,在虚拟社区中对课堂上观看不清晰的现象可反复近距离观看,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

其次,基于虚拟社区的平台,组织学生讲评试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改变传统老师对试卷进行讲评的模式,探索在学习主题社区上由学生自己进行试卷讲解。把班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每个学生轮流作评卷人,老师提前把测验卷分发到负责评卷的学生手上并给出试题的答对率和答案。以小组为单位,把讲评内容按知识点布置到各小组,例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组成;“四同”概念“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化学用语;化学常用计量;物质的分散系等。要求讲评人能结合测验的情况对易错题进行分析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推断在讲解时其他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在课前做好如何回答的充分准备。学生把准备好的资料传到虚拟社区中,包括讲解中用到的例题、习题,可以用幻灯片或WORD文档,便于讲解时使用。

再次,开展探究性学习,把教材内容与生活中的相关化学问题结合起来。

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情景素材,深挖教材内容,以身边的物质为切入点,借助虚拟社区,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例如,在复习氨与酸的反应时,新闻媒体恰好在对少数无良肉贩私售死猪肉的事件曝光,于是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如何检验猪肉是否新鲜。利用网让学生查阅有关信息和化学知识,使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很自然地创设出一个问题情境。

三是信息技术组。

实验组的教师们发现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问题提出的能力”会根据他的学习水平出现明显差异,而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提高他们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概念理解、培养独立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等。而学习主题社区从传统的“独学”变成“群学”,是学习结构从“封闭”变“开放”,最终使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建构”,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提升有帮助并着手从“培养问题提出能力”的实施过程进行研究。实施过程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由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示范性、科学的指导,而问题的提出遵循Bernice McCarthy在4MAT 模式中采用的四何问题分类法,即“是何、为何、如何、若何”, 指以 What ,Who, When, Where 为引导。 这类问题易于产生思维迁移(角色迁移和情境迁移), 使学习者获得创造性的知识。根据这四何原则,让学生对提出问题的方法及每个问题涉及到的层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阶段:经过一段时间对问题提出方法的学习后,让学生尝试对将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提问,在这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价,指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或哪个地方需要再考虑深入一点的。学生之间也可互相评价、交流等。

四是德育组。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使受教育者感受不到教育的存在而它又确有其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活动”则是达到这种教育境界的有效平台。课题研究中的学习主题社区将信息网络技术与我校“青年志愿者”专题活动整合,使活动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使学生参与积极性更高,主题活动达到的育人效果更明显。

首先,社区上开辟“青年志愿者”学生论坛。学生就活动中出现的疑问、心得、建议与其它同学、老师、家长、社工们进行网上交谈,便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即时反馈及记录。

其次,开展专题视频讲座。邀请各行业资深志愿者进行“志愿者服务技巧”等讲座,拍录成像,放在社区上,让学生随时参看。

再次,共享网络德育资源。把我校“青年志愿者”系列活动,例如,“西关小屋”“绿主义工”“一元一善”“科技进社区”等活动的活动方案、活动相片、活动心得放到资源区中,让学生们分享活动的乐趣。

二、研究应用效果分析

研究在大量访谈基础上制作了学习主题社区应用的调查问卷,问卷以里克特式五点量表的形式进行测查,主要包括:课堂教授的效果调查、学习主题社区中学习活动效果调查、学习主题社区的应用效果调查、社区内的成员活动对学习主题社区的反作用调查、学习主题社区的影响因素调查。

(一)传统课堂讲授对学习主题社区内学习有帮助

问卷首先对课堂现实讲授和网络虚拟学习相结合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调查,数据体验出明显的积极趋势,说明社区成员对学习主题社区应用中加入课堂讲授环节的支持度非常高。

(二)社区内分组协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成员对社区内分组协作学习效果做出了积极的评价,通过调查发现,有老师或是导学发起、参与和引导和话题,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因此这种对老师或导学依赖的不良性思维倾向,在今后社区学习中应注重加以引导,真正体现社区成员的平等性和自由性。

(三)社区内的评价有助于促进社区成员发展

在调查数据内显示,社区中对社区内的成员自我评价、组员评价、教师评价及自动跟踪评价四种评价方式的结合,有效地保证了评价的及时性、客观性和过程性,为社区成员的良好发展直到了促进作用,受到社区成员的认可。

(四)社区动态资源是社区成员的长期思维结晶

社区成员对社区内的课程资源、技术资源、历来资源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评价;对于社区成员自身创建的知识资源(如在小组讨论中的发帖和回帖内容)社区成员同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表明由社区成员自主创建的社区资源在增加成员知识量的同时,激发了成员自主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体现了社区成员的主人翁精神。

三、应用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学习主题社区的应用受到了4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平台建设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学习目标形式因素。其中,学习主题社区的服务模块课程研修、小组学习、智能评价等都应体现着教育虚拟社区的实质(由社区学习活动而逐渐形成社区情感),而不是简单的教师传统授课的网络移植。而师生关系中,教师就从单一的教书者、知识的灌输人逐渐转变成为社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对于社区成员学习活动中的疑问和问题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纠正。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成员社区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内外虚拟社区可视化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