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07-04 07:43图尔荪妮莎麦提库尔班
俪人·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记忆历史

图尔荪妮莎 麦提库尔班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概括、记忆能力、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高中学生的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呢?

一、概括、记忆能力的培养

(1)在概括能力的培养方面,我在教学中采取的步骤是:第一,选择文字材料,开始时要选择对学生没有文字障碍、语言平实的课文,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选择补充的文献资料。第二,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概括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缩字法”和“缩意法”。第三,教师进行概括能力训练的示范。第四,学生进行模仿概括,然后交流得失,改进思路和方法后再练习。

(2)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而学生往往反映“记不住”。我采取的方法是:

首先,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 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其次,要求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如有很多同学容易把东汉时出使西域的班超同《汉书》的作者班固搞混淆,我就对同学们说:“出使西域是走着去的。”说完就在黑板上写了个“走”字旁特别突出的“超”字,同学们看后顿然醒悟,马上意识到出使西域的不是班固而是班超。

再次,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 ,可抓住莱克星顿枪声、组建大陆军、《独立宣言》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和英美和约6件事即可。 记忆纲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第四,记忆示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用示意图表示,学生易于掌握并记准。

如: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变化,我设计成下列示意图,一目了然,易于记忆。

禅让制→世袭制→军功制→荐举制→士族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平时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 ,如試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去分析。比如,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有些在历史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有些反面人物,干了许多坏事,但也不能抹煞他一生中干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

第三,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政治中的理论中民族形成的4个要素可指导历史中分析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要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数学上的统计比例知识 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 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学好历史,分析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要害。我在教学中主要从历史的分析、阶级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用现在“打破大锅饭”,反对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的主张当然不行。平日的强调和潜移默化,学生就会有一双历史的目光。

其次,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 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例如,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调整有利于当时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就应肯定。苏联牺牲波兰人民利益与德国法西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应否定。

第三,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历史材料就得看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地点、类别 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问答题则要逐字逐句,默读三遍,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绝不能瞅上一眼 ,草率答题。不然就有可能把“俄国”答成“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 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误为“法国大革命”等。

四、应变能力的培养

试题千变万化,学生的应变能力相当重要。我在平日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1)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要求多思考相关问题。如: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 战,一致抗日”主张。我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国际形势、共产国际七大、国内形势、影响及国共二次合作形成等 ,加深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应变能力 。

(2)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书上有“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面目就焕然一新 了”。引导学生考虑“革命面目新在何处?”能否用中共成立前后各30年的史实证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你又如何证明?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历史理论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记忆历史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记忆中的他们
新历史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