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5-07-06 03:01陈娅娟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语言

陈娅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也是最能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的语文能力,因此作文教学理应是最受重视、最能见效的教学。如何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搞好作文教学工作呢?在此我仅就教学实际和我的教学感受,不揣庸陋,形诸笔墨,浅略地谈谈我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有太多的作文教学流于形式,充其量只是个花架子;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就头疼;学生作文缺乏个性,人云亦云;学生写的考场作文不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载体,而成了蒙蔽学生真实思想情感的帷幕……这不能不说是当前作文教学的悲哀。当然,形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根据我国的教育传统,作文教学就是一种阅读教学,即提倡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古人曾讲过这样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阅读加模仿的教育,给学生一个模式,你再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把它填充完整就是一篇文章。有些老师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作文书.挑篇让学生背下来,认为学生就会写文章了。在这里我并不是反对阅读或模仿,相反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我要说的是我们教学不能仅仅只是将阅读停留在读上,而是要让学生从读中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吸取他的文章精髓,从而培养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将阅读感受加以创新变为自己的东西。然而,现今高中作文教学还是进行着阅读模仿写作,语文教材中虽有单元作文知识的介绍,但较为简单,难成系统,而且也没有《作文训练大纲》,语文老师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始终没有明确高中作文教学思想和方法上的特定要求,只能自成一套。

2.作文训练中的知识化、模式化压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现在的高中作文教学已经难成系统了,语文老师在上作文课时,大都把作文课上成了作文知识传授课,通过学生对作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作文水平。试想,当教师把具体可感的文章变成抽象的知识,那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所剩无几了。还有很多老师出于功利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有一个好的作文分数,在平时作文训练时就很注意传授作文的常规写法,并把它形成固定的模式。更有甚者,让学生背会规定的所谓的“万能开头结尾”,这些做法对于一些连作文门路还摸不着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用处,但在高中,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只会压制了他们活跃的思维,好比是八股文,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思想僵化,过早地形成呆滞的文风。

3.作文教学的内容脱离生活

写作应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的,它与生活理应是鱼水相融的。而现在高中作文教学则过分强调作文所承载的教化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小就说假话、说空话的习惯,而恰恰真正忽视了学生修养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由于面对的学生都参加高考,高考选拔迫使师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应试作文。应试作文的练习,确实提高了学生快速写作的能力,但有局限性,学生以为写作就是记忆的表达,技巧的运用。学生经常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写作动机不是由于生活的触发,写作目的也不是应用于生活。学生个人狭隘的思维阈限造成了无米下锅、闭门造车、个人主义这样的倾向。语文课程应试教育在写作教学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对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来说,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永远只是一个过程,而绝不可能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解决这些问题,解除目前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种种束缚,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作文的主人,从而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发展他们的语文素质。我们并不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作家,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会用笔表达自己的思想,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作文教学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根据《教学大纲》和现行教材的编排体例,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

高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练好记叙文体。淡化文体不是取消文体,分项训练,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

高二:练好议论文体。结合《议论要有理有据》《议论要有条理》《做点辩证分析》进行训练。

高三:着重审题能力和发展等级进行训练。力图通过训练使其作文达到基础等级的上限或创新等级。

二、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心得

学生习作同文学创作一样,是一个包括“触发——酝酿——表达”三个阶段的系统有序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建立在学生自身积累基础之上,鉴于此,我将之分解为“厚积——善思——巧述”等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1.厚积

庄子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同理,离开了积累,写作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积累永远是写作的牢固基石,唯积累才可丰厚,唯厚积才可畅发。我提倡的积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素材的积累。写文章离不开丰富的素材,想象的放飞离不开丰富的表象。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全面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与生活,随时记录令自己感动、令自己思索、给自己启迪的一事、一物、一人、一景、一情,并时常把读。同时,教师要广开信息之源。我所教的两个班级每天中午都会有十分钟的读报时间,班里每个学生都会轮流上台给大家读书读报并淡自己的看法,这些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学生吸收了各种有益的信息,开阔视野,为想象力的培养打好形象基础。我还鼓励学生多做摘抄,做笔记,写周记,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落实中,老师要定期检查积累本,每学期要抽出两节课时间搞成语故事比赛和名人轶事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热爱写作,并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2)灵性的积累。灵性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外化,在作文中呈现为生机勃勃的创新表现和明朗的极具个性的表达。引导学生读名著、读经典、读厚重的传统文化,读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读出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对社会的洞悉、对复杂人性人情的体认。积累灵性,就是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创造,鼓励学生创新,细心呵护学生作文中灵性的表达。更要求老师要善于为学生铺设一道厚实的人文背景,为学生设计一种诗意和艺术的氛围。我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艺术爱好,或书法,或绘画,或乐器,或摄影……美是相通的,学生艺术触角一旦深入以后,常能激发出学生作文的美感。长此以往地积累,可促成学生的人文情怀,创造精神和审美意识。

(3)知识的积累。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使学生学会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会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使学生通过模仿来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在评析课文时,适合进行作文教学的,要着重分析作家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构思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抄袭。学生如能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2.善思

当我们有了积累和感悟,唤起了内心的创作欲时,并不是马上形诸文字.还有一个运思炼意、精密构思的阶段,即所谓的“酝酿阶段”。此阶段要完成提炼素材、立意、选材组材、布局谋篇等一系列思维任务,这一切都需要思维快捷、流畅、高效地运转。因此,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我认为可从三方面人手:

(1)丰富情感,用心体悟。作家王蒙有一段名言:“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这昭示了一个写作真理:敏锐的感知取决于自己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一定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一颗“多情善感”的心,其思维的触觉肯定是迟钝的。唯有真情投入,才能真情袒露。我非常注重情感教学,文章本是感情之物,无论是课文讲授还是作文评改,都应做到以情为本,导之以情。关于训练方法,我采用“设置情境——体验情境——描绘情境”的训练模式。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体味人世真情,敢于袒露自己的本真,形成自己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勇于袒露真情的赤诚。

(2)关注细节,体察入微。作家曹文轩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本领并不在对生活强信号的接受,而在于接受生活的弱信号。”这对弱信号的接受即需要感觉思维的敏锐品质。在教学中,我通过一系列作文教学内容,唤醒学生对过去经历过、感受过、思考过的人物情态的体验,从而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易被忽略的细节,从一簇不起眼的小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丝浅笑,一抹思绪中捕捉其表现生活本质,揭示人生底蕴的“信号”。发掘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而养成学生关注细节,细致观察的习惯。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生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所感觉到了的事情,而主要是指与其心灵发生了价值联系,激发其思绪的那部分生活。学生不能只是以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参与生活,而要全身心地融人生活、拥抱生活,注重亲历,注意体验,做生活的有心人。

(3)创新训练,培养个性。新《课程标准》鲜明提出“珍惜学生独特的感情,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给学生一个不同的发展空间”。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写作的灵魂,而创新往往就是在学生自由的写作中孕育和生发出来的。青少年天生具有创新的潜质和潜能,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但又是极其重要的。关键在于:一是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同时又要有创新的眼光,任何时候都不放过每一个学生、每一篇文章中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及时表扬,以激发其自身的潜力,使之自然生成。二是教师要打破束缚想象的条条框框,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想象的情境,开拓想象的空间。三是要掌握正确有效的训练方法,如课文复述、看图作文、续写、改写等。换言之,只有找到了学生与生活的契合点,才能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才能赋予作文鲜活的生命和鲜明的个性。

3.巧述

写作的最后阶段是“表达”,是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外化为语言文宁的过程。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有了独到的见解,还要用最好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作文的“诗意美”。怎样才能“巧述”?离不开以下四个方面:

(1)真实、自然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将生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地写出好的文章。只是一味地在那里编造生活,那样的东西是不真实的,终究是不会有人去理会的。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哪怕是写得很枯燥也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值得赞扬的。要感动于学生没有在面向文章时套用现成的模式,而重视从生活中提炼、舍取、改造。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逐渐领会语言鲜活的美、自然的美,从而摒弃华而不实、言之无物、过分堆砌的文风,做到“我手写我心”。

(2)语言鲜活。鲁迅先生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官,形美以感目。”他说的是,语言要有文采,才具有表现力、感染力甚至冲击力,才能打动读者,抓住读者的心。语言是文章的装饰材料,富有文采的语言,在外观上会引起读者的注目。要写出有文采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从语法、修辞、逻辑上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平时多欣赏文情并茂的文章,积累知识,丰富词汇。好的语言、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浸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语言。

(3)有文体意识和读者意识。不同的文体有其不同的规范,它们在结构样式和语言特色方面各异其趣。所以,我要求学生具备文体意识,掌握文体各自的特点,恰当地表述。另外,也要告诉学生写作要有读者意识,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读者,读者对象不同,其表达也应不同,如写日记和作文,因为读者对象不同——日记往往是自己,而作文则是老师、同学等,那它们的笔法是迥异的。学生树立起读者意识,就可能在表达上最大限度征服读者、打动读者。

(4)学会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一般来说,学生比较害怕修改自己的文章,大都不知道如何改起,这与其说是没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还不如说是缺乏修改和认识自己文章的能力。重新修改自己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提高的过程,我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一定要打一个草稿,这就是希望他能在最后定稿之前还能再对自己文章的表达做一个深化和修正以求让自己满意。只有这样时常约束自己,才能够不断地达到自己认为成熟和完美的境地。

当我们通过努力,培养起了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创造性思维素质、深厚的人文情怀后,他们就进入了一个写作的胜境: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举轻若重,纵横驰骋;风行水面,自然成文。诚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语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