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柔性对外文化传播的魅力与启示

2015-07-07 05:42袁宙飞
艺术百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

袁宙飞

摘要:艺术教育因艺术的感染力和跨语言性正逐渐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日本文化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艺术学院下设的日本馆艺术课程中,通过环境营造、感知体验、特色活动等方面进行柔性的对外传播,广受国际学生及当地民众的喜爱和认同。这种别具特色的以艺术教育方式进行的文化传播为我们带来了启示,即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需确保文化传播的保真性、感染力、可持续性和共生性。这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价值。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艺术教育;对外文化传播;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日本馆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Charm and Inspiration of the Exquisiteness of Art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king Art Curriculum Set in the Japan Pavilion

Established in Champagne Campus in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YUAN Zhou-fe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Confucian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对外文化传播作为提升国家形象,改变国际地位,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软实力竞争方式,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已显得尤为重要。在异域,如何提升与创新传播本国文化的途径与手段,使他国民众认同与接受,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议题。艺术是文化表达的最高形式,具有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跨语言性和直接呈现特性。作为艺术重要普及方式的艺术教育,在培养民众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同时,在对待本民族文化的异域传播中具有不可小觑的柔性扩散效用。笔者在对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期间,深感艺术教育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所体现出的巨大优势和长效价值。特别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的日本馆以茶道为基准的艺术教育极具代表性。为此,笔者在学习与研究期间,全程参与了其全年的全部课程和活动。以学生学习和教育者研究的角度,对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的日本馆起源、课程结构、教育特色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日本馆艺术教育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所给予的启示,以期为中国文化的对外柔性传播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日本馆起源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以下简称“伊大”)建立于 1867年,是美国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世界大学排名第 25位。日本馆(Japan House)以茶道为基准的艺术课程就下设在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美术与应用艺术学院(College of Fine and Applied Arts),并以艺术教育的方式对日本文化进行循循善诱的柔性传播,使日本文化广受国际学生和当地民众的喜爱和认同。

伊大日本馆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64年,最初源于伊大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及驻科润纳特中心(Krannert Center)表演艺术家昭三佐藤(Shozo Sato),开设的日本艺术与文化课程。因课程广受学生喜爱,十多年后,学校将一栋古老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专门划拨出来,成立了日本传统艺术文化教学中心,这便是日本馆的雏形。随着昭三佐藤的退休和伊大校园的重新规划,自1995年开始,日本里千家茶道基金会(Urasenke Foundation of Tea),伊利诺伊大学基金会(University of Illinois Foundation),伊利诺伊大学日本同学会(Japan Illini Club),日本世博会纪念协会(Commemorative Association for the Japan World Exposition),日本基金会全球合作中心(Japan Foundation Center for Global Partnership)等官方及民间社团力量共同为日本馆新馆建设筹募到30多万美元。1998年,具有典型日本和式建筑风格的新日本馆竣工,由伊大艺术与设计学院清美宗纪(Kimiko Gunji)教授担任日本馆负责人。随后,基于清美宗纪教授在伊大日本馆的国际关系及促进日本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杰出贡献,日本天皇授予其至高的旭日勋章奖。自2012年起,日本馆的新负责人由伊大艺术与设计学院平面设计系主任詹妮弗·宗纪(Jennifer Gunji)担任。自此,学生及民众开始在这个别具日本风格的场馆中感知并学习非美国本土的异域文化(图1)。日本馆致力于日本传统艺术教授,不仅仅对全校学生开放,而且也面向社会公众。据伊大日本馆统计仅2013年的访客数量就达3600多人,除去节假日,平均日到访量20多人,成为当地重要的日本文化传播中心。

图1伊利诺伊大学日本馆(笔者拍摄)

从日本馆的成立和发展背景可以看到,日本馆是在伊大的校方支持和日本官方与民间组织共同努力之下建立的。这种官方与民间的共同认可,为日本馆的课程及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内外支持保障。一方面,日本馆的设立得到美国知名公立大学的认可,保证了日本文化对外推广平台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另一方面,来自日本国内艺术组织及民间社团和艺术家的支持,为日本文化艺术的输出提供了源动力。此外,日本馆的负责人也一直是由在艺术领域造诣颇深的美籍日裔教授担任,这确保了日本文化艺术在传播过程中艺术审美品味的保真性。

二、日本馆艺术课程结构

日本馆的艺术课程作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最受欢迎的特色课程之一,每学期网上开选课程的第一天就已经被学生选满,许多优等生因有优先选课的权力,往往借此提前一天选此课程,这无疑使点选其课程成为了热门“抢购”行为,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为何大家对此课程如此狂热呢?

1.课程主旨

日本馆的建馆宗旨是通过提供学术、文化及自然场域以促进和提升日本文化及与其相关的亚洲文化影响力。“我相信当人们体验了异域文化时,他们会更欣然的接受世界各地的文化。希望通过对日本传统艺术和审美的体悟,人们彼此间能更为包容和尊重。只有拥有广阔胸怀看待世界,才会迎向我们共期的和平。”①围绕这一建馆主旨,日本馆选取了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于一体的茶道艺术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教授课程。茶道是日本最具民族表征性的艺术,涉及漆艺、陶艺、竹艺、雕刻、书法、绘画、建筑、服饰、烹饪、礼仪等诸多领域,具有日本文化的代表性,是日本文化和艺术的浓缩精华。而茶道中所传递的“禅茶一味”的思想,及“和、静、清、寂”的精神境界是对日本文化最好的诠释。“通过对日本美学和文化的学习及体验,以期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日本美学理念如何渗透到日本文化的多层面,这些理念可能将会有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和理解。课程中学生将有机会亲自从事茶道,花道和日本烹饪。”②基于这一教学理念,在茶道传授过程中,极具仪式感和表演性的特点使课程极富趣味性和参与性,这远非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一般艺术赏析课程所能匹敌的。这种个体的参与性与美国文化中所推崇的互动性有非常高的契合点。

由此可见,文化在对外传播中,以教育课程为传播途径时,选取何种民族文化形式作为文化的传播依托是非常重要的。而艺术的跨语言和直接呈现的感染力使其在文化传播中具有决定性优势。但在实施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播过程中,艺术形式的选取需要考虑多方位因素,首先所选取的艺术形式要平易近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常常触及,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次,要便于异域民众学习,因此对技能入门的要求不能过高,不至于高难度的技术使之曲高和寡,令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反而增加了文化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最后,这种艺术的形式要有较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只有让受众感同身受,文化的传播才能有渗透力。

2.实施方法

日本馆艺术课程下设在美术与应用艺术学院分属的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课表中,实施全校公开选课,属于非西方文化选修课,3个学分,每周1次,每次160分钟。伊大对学生所修学分的课程设置中设有针对异域文化选修课程的固定要求,比如本科生必须修满18个学分方可毕业,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多元了解。日本馆艺术课程的固定学费是75美金,这包含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所需的茶具使用,制作甜点所需的食材,鲜花的购买等课程基础材料使用。

日本馆艺术课程是开放性的,不限于艺术学院的学生选择,很多工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也来学习其中的艺术课程。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和评分体制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以茶道为例,其课程的内容往往会分成几个部分,不仅仅是茶道中的侍茶和点茶,还会融合许多日本传统艺术的介绍和体验,比如日本的花道、建筑、园林、服饰、戏剧、饮食、传统艺能等。而每个部分的结束会以实际操作或小论文提交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对自己的体悟做一个展演性的讲解,比如对日本四种艺术审美的理解,华贵之美(HADE)、单纯之美(SHIBUI)、简洁之美(IKI)、侘寂之美(WABI-SABI)。因为是文化公共课,会有世界各地的学生选修,所以在分析日本四种审美形式时,教师会让学生选取自己本民族与之可能会有所对应的艺术品加以介绍和呈现,例如中国学生选择传统中国绘画艺术,韩国学生选取了传统韩国服饰艺术,美国学生选取了产品设计艺术等等。这可以考察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为世界各地不同艺术的交流呈现一个舞台。

春季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有机会邀请一位朋友参与茶道仪式(Tea Ceremony),也就是学生在日本馆中亲自以日本传统的方式为朋友演示整个茶道的过程,并为朋友侍奉一碗抹茶,整个过程持续30分钟。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日本传统茶道及其文化礼仪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借助学生邀请的朋友通过社交的扩散效应,让更多的人了解日本馆及日本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文化衍射。

而在秋季课程全部结束时,时逢学校寒假前夕,日本馆会在课程最后2周让每位学生设计一份具有日本艺术美感的请柬作为考核,还会让学生尝试互为对方制作怀石料理作为答谢宴。同时,日本馆也会邀请校方领导和对日本馆做出贡献的捐赠者出席,而学生设计制作的请柬也会像艺术品般呈现在答谢宴的展示墙上。这既是对捐赠者的回馈,也为捐赠者提供了对日本馆所做捐赠的监督,体现日本馆在对外文化中存在的价值。

由此可见,文化传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主题的选取是极其重要的,它代表着民族文化的整体性格,文化主题的教授直接影响民族文化在异域传播所呈现的形态及被接受程度。在文化传播初始阶段,那些相对贴近民众生活并能艺术化和美化生活的,初学门坎较低的文化主题,更能为受众所接受并参与实践。在文化主题传授过程中,多样化及国际化的实施模式是课程顺利开展及推而广之的重要保障。

三、日本馆艺术教学特色

1.环境特色

日本馆艺术教育以茶道艺术为基准,而茶道是地缘性艺术,因此对环境要求很高。因此日本馆在选址和建造上也颇费心思。日本馆坐落于伊大校区南边,远离校区中心,广袤开阔,绿草丛生,清静幽雅,非常吻合日本传统茶道所追寻的宁静闲淡的环境空间。来此上课并非传统意义中的课堂空间,更像是一次郊游,远离喧嚣,给精神世界一次空宁的体验。日本馆的主体建筑构造在秉承传统日本茶道的要求同时也融入了部分现代元素,以适应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馆中分为办公区、茶室区、教学区以及厨室区。其中茶室区是严格按照传统茶室建造,共三间,分别有大茶室,正茶室和小茶室③(图2)。大茶室和正茶室前方是学生上课区域,设置较为现代的桌椅。这种即保留传统又添加现代教学环境空间的设计,一是便于观摩茶道,二是便于那些不适应榻榻米跪坐习惯的外国学生坐在椅子上参与课程。茶室的茶龛中时常摆放日本的传统艺术品,悬挂着体现禅宗精神的日本书法和绘画,下方陈设茶花④,旁边摆放香炉或香盒等精致的器物艺术品(图4)。因为茶道“一期一会”⑤的精神,每次茶道课的茶龛中所陈设的书画、茶花、器物等艺术品皆有不同,老师也会为每次展示的艺术品及其中所体现的茶道精神进行讲解。这为展现日本传统艺术和体悟日本文化精神提供了生动的体验空间。

图2伊大日本馆茶室(笔者拍摄)

图3伊大日本馆茶室图4伊大日本馆茶庭(笔者拍摄)

在日本馆主体建筑东面便是茶庭(Chatei/ Tea Garden)和枯山水(Karesansui/ Rock Garden)。茶庭分内外“露地”(Roji)⑥,分别设有小茅棚、石质洗手钵、尘穴、内外厕、石灯笼等。茶庭中种植各种常绿低矮的草木,并以飞石铺路(图4)。馆的西边则是枯山水的园林景观,白砂细石铺底,稀疏叠石,绿树做屏,体现日本文化中简素枯淡之美(图5)。枯山水旁的池塘将伊大的校园风光与日本馆巧妙的衔接,使日本馆在校园中既不突兀又独具特色,大有市中之山居的感觉。

这些得忘于市的外部环境空间对社会公众是完全开放的,吸引了许多美国当地居民前来参观。而出于对馆内设置的好奇,每逢日本馆的活动开放日,许多学生和美国当地及周边居民驱车前来参加馆内活动,并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体验一次日本的传统茶道艺术。其中有许多人在参观完之后,成为日本馆的会员,并自愿为日本馆出资,而整个日本馆的运转费用基本都是依靠各方赞助。笔者曾采访过当地的居民为何驱车远道而来参加日本馆的艺术活动,回答几乎一致,一方面他们认为日本馆的环境构造非常独特,具有典型的日本建筑风格,给他们一种全新的异域体验;另一方面,日本馆的艺术课程让他们能够有机会了解外国文化,同时“禅茶一味”的思想,可以让他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生活,而这种“此情此景”的体验可以放松自己,是一种美的享受。由此可见,将独具特色的文化自然和民族精神巧妙的融合,具有极高的审美魅力。这种原景式的环境空间审美体验在域外文化传播中,不但可以增进文化的亲和力,而且保证了文化的原真性,有利于大众对文化原生态的认知。

图5伊大日本馆枯山水(笔者拍摄)

2.感知体验

在异域文化传播中,感知的接受是更为直观和有效的,具有特色的感官认知可以加深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染,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感知的独特体验性增强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记忆,更易于引发文化共鸣。日本馆在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具有特色的感知教育。这也是为何日本馆艺术课程在伊大人气极高的原因。

(1)视觉感知

人类有效信息的获得,80%来自于视觉。视觉成为感官认知中最为重要的接受方式。日本馆不仅利用特色的和式环境使其课堂氛围具有极强的异域视觉美感,而且在诸多的课程细节中也处处着重于体现日本文化的独有视觉表征。例如每次茶道课程,主讲教授都会穿着不同颜色及式样的和服,进行茶道表演和授课。与此同时,教授也会对某些和服的色彩、式样、绳索坠饰、腰带花结、发髻所代表的含义,以及适用于何种场合或仪式等进行逐一精简介绍。一方面,借用课堂教学时空展现了日本传统服饰的美感,增加了学生对日本艺术的审美理解;另一方面,服饰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动态美的传达,为学生提供近距离的欣赏和感受日本的文化传统,增进了对异域文化的多维度理解。

而每节茶道艺术课程中所呈现的不同茶花及茶室中悬挂的绘画书法艺术也用视觉感知的形式不断传递着日本的审美理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老师也会邀请日本的花道名家在教学中开设花道专题课程,学生亲自尝试几种具有日式美感的基本插花(Ikebana)形式,如盛花式(Moribana),自由式(Jiyuka)等。这种赏心悦目的视觉审美体验,在带给受众强烈感官文化输入的同时,受众积极参与亲自制作所产生的对异域文化理解的输出,即呈现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是感知和理解异域文化及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方法,能够加深记忆,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辨识度。

图6展示墙上的各种不同材质的花器(笔者拍摄)

此外,在日本馆中,专设一处日本艺术品展示墙,定期错落有致的陈设日本的传统艺术品,如陶制的茶碗(Chawan)或花器、竹制的茶勺(Chashaku)、柄勺(Hishaku)和茶筅(Chasen)或漆制的茶盒(Natsume)等(图6)。展示墙上也会根据不同的日本传统节日摆放各种独特的日本民族工艺品。比如日本女儿节时,会陈放各种各样的日本精致传统人偶等(图7)。学生每每上课都迫不及待去欣赏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课下之时会纷纷拿出相机或手机与艺术品合影留念,然后再将此发送于Facebook或其它社交网站之上与朋友分享,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一定程度而言,日本馆艺术课程的火热,是学生网络间的分享及口碑相传所促成的。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让受众自发的将其进行传播,艺术中诸多的文化精神和理念也会随之被异域受众所了解,进而逐渐衍射开来。此外,课堂中的展示墙的运用,是一种非语言的文化传递和接受途径,是一种静态的,易于保存收集和反复利用的视觉信息传达媒介,在艺术教育及文化传播中具有静媒介的跨语言的传播效应,是传统艺术文化有利的传播和推广平台。这是值得我们中国自身民族及民间艺术传播借鉴和思考的。

图7女儿节展示的日本传统人偶(笔者拍摄)图8伊大日本馆听雨(笔者拍摄)

(2)听觉感知

日本馆在听觉感知方面,一直遵循茶道中的禅宗理念,追求安宁静和之感。日本馆在新馆建造时就充分考虑了环境空间的幽静,故而选择在远离主校区的位置,虽“无丝竹之悦耳”却有“鸟鸣山更幽”的空宁。曾有几次课程中,时逢下雨,教授会专门停下讲课,让学生倾听雨声嘀嗒,体悟内心与大自然之间的声音,并解释在日本“禅茶一味”中“寂”的意味⑦,感受宁静的内涵,让学生亲自感受并逐渐亲近日本文化精神(图8)。有学生甚至感慨在日本馆的茶道课上,不像是在刻板的课堂上,而是更像在做精神瑜伽。这非一般文化类课程中会出现的景象。听觉的感知会加深情景记忆和联想,在文化传播的多维感知中,是触发同感和增加理解的重要因素。

(3)嗅觉、味觉、触觉感知及其他

日本馆艺术课堂中的另一种感知成为了日本馆对外文化传播的感官名片,那就是嗅觉。课堂中会散发着淡淡的清新香气,给人以身心的宁和,闻香便识日本馆的味道。日本馆的茶室中通常会在香炉或地炉内焚烧香团,焚香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净化空气,二是清净身心,三是驱除茶道中所需热水地炉烧炭之味。这种淡远的清香便是日本文化中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三雅道”的香道的体现。虽然,日本馆的艺术课程中并无单独开设香道课程,但老师会提解一二,学生若对此有兴趣,课下会主动询问或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其香道文化。这种主动的习得,促使文化传播过程中动力势能增加,推动了传播的效力。春夏季课后,许多学生不是立即离开课堂返程,而是时常在日本馆的茶庭(Tea Garden)中逗留片刻,享受一下分外清幽和特有的淡淡花草芳香之味。除了淡雅的香气萦绕鼻尖外,还有种味道是来此上课的学生们的大爱——品味茶前的甜点。由于每次的甜点都是当天新鲜出炉,食味之芬芳扑鼻而来。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嗅觉的官能刺激为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标上了特有的嗅觉印记,体现了文化自身的独特性。

民以食为天,任何人都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茶道中,品饮抹茶前要先品尝日式茶点和菓子(Wagashi),这种茶前的甜点是为了消解抹茶味之苦涩。而这份新鲜的甜意与淡淡的抹茶味道成为诸多学生每周来此上课的动力之一。茶点除了精巧的造型,还要体现出日本节令的更迭。课程中,时逢日本不同的节令会奉上不同的茶点让学生品尝。与此同时,老师会对茶点所对应的日本节俗,以及日式甜点所体现的日本审美趣味逐一讲解。这种“寓教于味”的教学丰富了异域文化的感官体验,让学生愉悦中学习和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习俗及生活,而这种食味之艺术的体验更富有文化的亲和力,易于让人们亲近其所不熟悉的文化,在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极具渗透性和感染力。

这种食味之艺术,学生是有机会亲自体验制作的。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诸多的日本饮食文化,并接触到制作各种食物的不同器皿。而这些器皿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这些诸如陶制的,木质的,竹制的,漆制的等各种不同材质的器皿在触觉感知过程中,也传递着日本文化对日常生活艺术和审美的体现,极具文化暗示性。通过亲自使用、触摸和感受,有助于文化传播的全方位接触,丰富了对异域文化的多元感知。相对于视听感知的显性文化传播,不经意间的嗅味触的感知,是隐性的文化传播,更具潜植性。

除此之外,在整个课程学习中,学生也会简单的学习日本传统礼仪,例如每次到日本馆上课要求必须脱鞋穿白袜进馆,进馆前要在净洗处(Tsukubai)按一定仪式净口手,然后对每间茶室所悬挂的书画参赏致敬。品用传统抹茶时,会以日本礼节跪坐榻榻米之上,行日本答谢礼仪等。尽管大部分学生忍受不了长时间跪坐榻榻米,行答谢礼后便盘膝而坐,但这种跪坐式的礼仪也让学生对日本文化有了深刻的体验。

此外,为了使国际学生便于感知和学习日本传统文化,课程最后的茶道仪式考核也因地制宜的降低传统礼仪学习的难度,学生无需痛苦的跪坐于榻榻米之上,转而以非正式的相对现代的案桌式茶道仪式进行。举手投足间的简单礼仪要求,体现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因地、因时制宜,极具包容性的适当降低传统文化学习的门坎,有利于异域文化传播受众的积极参与度,不会因传统礼仪的难度和过分束缚而导致对文化的恐惧感和疏离感。

通过课程中感官特色的体验,可以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增加文化传播的趣味性。种种的感知体验不仅传递了文化传统中表层结构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它潜藏的传达了异域文化中深层结构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文化传播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是填鸭式死记硬背的输送,而应是更多的让每个个体去感知体验,赋予一种文化体验的驱动力。感知中的每一次个体体验,都是个体主动塑造对文化参与和记忆的过程,这种感知是接受和理解异域文化的重要结构特征和开放式渠道。多维度的感官认知增加了对异域文化的多层面的接受和理解。而艺术教育以柔性的艺术感染力给五感官能带来愉悦的精神体验,使文化的自我特征和陌生新异性得以良好的传达和沟通,促成许多隐而不见的文化内容得以输出,使受众逐渐形成心理势能,达到情感层面的认知和共鸣,是异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这一柔性的传播魅力有助于增加受众对异域民族接纳的可能性。

3.活动特色

日本馆在对外文化传播中,不仅在伊大面向学生开设公选课,同时还对社会公众开放很多艺术类课程和活动,例如花道,茶道及日本料理厨艺等,并常常以日本传统节日为该馆的开放日。开放日期间会邀请日本知名艺术家或民间艺术家前来表演和传授部分技艺。例如日本馆春季开放日时,会邀请艺术家讲授日本传统审美中结绳装饰艺术(Mizuhiki)的历史和技巧,参与者可以亲自赏玩编结。这不仅吸引了许多伊大的学生,而且也为很多非伊大的学生及当地居民提供了参与了解日本文化的机会。每逢日本的重要传统佳节时,伊大日本馆也会举行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在“节分”之时,农历立春前一天(2013年2月3日)会举行迎接春天的仪式,节日近似中国的立春。日本馆会撒黄豆,寓意去邪立新,为前来参观的小朋友绘制日本节分之时传统玩乐的纸质面具,并教授大家在宣纸上用毛笔书写“立春大吉”,解释其中的寓意及书法风格。这种多元化的艺术活动及传统节俗的开放式参与,成为日本馆文化传播的隐蔽性课程,隐于其行,藏于其表,这种交叉性,多向性,“葡萄藤”式的传播方式,其信息容量大,内容精度高,在有意无意间得以让受众习得其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和规范,并获得极高的有效信息回馈。这种使受众接受不属于本团体或社区的生活习俗、知识观念,既拓展了其视野又激发了创造力,从而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动力。尽管日本馆的课程及诸多活动曾源于中国,但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日本馆的这种善于让受众接受和了解的积极文化外交内容及形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深思的。

除此之外,日本馆对外活动黏性度很高,不仅是对日本本民族活动的参与,也会积极投入到区域性的文化活动事件中,比如伊大每年举办的亚洲文化节,日本馆会邀请日本传统鼓乐艺术团队进行太鼓表演(Wariki),深受热捧,场场爆满,成为整个亚洲艺术节表演的高潮,推动了伊大亚洲艺术节的认可及亚洲文化的传播。在对待美国本地域的重大事件中,伊大日本馆也会做出积极的反映和参与。比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日本馆联合伊大日本跨文化网络(Japan Intercultural Network),日本学生会(Japanese Students Association)及当地的各级学校共同折叠3000多只千纸鹤送到纽约为遇难者哀悼祈福。这些积极的参与区域性文化事件为日本馆树立了良好的文化形象,也为其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辅助性桥梁。文化要想超出其产生领域,必然要和其他文化建立一定的关联,这种关联可以表现在与其传播对象地域的文化、生活及重大事件的融合共生,通过这些因素沟通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建立起一定的文化联系,成为其传播对象地域文化生态中的一部分。

别具特色的环境空间、感知体验及文化活动是有效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伊利诺伊大学日本馆凭借这三个因素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很好的拓展了日本文化在异域的传播。艺术教育也使得日本馆的课程成为一种高强度的浸入式美学经历。这种美学经历使得受众从课堂感知的显性知识经验,到环境空间及特色活动的隐性思维方式及价值规范的习得,充满自愿性和自觉性,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四、启示

1.文化传播的保真性。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保证本民族文化精粹、核心理念、价值规范等在传播过程中不被曲解,原汁原味有效的呈现和传达是首要保证因素。伊利诺伊大学日本馆艺术课程从日式的环境空间、具有日本传统艺术及文化优良素养的负责人到本土传统及民间艺术家的参与等主客观因素,确保了文化在对外传播中保真性。

2.文化传播的感染力。艺术的跨语言性为异域文化传播提供强有力的审美经历。日本馆的课程以艺术教育的方式为受众提供了多维的感知体验。“与其师于物,未若师于心”,课程中“师物”的感知引发“师心”的对文化精神的理解,使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极具感染力,达到文化更高层面的理解力传播效应。

3.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文化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求传播途径的持久性,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及形式的多元化,才能保障其在异域的可持续发展。日本馆的艺术课程下设在伊大艺术与设计学院并作为全校公选课,为其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稳定的传播平台。同时,课程内容主题的多样性及传授形式的多元化为其文化传播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

4.文化传播的共生性。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必然与异域文化存在异质性,适度的因时、因地制宜,包容异己文化的适应性,在异质中寻找趋同,积极参与到区域的重要文化及事件中,从而达到“不同而和”的多文化和谐共生,促进自身民族文化在异域的推而广之。伊大日本馆课程中的现代桌椅专为不适应榻榻米跪坐习惯的外国学生而设置;课程结束时,专设桌案茶道对学生茶道仪式考核等。这些都适当的降低了传统文化课程的礼仪要求,给予了文化包容,增加了受众对文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美国911事件后,伊大日本馆三千只千纸鹤寄送纽约哀悼活动,也使自己文化融入到异域的重大事件中,体现其文化存在的价值,增进认同感。

五、结语

艺术的魅力之一是跨语言性,而艺术教育以一种跨语言的“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柔性姿态,成为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如何让曾经作为文化输出大国的中国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伊利诺伊大学日本馆以艺术教育形式成功的推广了日本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启示。当然,当下中国在对外文化传播中障碍重重并伴随诸多不悦,不仅仅是文化传播自身的问题,还涉及诸多因素,也远非一篇文章可以解决的。但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使其得以有效沟通和良好的传达是我们值得深深考量的事情。本文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一份参考,以期待中国能再创文化输出大国的辉煌,拥有强有力的外交软实力,树立有利的国际形象。

【附记】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感谢伊利诺伊大学日本馆负责人Jennifer Gunji教授、Kimiko Gunji教授和伊利诺伊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Nan Goggin教授所给予的关照和协助。(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参见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日本馆主页:http://japanhouse.art.illinois.edu/en/visit/about/。

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2013春学期茶道课选课表:https://my.illinois.edu/uPortal/render。

③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页。

④茶花是日本的传统插花艺术,是茶道环境空间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后来逐渐演变成花道。

⑤“一期一会”思想是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在其著作《山上宗二记》里作为绍鸥的教诲首次提出的。(潘洁敏《日本茶道之“一期一会”无常观在日本茶道中的体现》,《文教资料》,2012年第1期,第65-67页。) “一期”即一生,“一会”即仅有的一次相会,茶会中的宾主此时此地是一生仅有的一次机缘,应全情投入。引申为人生及其每个瞬间都不可重复,提醒人们要应珍惜当下,珍惜眼前。

⑥露地,取自佛经法华经文“争出火宅,安稳得出,端坐露地”。用火宅比喻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与之相对的“露地”则代表脱离三界之外的无欲无物无尘的清净境界。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以茶庭代表“清净污垢的佛的世界”。张建立《日本茶道浅析》,《日本学刊》,2004年第5期,第91-103页。

⑧Soshitsu Sen XV, Tea Life, Tea Mind[M]. Kyoto: Tankosha Publishing Company, Ltd.,1979.62.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
群众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关于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