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禄书刻序言考述

2015-07-07 06:03陈晓峰
艺术百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序言艺术作品

陈晓峰

摘要:抄本《十山书刻序》收录了清初李渔等33人为范国禄16种书刻所作序文33篇,内容可靠,归属明确。据此可了解范氏诸多散佚之书刻的具体内容,并作为揭示人物命运、诗文成就的重要参考。多数序言均属首次披露,保留了大量顺康之际文人别集失收之作,颇多正误、辑佚之功,也为考察诸人生平、交游、文学艺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文献。

关键词:范国禄;书刻;序言;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Forewords of Fan Guolu's Characters Carving on a Seal

CHEN Xiao-feng1,2

(1.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2. Fan Zeng Art Gallery,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19)

范国禄(1624-1696),字汝受,号十山,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以诗文名震一时,王士禛赠以“品格文章”一额,叹曰:“翩翩浊世佳公子,只属扬州范十山。”[1] 范氏肆力文辞,笔耕不辍,著《十山楼诗文杂著》且逾百卷。遗憾的是,著述散佚严重,世罕流传,规模庞大的书刻内容、成书过程不得而知。笔者近日访得《十山书刻序》,该书对考察其诗文著述、文学成就、生平事迹、社会交往等具有重要价值。

《十山书刻序》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抄本,编号为270188。每半页12行,行24字,无格。收录李渔等33人为范国禄16种书刻作序33篇,其中3篇收入作序者本人文集,方以智《〈十山楼诗〉序》见于《浮山文集》后编卷一,熊文举《〈江湖游〉序》见于《侣鸥阁近集》卷一,吴绮《〈十山楼词〉序》见于《林蕙堂文集续刻》卷四。1篇录入范氏传世《十山楼稿》卷首,为项玉筍《叙》,张文峙等7人所撰7篇序言片段辑入杨廷撰《五山耆旧今集》。这些见于刻本、抄本的序文与《十山书刻序》所录基本一致,仅无关文义处存在个别语词变更,因此《十山书刻序》虽为抄本,但真实性毋庸置疑。该书内容丰富又鲜为人知,价值自不待言。

(一)对了解范氏刻书内容提供了具体材料

《十山书刻序》所列范国禄16种书刻仅《十山楼文》、《十山楼诗》、《纫香草》、《扫雪》、《漫烟》、《秋深声》6种存世,其他10种或见著录,然语焉不详,或志乘阙如,文献无征,现可通过该书窥见各种书刻原貌。《离忧集》题中“忧”为居丧之意,陈远《序》曰:“昉乙未之秋,讫丁酉之腊,纪月两朞有奇,计诗百篇有奇。”范国禄父范凤翼(1575-1655),字异羽,号太蒙,累官至光禄寺少卿。明末黑暗政局中正道直行,急流勇退,坚卧不出,清誉满天下。《离忧集》收录范国禄为父居丧期间诗作百余篇,“或衔铭墓而诗,或答致诔而诗,即不必铭其诔,而往来感触偶然,率尔亦有诗。”答赠各界对父缅怀哀悼,遂成该集。又如《古学一斑》,何谠《序》曰:“出其古文、杂著以授予,訇声绚采,拔领新异,一空从前窠臼。”可知范氏古文、杂著独具面貌,同样深受时人好评。清初随着社会走向稳定繁荣,作家诗集中山水纪游占据了相当比例,范国禄代表了这一诗坛转变,各类“游草”成为创作的重要部分。李长科序《山游草》曰:“十山若拱若揖,若扆若屏,尽收之范子腕下。”是集为徜徉通州南北十山之作。程大吕序《江湖游》曰:“自吴而江右,自江右而楚,才三易月,辄至寸许。”游览江西、湖南、湖北,历时三月而成。喜越序《銮江游》曰:“与日夕之江风山月无异,取天地自然之声籁,适吾性情之用,发而著为诗歌。”是集记录放情山水的銮江之游。孙模序《听涛》曰:“广陵乃以涛壮,自是亦习言观耳,而范子易观以听。”枚乘笔下广陵涛奔腾澎湃,如今沧海桑田,盛况不再。范氏易“观”以“听”,敏锐捕捉,全方位呈现广陵涛的听觉审美。

(二)对评价范氏诗文成就提供了多重借鉴

清初范国禄著述宏富,其传世别集中仅存项玉筍1篇序言,《十山书刻序》另收的32篇数量可观,利于拓展和深化范氏文学研究。作序之人不乏文坛名流,如林古度、李渔、方以智、吴绮,更多是流落江湖的下层文士。既有同里诗友,如杨麓、孙模、陈远、陈世祥,又有远方交游,如润州喜越、四明王枚、南州熊文举、岚墅王淑卿等。撰序者地域、身份、文学思想多元,对范氏诗文加以集体审视,其间陈述当更能接近真相和事实,可作以下归纳:一、才思泉涌,自然成文。布衣文人是清代文学繁荣的中坚力量,范国禄堪称典型代表,以诗为业,孜孜追求“诗文不朽”的宏愿。举凡山水清华,人物瑰异,世情喧寂,陵谷变迁,备著于诗。其文学创作以自然为宗,成为了各家共识。“以澹通为体,以钜丽为用,以陶洒而近于自然为宗。(张文峙《〈十山楼诗〉序》)独爱月明,比花发于空山。偏临流水,皆以自然之韵,抒其不染之怀。更将独得之情,出以无穷之思。”(吴绮《〈十山楼词〉序》)范氏克服了晚明竟陵晦涩之弊,匠心独运,涉笔成趣,呈现出清逸之美,令人耳目一新。

二、缘事而发,兴会相赴。范国禄将诗文视作生命的体验和表达,与梅堪称同道知音,超凡脱俗,清新俊逸。其《咏梅》诸作物我交融,寄托遥深。林古度《序》曰:“为意深远,为句甚秀。于赋比兴具,而又出于赋比兴之外,有一段远想高致。”意远文秀,耐人寻绎,这与王士禛“神韵说”颇多相合之处,可见时代诗学精神。其诗文最鲜明的主题是山水和文友,其深层原因熊伯龙一语中的:“其胸中浩浩落落,不以富贵动其心,尤不以富贵而贫贱困其志。故能徜徉自得,翱翔寥廓之上,此汝受诗文本色之所以佳也。”(《〈江湖游〉序》)范氏深于情,工于诗,坎坷终身,游览涉历,兴到成吟,从侧面显示了当时普遍的文坛风尚和繁盛的文人群落。

三、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范氏超越清初唐宋优劣之论争,广泛借鉴前代文学遗产。“乐府以汉为宗,其古诗有陶、谢之遗音焉,其歌行合太白、少陵而一之,其近体又备极初、盛、中、晚之变也。”(周令树《〈十山楼诗〉序》)博采众长,表现出开阔的艺术胸襟和宽广的诗学视野,这与整个清代文学批评的复古立场一致。同时,由于家世、气质、才情等各种机缘,又能自成一家。“家学既有渊源,兄弟复相师友。其性深醇,故其辞质而不肤;其情笃挚,故其辞温而不削;其才豁达,故其辞辨而不支;其气纵横,故其辞逸而不促。”(谢起秀《〈十山楼诗〉序》)

范国禄倾注毕生心力,执着于文学表达和艺术锤炼,忠实记录了一介布衣的生命历程和心志沉浮,提供了了解清代前期下层文人生存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三)对了解范氏生平遭遇提供了重要旁证

顺治十二年(1655)范凤翼去世,这是范国禄一生的重要分水岭,诚如其《简周江左》中所言:“前此家不贫,而今贫矣。”[2] 因拙于营生,陵谷旦异。诸家序言也呈现了这一人生巨变,前期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富贵公子形象:“以隽敏之才,高世瞰俗,居无长物,而座上尊中有北海遗意,殆所称浊世翩翩者。”(徐波《〈秋深声〉序》)

范氏雅好诗文,意气豪宕,散财结客,领袖一方。各地文人纷至沓来,诗酒文会,盛极一时。后期诸人赞叹文思卓绝、情境妙合之时,提及其人生际遇曰:“辙迹半天下,游倦然后著书。(蔼蔼幽人《〈十山楼集〉序》)克绍箕裘,杜门著书,而遭逢不偶,落落不得意。(项玉筍《〈十山楼集〉序》)韦布藜藿,坎壈终身。(刘沐日《〈十山楼集〉序》)”

家道中落,衣食堪忧;困顿场屋,功名无望;身家破败,糊口四方,人生的重大转折由此尽见。尤其是叶瑀之序,具体揭示其人生道途的无奈辛酸:“十年揣摩,庶几入洛献赋,以光先业。奈数奇,而以其抑郁无聊之思,发之于诗,又借萍游以寄其况,其有大不得已于中也。”此条材料可纠正后代将其视为“遗民”的认识误区。范氏秉持济世情怀,投身科举,坚韧执着。其《时文自序》曰:“余自九岁始操觚,过庭受教以来,究心五十年于此。”[3] 潦倒风尘、屡试落第的情形下,求遇之心殊为迫切。“方拟决计入都援一例以希结局,不谓以文字之祸竟至破家。”[2] (《与王阮亭书》)“十年作京华之想,兼荷知己一片盛心,终以贫累相迫,失此事机。”(《寄王比部书》)[2]

虽然胸怀对功名的强烈渴望,无奈命运多舛,家族败落,尤其是康熙十三年(1674)因文字得祸,更是陷入万劫不复之深渊,寸步难行,郁郁以终。叶瑀陈述范氏由踌躇满志、惨淡经营到理想落空、万事蹉跎的失意人生,从具体视角呈现了盛世背景之下布衣文人苦涩屈辱的命运轨迹和精神世界。

(四)对深化清初文人研究提供了宝贵文献

《十山书刻序》保留了大量顺康之际文人别集失收之作,归属明确,内容完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一、辑佚。33篇序言中多数属于首次披露,未见称引,分别为:蔼蔼幽人、项玉筍、刘沐日《〈十山楼集〉序》,张文峙、周令树、谢起秀、周士章《〈十山楼诗〉序》,李长科、杨麓《〈山游草〉序》,李渔、王淑卿《〈纫香草〉序》,殷国鼎、陈世祥《〈扫雪〉序》,凌录、吴遐《〈漫烟〉序》,徐波、杨棽《〈秋深声〉序》,孙模、何熿《〈听涛〉序》,包壮行《〈浪游草〉序》,喜越《〈銮江游〉序》,王枚《〈步尘篇〉序》,陈远《〈离忧集〉序》,熊人霖、熊伯龙、叶瑀、程大吕《〈江湖游〉序》,刘之勃《〈波余草〉序》,何谠《〈古学一斑〉序》,林古度《〈咏梅〉序》,成为清初文人作品辑佚的新材料,数量可观,为考察诸人生平、交游、文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文献。二、正误。杨廷撰《五山耆旧今集》收录范国禄书刻序言片断,与抄本《十山书刻序》比对,尽管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署名张冠李戴,且被后世通州诸多地方文献沿袭不察。“十山诗歌乐府,纚纚大袠,永言大雅,不事钩鈲,不艳纂组,风度翔武黄初以上。”署为“林古度”,实为周令树。“小范为人冲夷而不流于俗,矫亢而不诡于时,交尽天下士,而门无杂宾,括发著书,恒有欿然不自满之色,李青莲诗云‘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可以移赠。”署为“李渔”,实为刘沐日。“《十山楼集》不屑优孟历下,而雄伟典丽过之;不屑效颦公安,而隽逸幽秀过之;不屑瓣香竟陵,而澹远清深过之。”署为“吴园次”,实为周士章。根据《十山书刻序》考察相关文献,可以澄清事实,修正错误。(责任编辑:贾明哲)

参考文献:

[1]杨廷撰.五山耆旧今集(卷二)[M].道光四年一经堂刻本.

[2]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01.

[3]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六)[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88.

猜你喜欢
序言艺术作品
《琵琶行(并序)》教学经验分享
梁国华先生艺术作品选登
三月序言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宋景濂未刻集》序言考辨
近十五年来《共产党宣言》序言研究综述
吕品昌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