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山歌文化论析

2015-07-07 06:07刘跃华尹伊
艺术百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文环境音乐特征音乐艺术

刘跃华+尹伊

摘要:河阳山歌产生于张家港的河阳山一带,是当地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它带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地域特征和吴文化特性,2006年作为吴歌的一部分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将从河阳山歌的发展脉络、生态人文背景和传承方式几个方面加以探析。

关键词:音乐艺术;河阳山歌;人文环境;斫竹歌;音乐特征;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Beautiful Jiangnan Folk Song: Heyang Mountain Song

LIU Yue-hua, Yin Yi

(School of Music,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Jiangsu 215006)

一、河阳山歌的文化脉络

河阳,地处张家港凤凰镇,据《河阳志》载:“吴王寿梦(公元前六世纪上叶在位),于山(河阳山)之南、海之口筑城,称‘河阳”[1]。在长江之南、太湖之北的长三角平原上,河阳城依着河阳山,傍着太湖水,在长江与太湖的环绕中,形成了明显的江南地域特征:河道纵横交错,水塘密如织网,村庄依水而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河阳自古为江南重镇,史书《河阳志》载:“始皇南巡,筑大道,京都(指咸阳)至泰安,过彭城(指今徐州),穿大江入河阳,从河阳至琴川(指今常熟),达会稽。”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四方商贾皆至,南北贸易繁忙,河阳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市。此地沃野千里,鱼粮满仓,又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一则民谚有云“先有河阳城,后有常熟城”,其富庶可见一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衣食无忧的条件使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不仅仅是满足于温饱,还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充实与享受,富甲一方的经济环境为河阳山歌的创作和传唱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山歌随之兴盛起来。河阳城的百姓们热衷于茶余饭后唱山歌,对歌活动也很受欢迎。每至黄昏,尤在夏日,人们三五成群,你唱我和,情景好番热闹,明代沈海作有《四野农歌》一诗记录了当时的对歌盛况:

烟雨溟漾昼景昏,农歌四野竞纷纷。

东村群唱西村和,南陇余音北陇闻。

麦秀新腔良有节,竹枝遗调本无文。

不知帝力吾何有,击壤声中又夕曛。

河阳山歌的产生与发展与民间艺人和文人骚客也有很大关系,他们经常与山歌手交流互动,帮助山歌手抄写长篇山歌,教他们识字并传承山歌文化。在交流中,山歌手兴起而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同时,受到文人审美情趣和写作水平的熏染,山歌手创作出了具有较高水准的山歌作品。河阳山歌中有一首描写春天的风物山歌《十二春》,巧妙地运用12个“春”字展现了春日的盎然风光,带有浓郁的文学气息:

春风春水满池春,春时春花春草生。

春天春人饮春酒,春虫春鸟鸣春声。

我国自古崇尚宗教,地处江南的河阳一带的老百姓更加信仰宗教,笔者查阅《河阳宝卷》得知,至清代时期,河阳地区的寺庙观庵就有70多座,佛、道、儒三教传播广泛。佛教以其超凡脱俗的伦理境界被河阳民众所接受,道教推崇鬼神崇敬,以道术解难求平安,也受到百姓的敬拜。为让宗教更好地被宣传,使更多的人推崇,河阳人就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来解释佛理、宣讲教义、教化百姓。在庙会活动、烧香拜佛时也经常唱山歌,如下面这首山歌就是为宣传佛教而唱的:

阿弥陀佛大如天,凭侬骂我不开言。

宽宽肚皮随它去,念念弥陀靠佛天。

在河阳,经文的讲唱可朝始暮终,有时亦可通宵达旦,这也孕育了叙事长山歌的诞生,如《赵圣关还魂》,是已搜集到的最长篇的吴地叙事山歌。

河阳地区山明水秀、物阜民丰,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河阳独特的人文环境。

二、河阳山歌源远流长

在众多吴歌支系中,河阳山歌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其历史却最为悠久,以现知最早的河阳山歌——《斫竹歌》为证。①

谱1:斫竹歌(之一)

斫竹,即砍伐竹子;削竹,是将砍下的竹子削成工具;弹石飞土逐肉,即用竹制的工具将石子或泥丸投出,以获取猎物。

如果把衬词去掉,歌词主体就是“斫竹,削竹,弹石、飞土,逐肉。”与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所采录的《弹歌》“断木,续竹,飞土,逐肉”几近相同。《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越王欲谋伐吴,范蠡选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对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歌曰‘断木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成书在东汉时期,但《弹歌》的年代在众多史料中被记载为黄帝时期,如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所记:“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因此,它产生远早于东汉,至少可推至春秋以前。而《斫竹歌》的历史可推至远古时代,比《弹歌》更为久远。因此,《斫竹歌》是最具远古文化信息的歌谣,或为远古《弹歌》的母体,是已知的最早的吴歌,也正因如此,它被视为“河阳山歌的活化石”。

三、河阳山歌的文化传承方式

河阳山歌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涉及了农事劳动、爱情婚姻、传说故事等多种题材,带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其蕴量丰富,目前已搜集到的河阳山歌(含宗教仪式山歌在内)共有近四万行。如此丰富的山歌的传播离不开山歌手,山歌手们传承山歌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口传,另一种是本传。

其一,口传是我国民歌最普遍的传播方式,通过百姓和民间歌手的口传心授而传承。口传的方式还包括家族间、师徒间传承和朋辈间传承,这三种方式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同时进行。

河阳现有山歌手近百位,已认定的传承人3位,其中苏州市级传承人王将兴已于2011年去世;另有省级传承人尹丽芬,生于1950年,省级传承人,河阳山歌馆、河阳山歌艺术团的主要演员之一,是现今河阳山歌唯一的省级传承人,已申请国家级传承人。

陈社珍,女,生于1955年,张家港市级传承人,常年在河阳山歌馆演出,经常随山歌艺术团到外地参加演出和歌赛活动,擅唱情歌,她的歌声柔婉、表情细腻,对歌曲的演绎非常到位。千百年来,河阳人们用口头来传播、创作、传承着河阳山歌,激发着河阳山歌的自身活力,使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在民歌的舞台。

其二,本传是河阳山歌的传承的一大特色,是通过山歌抄本进行传承。目前已山歌抄本共有30多本,多数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传抄本,最早的是清代光绪年间的手抄本,多是通过山歌手手抄而得。山歌抄本是山歌的一种文本化呈现,它更全面、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各时期的山歌,虽然,山歌手在抄写山歌时也会把不认识或不清楚的字词稍作变通,但与口头传承相比,抄本传承更能保持山歌最初的原真性,有很大的优越性,且时间越久越能显示其独特的优势。

据了解,旧时河阳的山歌手为了抄写山歌都会以粮食向他人换取抄本,连夜抄写再奉还。许多河阳山歌通过抄本传承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尤其是长篇的叙事山歌。正因有了抄本记录,山歌才会历经岁月完整地传唱到今天。河阳山歌中有最长篇的吴地山歌《赵圣关还魂》,虽然吴地有多种关于赵圣关的民间故事,但都不及河阳地区的传抄本完整。

经过当地政府的努力,河阳山歌已经成为江南的一个文化名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从上述传承人的简介中我们不难看出,河阳山歌的传承人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这将严重制约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若要从根本上解决传承的困难,还必须从源头出发,培养年轻的山歌手和传承人,让这朵山歌之花在年轻一代永葆绽放。(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河阳山歌:《中国·河阳山歌集》一书中共收录有两首《斫竹歌》,两版本在旋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或因民歌口传方式而形成的版本变异,本文以较流行的版本一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阳山歌:中国·河阳山歌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人文环境音乐特征音乐艺术
幼儿园人文环境的创设及其对幼儿社会性的影响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间音乐的影响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