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2015-07-09 04:38张登利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

张登利

摘 要:无论现如今的医疗保障制度处在何种背景下,都无法保证效率是否公正,也不能仅仅控制效率而忽视公平的存在。一个成熟的的医疗保障制度需要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再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完善效率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上的漏洞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既不能控制市场经济的变化,政府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保障。许多药物失去了承担部门或承担方变成了市场,又由于药品本身具有的特征使得市场难以提供,致使我国对于医疗保健方面的建树变得举步维艰。所以本文通过福利经济学定理,对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医疗保障制度;市场经济

一、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一种探究经济福利的经济学体系,其涵盖了三个基本定律。对应医疗保障制度的是第二定律。第二定律表明,赋予适合的初始禀赋, 所有的帕累托的产物,一定程度上都可以通过市场来完成,这也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不公正的市场产品, 其帕累托依旧是有效的。

卫生事业是全世界人民一直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事业。近些年来,卫生资源并不丰富。很多国家都要在节约卫生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国民的健康状况。世界卫生组织就表态,想要使广大人民的健康指数得到提高,大力发展经济是一方面。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发展经济。经济在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扶持力度,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依据不同人的体质需要,来适度提高其健康水平。依据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方式对卫生资源进行管制时,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可这种分配结果。所以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分析效率以外的因素——公平。

想必每个人在进行卫生服务时都会在乎他们的服务质量、服务效果以及服务公平。Hooney ( 1993)认为这种公平和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一切事物类似,就是指人人平等。James则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公平的含义,公平应该是站在公正公开的角度行使权利所反映出的价值,与每一个的利益无关。

二、福利经济学对于我国的医疗制度

在建国初期, 我国政府建立了公费医疗制度体系,并且确立了劳保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的工作人员在医疗服务上享受一定的优惠。现如今在我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一些小型诊所或卫生站,当然这些小型医疗机构并不是无照经营,乡政府会对其进行监督, 县级领导也会对其进行计划扶持。在治疗期间所产生的医疗费用,不会由患者独自承担,患者会得到来自政府等其他方面的支持,政府会在医疗设施方面产生的费用上进行补助,对于患者只需要支付药物费用即可,通过上文不难看出现如今我国的绝大部分农民在医疗服务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结构的局部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整体的医疗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医疗卫生政策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尤其在我国各大城市建立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在农村地区建立的卫生制度,给我国广大群众带来了安心的医疗服务保障,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居民的健康状况都得到了一定保证。卫生服务的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在医疗制度上不存在歧视、忽视等问题。社会的公众信服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万物待兴,经济各方面急需发展,使得我国在经济等各方面的运转效率也逐步提高,这使得我国人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福利和待遇。然而好景不长,医疗体系的实施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使得医疗系统无法提供居民的保障需求。王志霖( 2001) 认为医疗保障制度效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医疗器械及耗资无法得到控制; 另一方面是社会化程度不高。Lebron (1999) 的观点是因为大部分的医疗场所的收益都是依据工作人士的报酬以及逐步增加的其他的开销之间的关系比来定夺,通常来讲医疗服务的高管不会刻意提高效率。因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向政府索要一定的费用,这会使得需求的真实性有所下降。由此看出医疗服务及制度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使得在卫生服务等方面隐患多多;而且无法明确居民的需求指数,对需求缺乏估算,在资金上存在着“钻空子”的状况出现。当然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其公平性,但是需要清楚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缺少一定的竞争,使其无法完成帕累托效率的预算。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效率的缺失使得增加的福利变成了无用功,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福利进行抵消。不难看出这种医疗保障制度优缺点同样明显。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推翻了过去的医疗保障制度,重点是将其完善。很多农村地区因为制度的改变以及政府的干预, 曾经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被替代,换言之政府不再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我国对医疗机构的帮助逐渐减少,目的更多换成了经济效益。所以医疗保障体系也发生了改变。Wade ( 1999)的观点是政府思路的转变致使大量的医疗机构不再具有为大众提供福利的场所,转而成为了赚钱手段的象征。但我们不能否定政府改革的初衷,即使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显著减小,而且费用高的离谱。但是我们要相信政府是想要提高其运行效率的,从而减轻社会各方面的经济负担。显而易见政府的愿望落空了, 相关部门过于侧重效益的高低而忽略了经济因素的改变给医疗机构带来的影响。这种对利益的盲目追求, 导致医疗机构同大众之间的供求关系变的离谱, 政府的初衷是在一定基础上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效率, 到最后显然是效率不升反降。

第四次我国医疗机构卫生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需求都在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5 年患病人数达到了49.7 亿人次, 照1995年相比多出6.9 亿人次,其中救治人数达到了47.5 亿人次,这个数字却照之前减少了4.8亿人次。我国医疗需求量增加的体现还表现在卫生所的覆盖范围及数量。改革开放前期,抽取了我国40个贫困县, 发现80%以上的村子里都存在卫生所。然而到了二十世纪末,存在卫生所的地区仅仅有50%左右。而同期医院的数由9632 个增长到 15668个;贫困地区的一亿人中的四分之一都无法得到政府的补贴。这一阶段出现的状况同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的分歧不无关系,换言之我国对于各地区医疗覆盖率有所下降。Owen(2003)的观点是我国医疗体系并未转型成功,改革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滞留问题。岳雪峰 (2005)的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中医疗机构初步成型且有一定规模,但是不难发现城乡差距在逐步扩大。综合来看,这一阶段中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不升反降,在效率方面也不尽如人意,这类情况严重与帕雷托效率曲线不符,能得出福利损失中的效率损失以及社会不公平分配所引发的成本损失的结论。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福利经济学视角研究发现,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方面,出医疗保障具备过硬的产品素质,而且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需要适应我国国情。我国政府要做到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使其能够适应绝大多数人的医疗需求。

在社会福利经济方面,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完善效率体系,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只有在政府有效保障下,并控制市场经济的变化,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使福利经济达到最大贡献值,使医疗制度的实行效率勇攀高峰。这样不仅仅能控制市场失灵,也能控制市场失效,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封进,刘芳,陈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县村两级医疗价格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11):127-140.

[2]董黎明,王利君.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困境与发展趋势[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2)46-47.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95.

[4]赵曼,张广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107.

[5]童星,林闽钢.中国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92.

[6]周平平,张栋,章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理论研究,2010(1):77-85.

[7]王洪春.从消费者剩余理论看最新医改[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12):11-15.

[8]高新宇,张国海,刘玮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的反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6):69-70.

[9]杨驭豪.基于福利经济学的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上).2011(4):100.

[10]郭靖.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救助政策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社会科学版),2011(9):73-75.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做优做强工会企事业的几点思考
浅议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
积极引导支持民营经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视域下民商法承载的伦理内涵
关于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研究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程、转型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