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

2015-07-09 20:32蒋大琼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蒋大琼

【摘 要】目的:观察产后出血预防效果,并总结护理过程中的相关体会。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产后出血情况及产后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中产后出血6例,平均出血量为(543.4±31.2)ml,平均产后住院时间为(10.3±1.7)d;观察组产妇中产后出血2例,平均出血量为(431.2±23.4)ml,平均产后住院时间为(10.3±1.7)d。结论:对产妇采取全面综合护理方式,可以一定程度减少和预防产后出血发生,降低出血量,并加快产后康复,利于产妇健康。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产后出血(PPH)是妇产科所有并发症中最严重的一种,具体指的是产妇在成功分娩后的2小时内阴道连续流血,出血量在400ml以上,或者是在分娩后的24小时内出现阴道流血症状,出血量在500ml以上,产妇会由于大量失血发生失血性休克,这是造成我国产妇死亡的主要病因[1]。所以说为了保障产妇的生命健康安全,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产妇怀孕期间加强护理及保健。下文结合近年来我院收治的产妇,总结产后出血产妇的护理体会,现将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间收治的60例高危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年龄为21~38岁,平均(29.4士5.9)岁;孕周37~42周,平均(39.4±1.1)周;孕次1~4次,平均(2.5士0.8)次;分娩方式,剖宫产13例,经阴道分娩1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3~38岁,平均(29.2士4.3)岁;孕周38~42周,平均(39.3±1.2)周;孕次1~4次,平均(2.4士0.9)次;分娩方式,剖宫产14例,经阴道分娩16例。两组患者在病因、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包括产前、产程及产后的相关护理,具体如下。

1.2.1 产前的预防及护理

出现高危产妇后,要立即对住院期间待产孕妇的产检资料信息进行认真评估,将那些出现妊娠期高血压、双胞胎、多胞胎、胎盘早剥、贫血、边缘性前置胎盘、妊娠合并肝病等症状的产妇筛选出来,她们存在很高的出血风险。在分娩后要将血浆、输液器械、抢救药物等物品备好。一些产妇生产前有心理负担,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专项护理和心理疏导,这样能够帮助产妇在生产时积极配合医生,使生产时间缩短,最终使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病几率降低。

1.2.2 产程监护及护理

在进行第一产程时,对产妇的胎心、宫缩及先露下降程度都要进行及时的观察,一旦发生滞产、延迟等现象要立刻通知医生,及时作出处理;在产后出血的预防过程中,第二产程是关键,产妇宫口全部打开后助产护士要采取助产措施,动作要轻柔,有时为了避免对软产道的损伤,可进行会阴侧切;在第三产程时需要对胎盘剥离的征象进行判断,将过度揉压子宫、牵拉脐带引起的胎盘剥离不全或植入现象的发生几率降至最低,避免产后出血现象的发生;胎盘在胎儿分娩半小时后未娩出,就要借助人工手段来剥离胎盘,必要时可进行清宫术和徒手胎盘取出术,前提是一定要保证无菌的操作环境。

1.2.3 产后出血的抢救和护理

①产妇成功分娩后出现血压降低、头晕、烦躁、呼吸急促、脉搏细数等现象,同时有大量出血症状时,就要考虑是否出现产后出血并发症,此时需要观察子宫收缩情况、查看阴道是否出血,还要对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监测。发生出血现象时如果已经成功分娩出婴儿,但是胎盘还存留于子宫中,就要考虑出血是不是因为软产道受损或者胎盘部分剥离引起的,检查若发现产道未受损,子宫正常收缩就可以行人工胎盘剥离术。②对产后出血产妇采取全面高效的抢救措施,抢救时要使产妇平卧或者保持足高于头的体位,立刻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道,必要时可以进行静脉切开,根据患者出血量及时采取恰当的补血、补液措施,使休克风险降低,纠正血容量不足;同时要注意及时有效的吸氧,一般为4~6L/min,采取双鼻导管插入,还要对末梢循环现象进行观测,以判断吸氧是否有效。

1.3 效果评价

对两组产后出血患者比例、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χ-±s)表示,两组产后出血人数、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对照组产后出血6例(20.0%),出血量(543.4±31.2)ml,平均住院(10.3±1.7)d;观察组产后出血2例(6.7%),出血量(431.2±23.4)ml,平均住院(6.2±1.3)d,经统计分析,两组产妇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我国的产妇中,出血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出血后即使没有造成产妇死亡,但是会发生感染、贫血、乳汁分泌障碍、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对产妇的恢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2]。在产妇的全部生产过程中都要进行系统科学的护理,即综合方案护理,主要包括:生产前进行的生产护理指导,生产时进行的药物辅助、宫底按摩,生产后为了尽快恢复进行的饮食指导等。

本文结果显示,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产后出血人数、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可见综合护理模式能更好地帮助高危出血产妇防范产后出血,有效减少出血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高艳.产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 27(9):21-22.

[2]孙华,张露萍.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5(27):126-127.

猜你喜欢
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不同给药方案对剖宫产术后出血产妇的心率及血压影响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