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血液科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5-07-09 20:32李玉芹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血液科预见性护理感染

李玉芹

【摘 要】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血液科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血液科收治的96例有感染高危因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感染发生率和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感染发生率(4.16%)%)显著低于对照组(25%),治疗依从性评分(97.3±2.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1.6±12.8)分。结论:预见性护理可降低血液科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抗感染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血液科;感染

血液科收治患者多为出血、白细胞疾病、淋巴瘤、红细胞疾病等[1],这类患者血液、骨髓及淋巴异常,常需给予放疗、化疗及免疫抑制剂,使得这些患者免疫力、抵抗力降低,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院内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本研究选择我院血液科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6例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预见性护理在降低感染发生率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6例,为本院收治的血液科患者。纳入标准:患者均有感染高危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长期抗生素治疗等;年龄18~50岁。排除标准:排除合并非血液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及妊娠、哺乳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其中急性白血病17例,慢性白血病11例,多发性骨髓病5例,淋巴瘤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5例,其它2例;观察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其中急性白血病16例,慢性白血病13例,多发性骨骨髓病6例,淋巴瘤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4例,其它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给予监测生命体征,评估患者有无感染,对患者做好血液病宣传教育工作,对于患者不良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给予及时的指导等。

1.2.2 观察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①病房应进行严格消毒,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20min,室内紫外线消毒照射30min,控制感染;地面、床头柜等室内墙壁等要用消毒液进行清理擦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护理操作之前,护理人员应认真清洁和消毒双手,再进入护理室,对于深静脉置管要严格消毒,使用48h内应更换置管,对于插管部位化脓者应立即拔管;在穿刺的过程中应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防止因多次穿刺导致的皮肤感染等;止血带要及时消毒,一次性用品要做到专人专用,封管液放置时间<8h,及时更换,防止医源性感染。②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患者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有无变化,同时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观察患者有无咽痛、牙龈肿胀,咳嗽咳痰、皮肤溃疡痤疮等感染性征象,耐心地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详细记录并及时报告给医生,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做到及时发现、早治疗、早预防[3]。③加强沟通,加强对患者心理的护理,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与患者沟通。患者容易出现消极,烦躁,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多安慰患者,多鼓励患者,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④生活护理:在开窗或室内温度变化时,要经常提醒患者加减衣物。监督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勤剪指甲,勤洗澡,保持口腔清洁,每日餐后、睡前用温水或洗必泰漱口液等进行漱口,保持头发、肛周的清洁,预防局部感染;肛周围有感染征象可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20分钟;饮食上应以优质蛋白、维生素丰富、好消化的半流质食物为主,可选用鱼、瘦肉、蒸蛋、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使用粗糙、刺激性食物,造成大便不通畅等。

1.3 治疗方法

对有感染发生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采用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感染发生情况和患者抗感染治疗的依从性。治疗依从性为患者对医疗处理措施的依从性,从治疗及护理操作前准备工作依从性、操作过程中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治疗、护理结束后患者对自身依从性3个方面评价考核,每个方面分A、B、C、D四个等级,分别计分为5分、4分、3分、2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依从性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临床数据录入SAS 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即可判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感染率比较

对照组感染12例,感染率为25.00%;观察组感染2例,感染率为4.16%。观察组感染率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抗感染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97.3±2.5)分,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评分(81.6±12.8)分,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血液科患者病情较重,常需进行血液透析、放疗、化疗等治疗,对患者免疫系统伤害较大,易使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院内感染。护理工作者在护理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在未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下,及时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排查,防患于未然,从而利于减少感染发生率、死亡率等,加快疾病康复。

血液科疾病病情进展快,处理不及时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护理人员需及时、细致观察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避免急性大量失血、穿刺处渗血等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研究中,对96例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分别给予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且预见性护理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血液科感染发生率,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翠芳,梁建华,程平瑞.预见性护理在手术患者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34(18):2903-2905.

[2]聂翠芝.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235-236.

[3]杨阳,潘苗苗,杨方方.浅析血液科患者的感染危险预见性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26-327.

猜你喜欢
血液科预见性护理感染
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确定高危跌倒人群对预防血液病患者跌倒的影响研究
血液科化疗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血液科患者感染危险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分析
肝硬化腹水合并重度水肿患者压疮的预见性护理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宫腔镜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血液科患者的效果